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咸新区位置图

  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具体规模、范围和布局,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

  西咸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引领大西北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打造向西开放重要枢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陕西西咸新区,提出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西咸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2014年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赋予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先行先试权。

  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90万人。

  人口规模:2015年城市人口150万人;2020年城市人口236万人。

  用地规模: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160平方公里;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

组团发展格局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西咸新区:泾河新城

  根据区内地理地貌和资源分布情况,新区规划布局空港、沣东、秦汉、沣西、泾河等五个组团。

  ——空港组团。位于以西安国际空港为核心的渭河以北地带,主要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重点发展临空物流、国际商贸、飞机维修等产业,带动临空制造业集聚发展。

  ——沣东组团。位于渭河以南、沣河以东地带,紧邻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会展等产业,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会展中心。

  ——秦汉组团。位于咸阳市主城区以北,拥有丰富的秦汉历史文化遗存,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创意文化等产业,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化聚集展示区。

  ——沣西组团。位于咸阳市主城区以南、沣河以西地带,主要承接转化高新技术成果,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化教育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泾河组团。位于咸阳市泾阳县东南部、跨越泾河两岸,重点发展都市农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率先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示范。

空港新城

  规划定位:国家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西部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门户新城。

  发展规模: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27万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6平方公里。

  规划结构:形成“两片两核双环多组团”的规划结构。通过泾河、北倾沟两条大型生态长廊,以及组团间的生态廊道为分隔,形成“功能组团有机聚合、生态廊道穿插渗透”的田园城市总体空间形态。

沣东新城

  规划定位: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西部地区能源中心和体育会展中心。

  发展规模: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67万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公里。

  规划结构:形成“两带、七板块”的规划结构。两带——周秦汉历史文化景观带、沣河滨水生态景观带;七板块——科技统筹示范板块、镐京立体城市板块、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昆明池生态休闲板块、奥体休闲板块、商贸综合产业区板块、六村堡现代产业区板块。

秦汉新城

  规划定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化集中彰显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生态田园示范新城。

  发展规模: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57万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0平方公里。

  规划结构:形成“一轴双核、三带四区”的规划结构。一轴——依托秦汉大道形成的秦汉历史文化主轴;双核——渭河北岸休闲商务核心、大遗址生态核心;三带——渭河生态景观带、帝陵遗址风光带、泾河生态景观带;四区——渭河北岸综合服务区、塬北综合服务区、现代产业承载区和远景产业拓展区。

沣西新城

  规划定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服务副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发展规模: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53万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4平方公里。

  规划结构:形成“一核、两轴、八区”的规划结构。一核——西咸新区渭河南岸国际化综合行政、商贸中心;两轴——东西古城人文传承轴、南北新城特色发展轴;八区——渭滨现代生活区、教育研发产业园区、文化中心区、信息产业区、都市休闲区、节能环保产业区、新材料产业区、都市农业休闲区。

泾河新城

  规划定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北部中心,高端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发展规模: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47万人。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7平方公里。

  规划结构:形成“一心、两廊、五轴 八组团”的规划结构。一心——泾河以北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形成以能源总部经济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八组团——泾阳居住及产业组团、中央商务组团、行政中心组团、旅游服务组团、高端制造产业组团、永乐居住及产业组团、崇文重点镇组团、泾河火车站组团。

规划理念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区规划,建设集约紧凑、生态低碳、和谐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形成“核心板块支撑、快速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空间格局。城市发展严格限定边界,禁止无序扩张,实现既满足城市发展,又严格保护耕地、林地,节约高效用地、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核心板块支撑:在大面积田园绿地和生态廊道间,以各新城中心功能区为核心,高强度集约开发的城市综合功能建设区。

  快捷交通连接:以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轨道、大运量公交等多种现代交通方式,实现零距离换乘,构建西咸新区内外组团的便捷连接。组团内构建自行车道、景观步行道等慢性交通系统,建设新区内部宜人舒适的交通环境。

  优美小镇点缀:在组团外围,布局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休闲等特色主题小镇及庄园经济型小镇,实现产业、文化、生活一体化的人居环境。

  都市农业衬托:建设都市农业和城市建设高度融合的新区,发展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菜篮子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功能分区

西咸新区:功能分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需要,西咸新区在空间上分为生态保护区、都市农业区、历史文化区和城市建设区。

  ——生态保护区。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对河流、湿地、林地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持生态多样性,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都市农业区。应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强农副产品供给能力,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历史文化区。在历史文物保护范围之内,全面保护西咸新区内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及新发现的遗址、遗存,进行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城市建设区。重点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主要集聚产业和人口,建设综合服务设施,适度开展景观建设。

  西咸新区将形成“以渭河为纽带,以渭北帝陵带和周秦汉都城遗址带为两带,以正阳大道、沣泾大道、红光大道、秦汉大道为四轴,以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为五组团”的“一河两带四轴五组团”的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以水为脉,贯通城市绿色廊道,打造都市绿心,营造都市绿色生态环境。延续区域生态格局,构建“两带、三廊、多绿楔”的生态绿化体系。

