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西域文化

删除8,329字节2017年6月10日 (六) 03:08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 西域古国的发展与演变 ==== 西域古国 ==   西域的“战国”时代  在莎车王利用汉朝放弃西域的机遇,自称“大都护”,而为其制服的西域各国,又尊称他为“单于”。大都护是西汉在西域所设最高军政长官——类似于总督。单于是匈奴王的称号,而贤一个人居然兼而有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贤给鄯善王安写了一封信,要求他阻绝汉朝进出西域之道。安不但不听从,还杀了莎车使节。于是莎车王发兵攻鄯善。安率军迎战,兵败,逃亡于山中。莎车军队杀掠楼兰千余人,便引军西还。鄯善王收拾残众,还归战后的国都,面对破败家园再次上书汉朝,表示愿意派质子入侍,并请示汉朝重新于西域设都护。如果都护不设,只能奉匈奴为宗主。汉光武帝的精力主要放在中原政务上,给鄯善的回信中竟说:目前不可能派出都护,如果西域各国力不从心,可以便宜行事。于是,鄯善又附属于匈奴。  在莎车王利用[[汉朝]]放弃西域的机遇,自称“大都护”,而为其制服的西域各国,又尊称他为“单于”。大都护是西汉在西域所设最高军政长官——类似于总督。单于是匈奴王的称号,而贤一个人居然兼而有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贤给鄯善王安写了一封信,要求他阻绝汉朝进出西域之道。安不但不听从,还杀了莎车使节。于是莎车王发兵攻鄯善。安率军迎战,兵败,逃亡于山中。莎车军队杀掠楼兰千余人,便引军西还。鄯善王收拾残众,还归战后的国都,面对破败家园再次上书汉朝,表示愿意派质子入侍,并请示汉朝重新于西域设都护。如果都护不设,只能奉[[匈奴]]为宗主。汉光武帝的精力主要放在中原政务上,给鄯善的回信中竟说:目前不可能派出都护,如果西域各国力不从心,可以便宜行事。于是,鄯善又附属于匈奴。      班超重构西域政治格局   正是由于另一个与张骞齐名的杰出人士——班超,东汉势力才再次进入西域。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为假司马出塞,将兵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首战于蒲类海(即今巴里坤湖)。窦固很赏识班超的胆识才能,便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鄯善。   班超是汉代史学家、《汉书》作者班固的兄弟。历史上有名的“投笔从戎”、“封侯相”、“生入玉门关”等典故,都是据他的经历概括而成。如果说,张骞是奠定了西汉时期与西域政治关系的第一人,那么班超则是东汉时经营西域的设计师。班超前后在西域长达30年,而他独立处置的第一件事,就是率36名壮士出使天山以南的鄯善。   班超是东汉出使鄯善的第一个使节。一开始,鄯善王广对久盼而至的汉使招待非常周到,但不久之后,突然变得十分怠慢。班超之所以能在西域反复变幻的政局中从容处之30年,并全身而返,很大程度上得助于他的敏感——对潜在的敌意、阴谋、即将来临的灾难,具有非同寻常的直觉。他立时觉察出鄯善王态度的变化不是礼数不周,也不是一时疏忽。他召集属下,说:“你们感觉到鄯善王广对我们的轻慢了吗?这必然是因为匈奴也派了使者来到鄯善,他一时还没拿定主意取一个什么立场。   果敢的人能够见微知着,更何况其心迹已彰!”于是,班超召见了驿馆接待他们的楼兰侍者,故意诈他,问:“匈奴的使者来这儿好几天了,他们住在哪儿了?”侍者以为班超已经洞悉隐情,只得说出真相。班超立即把侍者关押起来,召集了他带来的全部36名壮士。在一番豪饮之后,班超慨然宣称:“各位随我出使绝域,为的是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现在匈奴使者才来了几天,鄯善王对我们就不予理睬了。假如他把我们抓起来转交给匈奴,那么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   部属都说:“眼下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都舍命听从您的指挥!”于是班超说出了自己的应变之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只有乘夜以火攻匈奴使团的驻地。他们不知我们的底细,一定惊恐万状,措手不及,这样就能一举歼灭他们。制服了匈奴使团,必使鄯善胆破心惊,才能扭转厄运。”有人建议:“这样大的事,该和从事郭恂商议一下再动手。”班超激愤地说:“成败在此一战!郭从事是文官,听到这个计划必定手足无措以致泄密!我们死也死得冤枉!这不是壮士的作为。”   天黑之后,他们直奔匈奴人的驻地。正赶上刮起大风,班超让10名壮士拿着军鼓埋伏于驿馆后边,约好:一见火起就击鼓狂呼。其余人手执兵刃潜于大门两侧。班超在上风头放了一把火。火起,鼓噪震天,匈奴使节一片惊乱,不知出了什么事。班超亲手格杀了3个出逃的匈奴人,部下又杀死了30多个匈奴人,剩下100多都烧死在驿馆里。待到第二天,班超才通知了从事郭恂,并带着匈奴人的首级去见鄯善王广,使鄯善举国震怖。又经班超反复劝慰,晓以利害,鄯善王只得承认这一既成事实,背叛匈奴,归附汉朝,再次向朝廷派出质子。