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舞谱(dance notation),舞蹈动作的书面记录。中国在晚唐、五代时期已开始用一些专门词汇记录舞蹈动作,如《敦煌舞谱》中的“据”、“按”、“挼”、“送”等。在宋代的《德寿宫舞谱》中已出现许多舞蹈术语,如“双拂”、“抱肘”、“捧心”,并把动作归为9个大类。20世纪80年代陆续在云南发现的东巴舞谱,是用纳西族图画体文字记录的舞谱,记谱方法规范,动作过程交待清楚,舞名、舞蹈路线、造型、技艺、乐器、舞蹈程序都有标示。

  西方最早的舞谱见于西班牙塞尔韦拉市档案馆,属于15世纪的文献。它用横竖线记录舞步,用字母标明身体动作。进入18世纪,欧洲出现了职业舞蹈家,舞蹈动作、移动线路日趋复杂。这时法国人R.A.弗耶发明了用曲线表示舞者走向,用符号沿曲线注明步法、手势和身段的较为实用的舞谱。直到19世纪中期,各种舞谱都是脱离音乐单纯记录舞蹈动作的,圣彼得堡马利亚剧院的舞蹈教师V.I.斯捷潘诺夫在19世纪末发明了结合乐谱的记谱法,由于复杂,未能推广。20世纪,世界上较重要的用符号记录的舞谱:莫里斯舞谱、拉班舞谱和贝尼什舞谱,其中拉班舞谱受到特别重视,许多国家都举办过拉班舞谱讲习班。拉班舞谱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因记录速度很慢,降低了其现场使用的价值。1970年美国发明了拉班舞谱打字机,大大加快了记录速度;1976年又出现了计算机记录方法,使拉班舞谱得到进一步推广。电视和录像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使它们正在逐渐代替符号性的舞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