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新北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色彩霞观音山 (新北市)
  观音山汉语拼音:Guanyin Shan),位于台湾新北市五股区八里区交界,海拔616米,由淡水、关渡一带远眺,仿若一尊仰躺观音之势而得名。是一座最年轻的休火山,属于大屯火山系最西境的锥状火山,北侧的大多是火山熔岩,南侧的则以火山碎屑流为主。其山系之天际线由十八座连峰形成。区内有多座古刹,更增添观音山的灵性,其中有数间供奉观世音菩萨的观音寺。亦有不少纳骨塔及墓园错落其间,该山西临台湾海峡,东北隔淡水河远望关渡,昔日的“坌岭吐雾”为淡水八大景之一,山顶又称“硬汉岭”,全山属北海岸及观音山国家风景区

  由于观音山为台湾西北隅高点,且居于河、海地形交会之处,动植物生态颇为多元。据调查观音山除为多种台湾猛禽之栖息地外,亦是猛禽随季节更迭,过境台湾必经路线之地。因此全年可观赏大冠鹫凤头苍鹰留鸟,或于每年4~5月观察灰面鵟鹰赤腹鹰侯鸟迁移。另外,淡水河南岸至观音山麓的沙丘平原一带,发现距今1000至6000年前人类生活痕迹,且陆续有多处遗址被发现,透过考古学的观察研究,可了解先民生活、文化与环境变迁间关系。

概述

  四百万年前,观音山林口台地原本只是古新店溪和古大汉溪海滨一片平坦的冲积平原而已,由于60万年前造山运动而发生地层下陷,使得台北盆地陷落而林口台地升高,造成大汉溪于石门九十度转弯,基隆河在瑞芳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于台北汇集成淡水河入海。经过60、50、20万年前三次的火山爆发堆积,慢慢演变成现在观音山的风貌。

  观音山就行政区域分属五股、八里及林口三乡镇,绵延的18连峰,就如同罗汉向观音朝拜般的矗立于淡水河口与大屯山相望,守护台北数百万居民。

  观音山古称八里坌山、兴直山、淡水山、横直山。观音山地名的由来的说法:

  地形论 系由西云禅寺开山第一代祖师省源大和尚,受观音菩萨托梦,由福建鼓山涌泉寺渡海来台开辟道场,宏扬佛法,从沪尾(淡水)上岸,便看到一座山如观音菩萨跌坐,而十八座小山峰,神似十八罗汉正朝着祂朝望,如从北投远眺则形如同观音朝天,观音山因此得名。

  信仰论 据文献记载观音山最早出现于约150年前,但西云寺、凌云寺的历史皆超过250年,且都供奉观音菩萨,拜观音的山,故名。

  风水论 系因对面为阳明山,都盖别墅(管阳),而这里都盖阴宅是(管阴)闽南语称管阴的山,故名观音山。

  在荷兰人统治时代,观音山叫淡水山(出现在1654年荷兰人‘淡水与其附近村社暨鸡笼岛略图’中编号37的Tamswijse berch),但汉人习称八里分(坌)山,系因山边的原住民部落八里坌社而得名。

  清朝康熙年间,乃延用八里坌山的地名(康熙二十四年蒋毓英“台湾府志”)。

  雍正年间(1710年代)也曾改为“兴直山”,但在各地方史籍中仍以“八里坌山”称之。

  后来改为观音山的说法有二:一说是乾隆17年(西元1752年)客家籍贡生胡焯猷(福建汀州永定人)在山路西云岩筹建大士观(今五股区西云岩寺)而得名,一说是由于山棱起伏变化,从关渡一带眺望时,山型起伏貌似观音菩萨的面容仰天的侧面而得名。据台湾著名的地名学者陈国章教授所著的台湾地名辞典,认为该地的地名是因“形似观音菩萨的山”而得名。

  由于季风吹来台湾海峡的水汽,遇到观音山岭的阻挡,便降下化为云雾,有如飘绵滚絮、变幻无常,蔚为奇观.被文人雅士命名为“坌岭吐雾”,名列清代淡北八景之一。同治年间大龙峒举人陈维英曾题诗赞曰:“坌岭微茫八里间,连朝吐雾罩鸦鬟,此中定有深藏貌,未许分明见一斑”。

