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芍药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eony),毛茛科(Ranunculaceae)属宿根花卉。又称将离、殿春。全属约35种,产于北半球,中国有14种,为传统名花之一。肉质根,须根较少。茎丛生,高60~120厘米。羽状复叶,顶梢处为单叶。花1朵至数朵,着生枝端,花大色艳,紫红、粉红、黄或白色,也有淡绿色。品种分类标准各国不一,而以花型分类居多。中国一般分为4类:单瓣类、千层类、楼子类、台阁类。各类又分型,共11型。性极耐寒,中国北方能露地越冬。要求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忌在盐碱地及低洼处栽种。喜阳光充足,但可耐半荫。主要用分株法繁殖。播种繁殖多用于育种或培养根砧。主要病害有叶斑病等。花大色美,常与牡丹配合,作成专类花园,也适用于花坛、公园、庭园、绿地种植,或作切花插瓶观赏。根可入药,其加工品称白芍或赤芍。

栽培

1.选地整地

一般选择气候温暖的山坡和平地,同时排水良好,通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好。栽播前要求精耕细作,进行深翻,深30~60厘米,清除草根、石块,并施一定的基肥,每亩施厩肥或堆肥3000~4000千克,耙平,做成畦,宽130~230厘米。如雨水过多,排水不良,畦宽可减至100厘米左右,畦间挖30厘米左右排水沟。

2.繁殖方法

(1)分根繁殖。在收获时,选形状粗大、不空心、无病虫害的芽盘从根部割下,顺其自然生长形状切成数块,每块有芽2~4个,以作种用。芍芽下留2厘米长的头,以利生长。一般收1亩的芍芽头,可栽3~4亩。芍芽头最好随切随栽。若不能及时栽种,应暂时贮藏,可在室内选择阴凉干燥通风处,在地上铺一层湿润的细沙土,将芽头向上堆放,再盖湿沙土;也可在室外挖坑贮藏,下雨时注意排水,以防霉烂。芍药种植8~10月,过晚芍芽头已发新根,栽植时容易损伤,影响来年生长。按芍芽头大小分别栽植,便于管理,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保持密度4000-4500株。采用穴栽,每穴放芽头1—2个,埋入深度3~6厘米为宜,上盖熏土并施人粪尿,覆细土并堆成馒头状小堆,以利越冬。在翌年3月上旬前后,芍芽萌发前平土。

(2)种子繁殖。单瓣芍药结实多。8月上中旬种子成熟,在瞢荚果微裂时及时采摘,随采随播,或用湿沙混拌贮藏至9月中下旬播种。做畦播种,畦宽120厘米,可播行距40厘米,深6~7厘米,播后覆土。穴播,穴距20~30厘米,每穴4~5粒,播后先覆压湿土,再在播种沟上培土6~8厘米厚,踏实,浇水。到清明前后,刨开覆土,检查种子萌发情况,如已萌发,即刨去覆土,另覆盖细土,约在4月下旬幼苗可出土。当苗株生长2年或3年后进行定植。因种子繁殖,生长周期长,生产应用较少。

(3)根插繁殖。秋季分根时,将收集的芍药断根,切成5~10厘米长的小段,插在整好的平地上,深10~15厘米,浇水1次。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生根。

3.田间管理

浇水排水:芍药喜旱怕涝,一般不需灌溉。若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节应及时清沟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除草施肥:早春要及时松土保墒,在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6次。中耕宜浅,以免伤根死苗。10月下旬,地冻前,在离地面7~10厘米剪去枝叶,在根际培土约15厘米,以利越冬。同时,对栽种的芍药从第2年起开始施肥,第1次从3月下旬~4月下旬间,施淡人粪尿;第2次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500千克;第3次10~11月间,以圈肥为主,每亩1500--2000千克。第3年3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750千克,腐熟饼肥50千克和磷酸钙25千克;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1000千克;11月间施厩肥每亩1500~2000千克。第4年收获前追肥2次,3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1000千克,加硫酸铵1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4月下旬,除磷肥外,按上述施肥量再施1次。每次追肥,宜于植株两侧开沟施下。

摘蕾:为了使养分集中供根部生长,每年春季现蕾时要及时将花蕾摘除。摘蕾应选择晴天,无露水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