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医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族医学汉语拼音méng zú yī xué),蒙古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蒙医学、蒙医。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学在形成过程中,是以本民族的医疗实践为基础,吸收了藏医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当地民间疗法和汉地中医知识所形成的一种民族医学。

形成与发展

  元代以前的蒙古族以游牧生活为主,从一些散见文献零星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利用酸马奶、肉苁蓉等治疗疾病,并且掌握了艾灸火烧等治疗方法。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中国。元政府除设置太医院、御药院外,还分别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开平)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太医院饮膳太医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一书,为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著。书中记载了相当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的内容,蒙古族常用的马奶,牛骨髓、乳酪等食品在书中占相当比重。元代还有一位蒙古族医学家沙图穆苏撰有《瑞竹堂经验方》15卷,书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蒙医学的某些特点,如其中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较多。元代回回药物院还编有《回回药方》一书,现仅存残卷,其中也有蒙医学的踪迹。明代中末叶,随着西藏喇嘛教输入蒙古,藏医学也传入蒙古地区,印度医学也被介绍到蒙古,藏医的《四部医典》和印度医的《寿命吠陀——八支心要集》开始在这里传播。蒙古医学家开始把自己的传统医学与汉、藏、印医学理论相结合,编写了大批著作。较出名的有占布拉著的《医法海鉴》一书,记述了蒙医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尔的《甘露滴珠》、《甘露医理》、《甘露诊疗》、《甘露临证鉴别诊疗集》、《识药晶鉴》是一整套蒙医药著作;还有洛布桑·索勒日哈木的《脉诀概要》、《巴莎木制药法》、《药物识别》;占布拉道尔吉的《蒙药正典》;罗布桑·全普乐的《实用蒙医药学》等等。正骨是蒙医学特长之一,这与蒙古族骑猎生活有关。蒙医史上有不少正骨名医,如清代的觉罗·伊桑阿,纠正四肢关节脱臼和骨折,常能手到病除。他还采用冰冻麻醉法,切开整复粉碎骨折,用桑白线缝合。他还传授了不少弟子,为蒙医学作出很大贡献。1949年以后,蒙医药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在广大牧区和农区,普遍建立了蒙医医院,自治区和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蒙医药科研机构,自治区还建立了培养蒙医的高等院校,使蒙医学获得了新生。

基本理论与医疗实践

  蒙医学的基础理论有阴阳五行、五元学说及三根、七素之说。阴阳五行与汉地学说相似,古代蒙古人以苍穹为“父天”(阳),世界为“母地”(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运动变化构成的。五元学说与之相似,只是将五种物质换成了土、水、火、气、空,把父精母血看成五元的基因。三根说与藏医学的三因学说相近,它认为人的本基是赫依(气)、希拉(火)、巴达干(水和土),并以三者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七素说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有七种,即:水谷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这七素与上述三根有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这一点也与藏医学相近。此外,蒙医学还有脏腑说、白脉说、黑脉说、四季发病规律、南北人群发病差异,以及瘟疫、热病的独特理论学说和治疗方法。

  蒙医学的诊断亦有问诊、望诊、触诊三种检查方法,方法与汉地中医学及藏医学相近,但理论却是以蒙医学的三根、七素等学说指导。蒙医学还总结出在临诊时可能会出现的四种误诊和五种假象等复杂情况,为正确诊断提供了参考。

  蒙医学将疾病分为阴性病和阳性病两大类型,再区分为赫依、希拉、巴达干3种病质,再将病质各分为4门,404病,1116证。蒙医学的治法有药物疗法、饮食疗法、正骨疗法、正脑术、灸疗、放血疗法、阿拉素疗法、瑟博素疗法、灌肠疗法、烫沙疗法、油脂疗法、罨敷疗法等等。药物疗法是以药物的17种功能(柔、重、温、脂、固、寒、钝、凉、和、稀、燥、淡、热、轻、锐、涩、动)分别去克制病证相应的20种基本性质(赫依:糙、轻、寒、细、强、动;希依:脂、锐、热、轻、臭、泄、湿;巴达干:脂、寒、重、钝、柔、固、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饮食疗法在蒙医学中源远流长,在《蒙古秘史》中就有用马奶酒救治大出血昏厥病人的记载,《饮膳正要》更是突出反映了蒙医学食疗食养的特长。蒙医伤科经验丰富,正骨名医也很多,他们采用烧灼、蒸汽、按摩、药浴等特殊手法治疗骨伤,往往手到病除。放血疗法是将一定部位的浅部静脉切开或刺破进行手术放血的方法,蒙医学以这种方法治疗由于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放血步骤有术前准备和正式放血两步,术前准备又分远行和近行的不同,远行指热病尚未成熟,需先服三天清血汤药,使正血与病血分离;近行在放血前不服药,仅通过晒太阳、烤火来取暖驱寒。正式放血还有结扎、选穴、放血、观察血色血量和辅助治疗等。

  蒙药理论有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蒙药材多取自野生植物,据文献记载,蒙药材有2230多种,经调查内蒙古全区可供利用的野生药材有800多种,除当地自产药材外,中药、藏药也与蒙药交叉使用,如肉苁蓉,中医用于滋补强壮,而蒙医多用于胃病;肉豆蔻,中医煨用于暖脾胃,涩肠,下气,蒙医用生肉豆蔻治疗心脏病,并用其假种皮肉豆蔻衣(药名为玉果花)治疗风、气、白脉病。蒙医多用成药,很少开方,一般成药有400余种,单验方1500多首。蒙成药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油剂、灰剂、搅合剂、草药剂、金石剂等10个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