稳定了鄯善局势,班超便再次为汉朝打开了通向西域的大门。此后,班超之子班勇又建议派西域长史率500人屯驻楼兰,终于东汉之世,西域的政治格局都依班超当年的举措为依归,把楼兰/鄯善放到首要位置,作为进出西域的门户。      中原势力从西域淡出   汉代以后,中国史籍中关于楼兰/鄯善的记载比较简略零散。仅知鄯善成为西域三十六国中的重要国家,长期雄踞南道,但一直力图与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前凉时期,鄯善王元孟向凉王张骏献女,号为“美人”,为其建“宾遐观”作为住所,并在鄯善国中的楼兰城(即海头)设西域长史府。但在中原没有强有力的统一王朝时,很难把鄯善和整个西域都纳入势力范围。所以,尽管我们有资料证实,自汉末以来鄯善仍然是西域一个富有活力、影响颇广的国家,但许多丰富生动的内容都失载于正史。   由于《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后的正史中有关楼兰的记载比较简略零乱,一些曾路经其地的人所留下的有关游记内容,就显得颇为重要。好在由于楼兰的地理位置,几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路经其地进出西域的人。      法显抵达佛国鄯善   后秦弘始元年(339),年近六十的和尚法显从长安首途,西行求法。他是行纪完整保存至今的少数西行者。据《隋书·经籍志》,隋朝时尚存有关法显及西行经过的著作3种,即《佛国记》、《法显传》、《法显行传》,而南朝人僧佑《出三藏记集》又著录《佛游天竺记》一卷。流传至今的法显行纪到底是上述4种书籍中的哪一种,换句话说其正名究竟是什么,学界意见尚不统一,我们在行文中暂且称之为《法显传》也只是一个变通的作法。不过,这毕竟不影响它的价值与意义。   据《法显传》可以看得出来,直到上路时,法显及其一行对旅途情况仍颇乐观。当他们离开敦煌继续西行,才开始领略到此行之艰苦。出敦煌不远,就进入干热多风的白龙堆沙漠。《法显传》中以颇为传神的笔触记下白龙堆的观感: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说:沿途全无正式的道路,凡遇有死人骸骨处,便知是曾经为人走过的古道。   他们一行经过17天艰苦行程,才到达鄯善国都。那时的鄯善已经较多地接受了内地的习俗,只是在着装上“以毡褐为异”。显然,鄯善国土地的瘠薄崎岖、物产不丰,给法显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他更关注的,是鄯善国王信奉佛法,全国竟有僧人4000多,全是修小乘学的,寺院及一般百姓“尽行天竺法”。为此,法显一行在鄯善留居了一个月。此外,法显还记述:鄯善国内出家人都习用“天竺书天竺语”,但世俗百姓则用胡语。可惜,法显没有指明这一胡语的名称,只是附注说,西域各国“国国胡语不同”。有关鄯善所用的独特语言,直到本世纪初——1500年以后——经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尼雅古城的发掘,才为世人所知悉。   根据法显的见闻,我们可以对当时——4世纪前期——鄯善的国力做个大致的评估。据《汉书》,在汉时楼兰/鄯善王国有14100人,有胜兵(可服兵役的男丁)2912人。如果上述数字大致可靠,那么可知当时鄯善国的居民男女比例失调,男多于女,否则不可能每4。8个鄯善国民就有一个胜兵(士兵)。即便每4个成年男丁中有一人出家为僧,那么在法显抵达时鄯善王国的人口也应有大约8万人(76800人)。位居地广人稀、物产不丰的边陲,鄯善国在300余年间人口增加五六倍,主要靠兼并土地居民、扩大版图。这就证明,那时的鄯善仍是西域大国。      过客宋云  然而,到了一个多世纪之后,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敦煌人宋云和僧人惠生奉后魏太后之命往西域取经,路经此地时留下了惊鸿一瞥。据说鄯善“其城自立王”,但那时已为崛起于青海的部族吐谷浑吞并,并由吐谷浑国主的次子宁西将军镇守,“总部落三千以御西胡”。据此,在法显路经时,鄯善国力正在极盛的顶点。到宋云路经,其地变易宗主、居民,而古国鄯善则已散尽遗民。宋云的西行记原本早就失传了,但是片段内容还保存在《洛阳伽蓝记》之中。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为假司马出塞,将兵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首战于蒲类海(今[[巴里坤湖]])。窦固很赏识班超的胆识才能,便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鄯善。  在法显与宋云之间的三个世纪,是楼兰/鄯善王国走向消亡的过程。这正是中国西北民族兴替的时期。  [[汉代]]以后,中国史籍中关于楼兰/鄯善的记载比较简略零散。仅知鄯善成为西域三十六国中的重要国家,长期雄踞南道,但一直力图与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前凉]]时期,鄯善王元孟向凉王张骏献女,号为“美人”,为其建“宾遐观”作为住所,并在鄯善国中的楼兰城(即海头)设西域长史府。但在中原没有强有力的统一王朝时,很难把鄯善和整个西域都纳入势力范围。    [[后秦]]弘始元年(339),年近六十的和尚[[法显]]从长安首途,西行求法。他是行纪完整保存至今的少数西行者。  