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胎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胎瓷拼音báo tāi cí),(英语:Eggshell porcelain),胎体厚度在1毫米以内的瓷器,又称蛋壳瓷。“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这是古人形容景德镇薄胎瓷的诗句。薄胎瓷是景德镇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传统产品。景德镇烧造薄胎瓷历史悠久,公元十世纪烧制的影青瓷,有的就达到了薄而轻巧的水平。明代著名陶瓷大师吴十九创制的“卵幕杯”,薄如蝉翼,巧夺天工。清代出现的“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的“真脱胎瓷”,其薄如蛋膜,托在手中有如浮云,虽有若无。这些都是景德镇历史上薄胎瓷的代表作,十分珍贵。

  薄胎瓷,是景德镇陶瓷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陈设瓷。具有“薄如纸、自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最薄的地方不到零点五毫米,有“薄如蝉翼,轻如浮 云”之美名。景德镇的薄胎瓷,有近千年的历史。北宋时,影青瓷以“质薄腻”,“体薄而润”见称,元以后,景德镇集全国制瓷技艺之大成,逐渐成为全国瓷业中心,到明代则是制瓷名手辈出,分工细致,达到“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程度。据记载,永乐窑出品的乳白脱胎器和万历年间“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蝉翼。薄胎瓷的器形,除碗、盘,碟、盅外,还有各种花瓶、文具、酒具,鱼缸、盖碗、皮灯等。最小的薄胎瓶只有笔杆粗细,两个指节那么高矮。古人咏薄胎瓷云:“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薄胎瓷的装饰,是根据造型应用釉上彩或釉下彩,或雕刻,玲珑、青花等传统技法而设计的。近几年从画面题材、内容、风格以及装饰方法都有发展,有人物、山水、花鸟等,构图新颖,内容丰富。

  薄胎瓷的制作难度很大,技术性极强,特别是修坯工序,在仅一毫米左右的坯胎上运JJ,少一刀嫌厚,多一JJ即破。其厚薄程度的掌握,要靠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不能有半点大意和疏漏。

  如今,景德镇制作薄胎瓷技术和工艺都有新的发展,其产品的薄度、透明度及造型,与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能生产小型的薄胎瓷,如100件以下的花瓶,而且能驾驭制作300件以上的大型薄胎瓶和500件薄胎瓷灯具以及口径80公分以上的薄胎瓷碗。品种由过去的40多种增加到100多种,如粉彩薄胎瓷,青花、青花玲珑、色泥薄胎瓷等。

  景德镇生产的薄胎瓷闻名遐迩,被称作是“天上才有的珍品”,荣获国家银质奖和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简介

  薄胎瓷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是中国景德镇传统艺术名瓷之一。在薄胎上描绘有青花纹样(见青花瓷),称青花薄胎瓷;描绘有粉彩纹样(见粉彩瓷),称粉彩薄胎瓷。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景德镇制出薄胎瓷,万历年间(1573~1620)生产的“卵幕杯”(薄如蛋壳的杯子)精制品,清代正式生产。

品种

  薄胎瓷的品种有各式餐具、文具 、茶具和工艺台灯等。1986年品种达上百种,产量达20余万件,造型规格发展到能生产口径500毫米的碗和高度达500毫米的花瓶等大件产品。

制作方法

  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Al2O3)在坯料中和氧化镁(MgO)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1毫米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