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营养不良汉语拼音:Yingyang Buliang;英语:Malnutrition and Pernutrition),营养素的缺少或过多及其代谢障碍造成的机体营养失调。主要表现为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营养不良是世界范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超过其他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营养不良的发生关系极为密切,克服营养不良现象,需要全社会努力。

  营养缺乏是由于营养代谢的负平衡 ,机体内缺少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首先表现为体内组织营养素含量减少或浓度下降,继而发生化学变化和功能改变,最后导致营养缺乏病。大致分为2类:①原发性营养缺乏病。由膳食中的营养素不足造成。②继发性营养缺乏病。原因较多,包括:机体对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障碍;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机体排泄营养素增多;体内营养素分解加剧等。其中以营养素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为引起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机体处于生长发育、妊娠、授乳和疾病状态时,对营养素的需求增加,若营养素的摄取不足,更易造成营养不良。

  比较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主要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单纯性甲状腺肿、钙缺乏症、锌缺乏症、干眼病、佝偻病、脚气病、维生素B缺乏症、癞皮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其中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单纯性甲状腺肿和干眼病,被称为世界4大营养缺乏病。

  克服营养缺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如发展农业生产,开发新的食物资源和发展食品工业,加强文化卫生教育,发展卫生保健事业,增强全民的身体素质等等。其中加强营养科学的研究、教育和实际工作,大力普及营养知识,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等,是预防和纠正营养缺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营养过剩是机体摄取的营养素超过了本身的需要,多余部分在体内蓄积并引起病理状态。当前,营养过剩造成的疾病主要包括:摄入的热能超过机体需要形成的肥胖症;摄取过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引起的高脂蛋白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另外,由于土壤、水和农作物中硒元素含量过高引起的硒中毒症;水中氟元素过高造成的氟中毒症等,一般认为虽然也是由于营养素摄入过多引起,但不被列入营养过剩范畴。其中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及其引起的继发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更为严重。

  克服营养过剩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普及营养学知识,宣传平衡合理营养的重要意义,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过多的营养素,保持营养素摄入和消耗的平衡状态,特别要加强对中、老年人和儿童等特定人群的针对性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