唐僧玄奘和真实的“西游记”  西行求法并留下经行记的僧人,最著名的是唐初的[[玄奘]]。以其西行取经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使玄奘(即唐僧、唐三藏)妇孺皆知。而印度当代史学家曾指出,如果没有记载玄奘西行的《[[大唐西域记]]》流传至今,就没办法重建和研究印度中古史。玄奘不像法显,从陆上去,从海上还,他来去都是路经西域的。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离境西行,贞观十八年(644),负经东归。路经楼兰/鄯善故地,是他在西域的最后一段行程。《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这样记述楼兰王国故地见闻:(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到尼壤城,“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却不见居民。行四百余里,至睹货逻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东行六百余里,到且末。“城郭岿然,人烟断绝”。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不但未见居民,连其地也成为“故国”。所谓“尼壤”,就是尼雅,故地在新疆民丰。“睹货逻故国”,“睹货逻”即吐火罗,故地当在安迪尔河附近。“纳缚波故国”,“纳缚波”,即纳布、纳钵,一般认为是“新”的意思。  西行求法并留下经行记的僧人,最著名的是唐初的玄奘。以其西行取经为蓝本创作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使玄奘(即唐僧、唐三藏)妇孺皆知。而印度当代史学家曾指出,如果没有记载玄奘西行的《大唐西域记》流传至今,就没办法重建和研究印度中古史。玄奘不像法显,从陆上去,从海上还,他来去都是路经西域的。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离境西行,贞观十八年(644),负经东归。路经楼兰/鄯善故地,是他在西域的最后一段行程。《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这样记述楼兰王国故地见闻:== 西域文化主要条目 ==  (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到尼壤城,“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却不见居民。行四百余里,至睹货逻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东行六百余里,到且末。“城郭岿然,人烟断绝”。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不但未见居民,连其地也成为“故国”。所谓“尼壤”,就是尼雅,故地在新疆民丰。“睹货逻故国”,“睹货逻”即吐火罗,故地当在安迪尔河附近。“纳缚波故国”,“纳缚波”,即纳布、纳钵,一般认为是“新”的意思。*'''西域古国'''**[[大宛]] [[鸟孙]] [[龟兹]] [[焉耆]] [[于阗]] [[楼兰]] [[婼羌]] [[疏勒]] [[莎车]] [[车师]] [[康居]] [[高昌]]*'''西域古城遗址'''**[[交河古城]] [[高昌古城]] [[楼兰古城]] [[米兰古城]] [[尼雅遗址]] [[北庭古城]] [[惠远古城]] [[龟兹古城]]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 [[盘橐城]] [[特克斯城]]第一篇  历史西域*'''西域建筑古迹遗址'''  第一章  西域历史年轮    第一节  史前西域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西域    第三节  东汉时期的西域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第五节  隋朝时期的西域    第六节  唐朝时期的西域    第七节  五代、宋、辽、金时期的西域    第八节  元朝时期的西域    第九节  明朝时期的西域    第十节  清朝对西域的经营  第二章  西域古国撷英    第一节  大宛    第二节  鸟孙    第三节  龟兹    第四节  焉耆    第五节  于阗    第六节  楼兰    第七节  婼羌    第八节  疏勒    第九节  莎车    第十节  车师    第十一节  康居    第十二节  高昌  第三章  西域古城遗址    第一节  交河古城    第二节  高昌古城    第三节  楼兰古城    第四节  米兰古城    第五节  尼雅遗址    第六节  北庭古城    第七节  惠远古城    第八节  龟兹古城    第九节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    第十节  盘橐城    第十一节  特克斯城  第四章  西域建筑古迹遗址
98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