脱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脱肛汉语拼音:Tuogang),以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谓:“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又名州出、截肠等。多见于老年、小儿及素体虚弱者,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湿热下注于大肠所致。便后脱出的肛肠,初期可自然还纳,中期须用手托送回,晚期常因咳嗽、用力、步行等而随时脱出。治疗:气虚者宜益气升陷,服补中益气汤;湿热下注者先清热利湿,兼以升提,如黄芩、黄连、槐角、黄柏、升麻、柴胡之类;出血较多者加地榆、槐花、侧柏炭等。外治可用香荆散、五倍子、白矾等煎汤熏洗。脱肛严重或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应酌情选用注射疗法、手术疗法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积极防治便秘、腹泻、痢疾等增加腹压的疾病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