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教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区教育,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当时根据地政权采取苏维埃(即代表会议)形式,叫苏维埃政府,根据地简称苏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中国革命,缔造了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各革命根据地都处在偏僻的山区或边界地区,加之国民党军队对它进行严密封锁,反复“围剿”,广大军民处于频繁作战的环境里,进行教育工作的条件十分困难。但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仍把搞好教育工作,看作是争取战争胜利与苏维埃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不仅保证工农群众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满足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后对文化的要求,而且还制订了正确的教育方针和一套适合苏区实际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了群众办学校、学文化的积极性,使苏区的教育事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显著的成绩。

苏维埃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

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苏区根据这一方针,彻底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立了服务于战争、结合生产、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教育制度。

军队教育和干部教育

红军大学歌唱队

随着战争和根据地的发展,为了培养造就大批军事干部和建设人才,苏区十分重视军队教育和干部教育。

红军士兵教育和红军干部教育是苏区教育建设中最先着手进行的,办得最早,积累的经验也丰富。毛泽东倡导的10余条教授法,就是为部队政治训练提出来的,后来推广到一般学校。军事学校、最初多是随军性质的教导队或训练班,1931年建立中央根据地后,才建立起一些比较固定的学校,如红军大学、红军步兵学校、红军特科学校、游击队干部学校、红色医务学校等等。教学内容除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外,文化学习也受重视,在教员缺、学习条件差的情况下,以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等方法,克服种种困难,取得很大成绩。

苏区举办了多种干部学校。如有培养苏维埃政府干部的苏维埃大学,设本科和预科,招收能看懂普通文件、有半年以上工作经验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干部入学,课程包括苏维埃工作的理论、实际问题和实习三项。有培养党的干部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分设高级班和初级班,课程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以及文化课。有培养农业建设干部的中央农业学校,分设本科、预科及教员研究班,学生以实习为中心,学习农业知识,教员通过科学实验,具体地研究苏区的农业。有专门培养俱乐部、剧社、剧团干部及文艺骨干力量的高尔基戏剧学校。有培养文化教员和教育干部的高级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和短期师范学校。干部教育除办各种学校外,还重视在职学习,如普遍开设训练班,对党员、干部进行政治常识、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的教育,不识字的,必须参加识字班,每天至少记5个生字。

对青年人成年人的教育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和群众的要求,党和苏维埃政府大力发展社会教育,组织青年人成年人参加学习。苏区教育注意解决学习与生产的矛盾,农民白天忙夜间闲,就组织他们上夜校,参加识字班。妇女家务多,下田多,就组织她们办家庭训练班、田间识字组。在教学内容上力求适合群众的需要,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如识字先教常见常用的字,教读报、写字、打算盘,使之学了就能用。此外,还广泛举办识字牌(钉在路旁屋壁上,牌上绘图写字)、墙报,开展俱乐部和戏剧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为了发动广大群众自己组织起来消灭文盲,还成立了“消灭文盲协会”,动员有文化的会员积极参加宣传和教学工作。当时群众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组织和文化活动,非常踊跃,据毛泽东在1933年11月写的“长冈乡调查”所记:一个乡中有夜校9所,每校平均约学生32人。又据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有补习夜校6462所,学生94517人,识字组(只算江西、粤赣两省)32388组,组员155371人。特别是妇女的学习要求尤为迫切。例如兴国夜校学生15740人中,妇女10752人,占69%;识字组组员22519人中,妇女13519人,占60%。

儿童教育

为了培养革命新后代,党和苏维埃政府一向重视发展小学教育。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规定:“小学教育的目的,要对一切儿童,不分性别与成分差别,皆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但目前国内的战争环境中,首先应该保证劳动工农的子弟得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小学修业年限5年,分前后期,前期3年后期2年,统一叫列宁初小、列宁高小。小学划分学区,一学区内的学生距学校至多不超过3 里。课程,前期设国语、算术、游艺(唱歌、运动、手工、图画),国语课包含乡土地理、革命历史、自然和政治常识;后期设国语、社会常识、科学常识、算术、游艺(唱歌、图画、游戏、体育)。课外教学还有劳动实习、社会工作。

