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华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行经华阴

唐·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行经华阴》是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华(huà)阴,今陕西省华阴市,在华山之北。山北曰阴。华阴因华山而著名,故作者行经华阴写其形胜,自然多与华山有关。


逐句释义: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高峻的华山俯视着古都咸阳,三座山峰伸向天外,险拔峻秀,非人力能削成。
  岧峣(tiáo 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
  太华:华山,有别于山西南的少华,故名。在潼关西。
  咸京:即咸阳,今陕西西安。《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
  天外:喻高远。
  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
  削不成:指非人力能削成。这是突出其高陡而险。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武帝祠前的云雾将要消散,仙人掌峰雨过天初晴。
  武帝祠:指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的仙人掌峰,筑巨灵河神祠。相传巨灵神将华山手擘足蹋,分为太华、少华,使河水不致曲行,留下掌足之迹。实是五崖而如掌形。
  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北枕河山的秦关多地势险要,西连驿路的汉畴更为宽平。
  枕:靠着。
  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驿路:指交通要道。驿,本指供邮传人和官员旅宿的处所。
  汉畤:汉代天子祭天地五帝的固定场所。秦时有鄜畤、密畤、上畤、下畤,汉高祖又设北畤,共五畤。或解:指渭水平原。称渭水平原为“汉畴”,言其古老。畴,田畴,已耕作的土地。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 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在此学道求长生?
  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
  何如此地:一作“无如此处”。
  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行经华阴》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行旅华阴时所见的景物,即景生感,抒发吊古感今的情怀。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远近结合,虚实相生,雨后华山雄奇壮观景象在作者笔下历历如绘。结尾二句抒情,是作者见到华山的崇高形象和飘逸出尘的仙迹灵踪而产生的感情变化。感叹自己没有必要劳苦辛酸地奔波于坎坷仕途,而这种感情作者又不是直接说出,而是采用劝说别人的口吻,显得隐约含蓄。


  首联“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写远景,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在这里,一个“俯”字显出崇山压顶之势。“岧峣”两字倍写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种神力。然后,从总貌转入局部描写,以三峰作为典型,落实“岧峣”。


  颔联“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写近景。作者路过华阴时,正值雨过天青。未到华阴,先已遥见三峰如洗。到得华阴后,平望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将散;仰视仙人掌上一片青葱,隐而已显,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气象。


  颈联“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写想象中的幻景。这是眼中看不到单存于意念中的一种景色,是作者在直观的基础上展开驰骋想象的一幅写意画。一个“枕”字把黄河、华山都人格化了,一个“险”字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风波。一个“连”字,上接颔联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灵迹仙踪,联锁成片,更垫厚了结处的“长生”;而“平”与上文“岧蛲”、“天外”相对照,驿路的平坦固然衬托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暗示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来得坦荡。


  尾联“借问路旁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作者此次行经华阴,事实上与路上行客一样,也未尝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见西岳的崇高形象和飘逸出尘的仙迹灵踪,也未免移性动情,感叹自己何苦奔波于坎坷仕途。但他不直说,反向旁人劝喻,显得隐约曲折。“此处”二字,绾合前文,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


  崔颢现存诗中大都格律严整,而此诗却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格式,别具神韵。前六句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转,第八句立即以发问的句法收住。从全篇来看,融神灵古迹与山河胜景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有意蕴。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五六痛快而感激。

  《批点唐音》:此篇六句皆雅浑,独结语似中唐。

  《批点唐诗正声》:雄浑沉壮,后人不敢着笔。

  《唐诗直解》:李于麟论七律独推王、李,如此作当不在“温泉”、“万日”下。

  《诗薮》:盛唐王、李、杜外,崔颢《华阴》、李白《送贺监》、贾至《早朝》、岑参《和大明宫》《西掖》、高适《送李少府》、祖咏《望蓟门》,皆可竞爽。

  《唐诗训解》:此览华阴山水之胜,而有栖隐之意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孤峭。蒋一葵曰:起翻奇,中联完整。

  《唐诗评选》:“削不成”,言削不成而成也。诗家自有藏山移月之旨,非一往人所知。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削不成”之为言,此非人工所及。盖欲言其削成,则必何等大人,手持何器,身立何处,而后乃今始当措手,此三字与上“俯咸京”三字,皆是先生脱尽金粉章句,别舒元化手眼,真为盖代大文,绝非经生恒睹也。此五六运笔,真如象王转身,威德殊好。

  《五七言今体诗钞》:三四壮于嘉州“秦女”一联。

  《删订唐诗解》:“秦关”、“汉畴”,皆足感人,故宜“学长生”也。

  《唐诗贯珠笺释》:起处堂皇雄特,妙在“俯”字有神。

  《唐诗成法》:前四经华阴而望岳也;后四经华阴而生感也。“削不成”用典活动,五六包含多少兴废在内,方逼出七八意,

  《唐贤三昧集笺注》:盛唐平正之作,以此为主。作此体者,须于此等辨取。

  《唐诗别裁》:太华三峰如削,今反云“削不成”,妙。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著一“俯”字,便见从来仙灵高出于名利之上。

  《历代诗法》:净炼之极,句挟清音。

  《昭昧詹言》:起二句破题。次句句法带写,加琢。三四句写景,有兴象。故妙。五六亦是写,但有叙说而无象,故不妙也。收托意亦浮浅。姚云“三四壮于嘉州‘秦女’一联”,愚谓诗意一般,只是字面有殊耳。然此自是初唐气格。

  《湘绮楼说诗》:人多学此种句,是写景工切,不落凡近。

  《历代诗评注读本》:前六句,句句切太华说,移不到他处,一结忽怍世外之想,意境便觉高超。

  《唐宋诗举要》:雄浑壮阔。方曰:写景有兴象故妙(“仙人掌上”句下)。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0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81


试题精选:

  1.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①诗歌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②即景生感(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前三联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尾联笔锋一转,绾合前文,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人没有直说,反向旁人劝喻,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隐约曲折。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参考答案:D(“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错误,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这里有想象,虚写,而非全“看到”。)


作者简介:

  崔颢(?—754年),唐朝诗人。汴州(今属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颢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48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