  “两带”——渭北帝陵风光带、周秦汉古都文化带。

  “三廊”——渭河、泾河、沣河三条生态景观廊道。

  “多绿楔”——楔入各功能组团间的生态绿地。

  道路交通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规划建设。

  由快速路和主干路主通道共同形成 “五横五纵”骨架路网。

  “五横”:红光大道、西咸快速干道、兰池大道、沣泾大道北段、高泾大道。

  “五纵”:沣渭大道、迎宾大道、沣泾大道南段、秦汉大道、正阳大道。

  以周秦汉历史遗迹和渭北帝陵历史遗存带为依托,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环境融合的原则,梳理贯通城市文化脉络,发展历史文化潜在的价值,打造西咸新区内集中彰显“周秦汉”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遗址集中区。

发展历程

  • 2002年,陕西省提出“西咸一体化”建设构想;
  • 2003年,西安、咸阳两地对开公交线路;
  • 2006年9月,西咸两地电信并网;
  • 2008年,西安地铁一号线设计线路通至咸阳;
  •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 2010年2月21日, 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暨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管委会挂牌成立,西咸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 2010年12月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和西咸新区建设”,西咸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 2011年5月17日,陕西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西咸新区总体规划》,西咸新区以新面孔呈现出来;
  • 2011年5月31日,陕西省政府设立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省长江泽林兼任管委会主任;
  • 2011年6月10日,陕西省政府批复《西咸新区总体规划》;
  • 2011年6月13日,陕西省政府在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对外发布《西咸新区总体规划》;
  • 2011年8月10日,陕西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陕政发〔2011〕46号);
  • 2012年2月20日,国务院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西咸新区列为西部重点建设城市新区;
  •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陕西西咸新区,提出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西咸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
  • 2014年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赋予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先行先试权。

基本原则

  • 科学规划,集约用地。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和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发挥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供求中长期规划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切实保护耕地、林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以社会建设统领城市建设,在城乡发展形态、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系统设计、全面实施,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吸引和聚集国内外要素资源开发建设西咸新区。
  • 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充分发挥西安、咸阳两市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优势,加大整合力度,盘活存量资源。同时,提高增量资源的配置效率,力求资源配置效果最优化。
  • 传承文化,保护环境。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严把环境保护关,强化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和监管,防止落后产能向西咸新区转移,实现可持续发展。
  • 开放创新,先行先试。充分利用西安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先行先试,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重点任务

  (一)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依法依规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合理划分功能分区,限定城镇发展边界,严禁在建设区外侵占耕地、林地和无序蔓延发展。通过村镇适当合并、土地复垦、农业现代化等途径,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严格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紧凑集约的城市群落,建设高度集中、立体发展、具有综合功能和人口承载力的核心城区,以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带、河流生态廊道、森林博览园、都市农业园区营造绿色田园景观。

  (二)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建立城乡统筹的户口登记、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制度。以社会建设引领城市发展,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和社区更多的参与城区事务性管理。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工具创新,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新区发展。加快新区航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设区内骨干路网,尽快实现与西安、咸阳交通体系的有效对接。以快速路、城市轨道、大运量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构建区内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实现零距离换乘。加强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推行综合管沟模式。建立健全减灾防灾系统,全方位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高速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提升西咸新区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努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严格环境准入门槛,切实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环境保护及综合治理等工作。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资源整合、错位布局、集群发展”的思路,依托西安、咸阳产业资源,注重自主创新,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以及文化旅游、商贸会展、能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挥西安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优势,打造面向京津沪的数据服务、金融后台服务和软件研发中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六)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自主创新、统筹资源、提升产业、支撑发展”的方针,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破中央、军队、地方三类科研院校之间藩篱,推动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建设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注重协同创新,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支持发展技术联盟,搭建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激励政策,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

  (七)建设西北地区能源金融和物流中心。 促进能源开发和金融创新有机融合,大力发展能源金融市场,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西北地区能源金融中心。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推进机场口岸大通关建设,发挥西安欧亚大陆桥铁路枢纽优势,大力发展贸易物流,对接全省高速公路网络,形成1小时经济圈。推动航空、铁路、公路联合运输、互联互通和内陆直通式服务,把西咸新区打造成为西北综合交通和物流中心。

  (八)创新历史文化保护方式。 把历史文化保护放在突出重要地位,坚持“连片保护、系统展现、审慎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开展专题研究,科学论证,依法依规合理划定西咸新区的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模式,提升文化内涵。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品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意义

  (一)建设西咸新区有利于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西安市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具备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条件。设立西咸新区,主动顺应西咸一体化发展趋势,是打造大西安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

  (二)建设西咸新区有利于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设立西咸新区,将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核心,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通过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和科学规划建设,改善功能布局,实现中心城区与新区联动发展,走集约高效、生态良好、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

  (三)建设西咸新区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核心带动作用,带动大关中、大西北地区协调发展。西安(咸阳)大都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和重要引擎。设立西咸新区,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发挥其引领和带动大西北的核心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建设西咸新区有利于构建西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推动我国向西开放。设立西咸新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欧亚经济论坛、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对内对外经贸技术交流合作,扩大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不断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