为适应农村的情况,小学设全日班、半日班,农事大忙时放农忙假。在小学教学中,特别强调三项原则,必须与政治斗争联系,必须和生产劳动联系,必须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使学生有能思想的头脑,有能劳动的双手,有对于劳动的坚强的意志。在课时安排上每周有6~8小时的劳动实习课,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儿童园地(农村学校普遍建有这种园地,作为劳动实习场所)劳动或帮助群众春耕、秋收、收集肥料。

苏区儿童都组织在儿童团内。列宁小学是儿童团的大本营。儿童团经常做些有利于革命的活动,如站岗放哨、慰劳红军,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挑水、积肥等,使儿童受到教育,又丰富了生活。

当时苏区小学教育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中列举了长冈乡的小学教育情况。全乡4个村,每村都有1所列宁小学,均分甲、乙、丙3班。学生共计187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5%。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的报告中列举了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统计:在2932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89710人,学龄儿童多数进入了小学。例如兴国学龄儿童总数20969人,入学的12806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0%,入学率比国民党统治区高得多。

苏区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

为了加强教育事业的领导,苏维埃中央、省、县、区都成立了教育部,乡苏维埃有专人分管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比较健全的巡视、报告制度。同时,还逐级建立了教育委员会,由群众团体代表和文化界、教育界有经验的同志组成,协助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工作。

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为加强管理,还制订了一些条例和办法。1934年由部颁发的《苏维埃教育法规》就辑有各类法规24种之多,计有教育行政部门2种,各级各类学校的11种,社会教育的7种,教员学生的3种,其他1种。这些《法规》,均规定了明确的任务、要求、措施和办法。

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时苏区教师人才很缺乏,党和苏维埃政府主要从两方面解决师资问题。一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师范学校来培养自己的工农知识分子。办得早的地区如闽西龙岩县,1930年就开办列宁师范暑期学校,训练小学教员。其后各地都陆续创办。1932年6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央高级列宁师范学校,并委任教育部代理部长徐特立为校长。按师范章程的规定:①高级师范学校的任务“培养目前实际上急需的初级及短期师范学校教员、训练班教员及社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高级干部”,修业期限一年。②初级师范学校“以养成能用新的方法从事实际的儿童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干部为任务”,修业期限六个月。③短期师范学校“以迅速培养教育干部及小学教员为任务”,修业时间三个月。④小学教员训练班“以只在寒假暑假期间开办为原则,专收现任或将任列宁小学教员者为学生”。四类师范互相衔接,形成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为教育战线培养了大批教员和教育干部,对苏区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二是团结利用旧有的知识分子。针对当时对知识分子曾有过排斥的左倾错误,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为了造就革命的知识分子,为了发展文化教育,利用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苏维埃服务,这是苏维埃文化政策中不能忽视的一点。”苏区政府为贯彻执行党对知识分子政策,关心教员的工作、生活和福利,还专门颁布了《小学教员优待条例》,规定小学教员的生活费、帮助小学教员耕田、减纳土地税、教员有疾病到医院医治不取诊断费和药费,均与苏维埃工作人员同等待遇。并且规定小学教员每半年给奖一次。为了团结教员、研究教学、改善生活、实行互助,1934年2月,经教育人民委员部批准成立红色教员联合会。凡现任小学的教员、校长,积极发展苏维埃小学教育的,都可以加入红色教员联合会为会员。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工作,苏区教师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巩固、壮大。

教材的建设

红军战士学文化用的《工农读本》

在发展教育事业中,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中央和省级教育部门设有编审机构,专门负责教材编审工作,在当时印刷、纸张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编辑出版了一批军队、干部、农民、儿童的课本,主要有政治课本、多种专业课本、文化识字课本。苏区教材的特点,一是紧密联系革命战争、阶级斗争和苏区建设的实际;一是体裁形式多样,内容深入浅出。例如农民文化教材《工农兵三字经》,就是用群众喜爱的形式,叙述革命前的苦难,号召人们起来革命,通俗易懂,容易背诵,如:“天地间 人最灵 创造者 工农兵 男和女 总是人 一不平 大家鸣”。

苏区教育事业的兴起,以及它的改革和创新,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教育开辟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