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学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蒙特利尔学会,20世纪30年代初在蒙特利尔倡导加拿大新诗运动的用英语写作的诗人小组。他们大多是麦吉尔大学的师生,编辑出版介绍现代派诗歌的杂志。他们的思想受17世纪哲理诗、法国象征主义以及托·艾略特著作的影响,主张改革诗的形式,用现代的词汇和比喻,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它的核心人物是诗人、评论家马·斯密斯(1902~  )。他在麦吉尔大学就读时开始研究英国新兴的现代派诗歌,写过评论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专论。后去英国爱丁堡大学研读哲理诗,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麦吉尔双周刊》和《蒙特利尔使者》杂志,推动了加拿大现代派诗歌创作。1936年开始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任教。他是《加拿大诗歌》(1943)和《牛津加拿大诗集》(1958)的主要编辑人。早期的作品有短小优美的自由体的风景诗,也有嘲弄现代文明的讽刺诗,主要诗集为《不死鸟的消息》(1943)。

亚·莫·克莱因(1909~1972)与斯密斯同为《麦吉尔双周刊》的主要编辑。他生于蒙特利尔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毕业于麦吉尔大学。1933至1954年曾从事律师工作。他推崇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编辑过犹太人刊物,是犹太民族主义运动支持者。他出版过诗集《没有一个犹太人……》(1940)和《诗集》(1944)等。早期作品多与犹太人生活有关,文笔幽默而有力。在《希特勒祸害》(1944)中则以愤怒的激情揭露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摇椅》(1948)描述了魁北克加拿大法语民族的生活,流露出怀旧感伤的情绪。此书获得总督奖。中篇小说《第二个画卷》(1951)以象征手法表现了犹太人寻找理想家园的主题。

其他成员为弗·司各特(1899~  )和利·肯尼迪(1907~  ),他们都是《加拿大信使》杂志的编辑。司各特曾协助斯密斯编辑《麦吉尔双周刊》,并在麦吉尔大学任教。他以文才敏锐见长,作品内容包括政治、自然、爱情等,但以抒情诗较佳,诗集有《序曲》(1945)。肯尼迪的诗有艾略特、庞德的影响,常带有宗教色彩。《尸衣》(1933)是他唯一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