地质

  观音山为单一中心喷发的火山碎屑、凝灰岩与熔岩交替组成之复式火山。是大屯火山汇最西的一部分,但火山的主体因岩浆库喷发耗竭而萎缩形成塌陷破火山口,是为全台湾属一属二之大火山口。其北侧以火山熔岩为主,南侧以火山碎屑流为主,火成岩以安山岩为主,另外含有一些早期喷发的玄武岩,越晚期的喷发则形成含角闪石的安山岩。淡水河沿着观音山麓流入台湾海峡,因两侧的火山熔岩与碎屑物漫流入海,而形成火山海岸。

北海岸及观音山国家风景区

  北海岸及观音山国家风景区,所属行政区为新北市石门区。1937年12月27日成立大屯国立公园,观音山亦在其中。但战后成立的阳明山国家公园剔除观音山(2002年方另成立北海岸及观音山国家风景区管理),以及民间认为此山为风水宝地,埋下日后滥垦滥葬及水土保持的问题。据估计目前山上非法墓计4万处,成为发展阻碍。

北海岸及观音山国家风景区是台湾交通部观光局规划成立的第11个国家风景区,2002年7月22日设立管理处,正式将北海岸、观音山、野柳等3个风景特定区纳入辖区,统筹规划管理区内观光资源。

旅游

观音山游客中心

观音山(新北市):观音山游客中心
观音山(新北市):硬汉岭
观音山(新北市):凌云禅寺
观音山(新北市):凌云寺
观音山(新北市):开山院
  观音山游客中心前身是观音山风景区管理所,2002年纳入北海岸及观音山国家风景区,游客中心服务台提供观音山旅游咨询及报章杂志茶水等服务,展示馆则提供观音山文史生态免费解说服务,简报室可欣赏观音山风景区的影片介绍,这里视野景观极佳,可眺望台北盆地,观音山相关的文化产业活动也都在这里举办,是游客必到之处。

  观音山旅游服务中心位在凌云路三段,红瓦白墙的建筑外观,环抱在绿意葱葱的群山间,益显得清丽脱俗,内部则展示观音山旅游资源、登山步道系统,以及观音山史前人文活动暨周边出土的遗址与史前陶器。

  观音山火山熔岩冷却后所形成的岩石中,除了一些早期喷发的玄武岩之外,最主要的都是安山岩。由于质地坚硬细密、不易碎裂,自清代起就常作为建筑与雕刻使用,俗称观音石。观音山的观音石是筑屋、建庙、雕凿的最佳材料。

  为缅怀观音山的采石岁月,服务中心旁规划了一座石雕公园。园中并委托石雕家王秀杞先生创作“龙的传人”的巨型石雕作品。其系由整块观音石切割雕刻后结合而成,高10米,直径1.5米,各层雕刻主题各有不同,包括有台湾景观、风景名胜、民俗技艺等,成为为观音山的精神地标。

硬汉岭

  硬汉岭是观音山的最高点,高度616米,站在岭上,全台唯一的360度视野景观,从台湾海峡、十三行、八里左岸、淡水渔人码头、淡水捷运系统、红树林、圆山饭店、101大楼、新光摩天大楼、新庄、板桥、林口、台北盆地尽收眼里,这里不论是白天的自然景观或晚上的夜景,都是全台最美观赏点。

  硬汉岭是观音山的最高山峰,因昔日本宪兵队曾在此训练“硬汉精神”而得名,岭上有一座牌楼,两旁一副石刻对联“走路要找难路走,挑担要拣重担挑;为学硬汉而来,为作硬汉而去”。

西云寺

  西云寺俗称(外岩)又称龟山岩,于清代乾隆17年(公元1752年)二甲进士林作哲与贡生胡焯猷献地创建,当时并称台湾四大佛教圣地,为五股乡唯一的三级古迹,该寺开山祖师省源大和尚,为福建鼓山源泉寺之高僧,因受观音大士托梦,渡海来台,开辟道场,宏扬佛法。

  西云寺历经三次重修,第一次于嘉庆16年〈公元1811年〉第二次于咸丰2年〈公元1852年〉目前的建筑样貌是民国79年定订为三级古迹后于民国85年第 三次重修完成。西云寺恭奉观世音菩萨,是一正统的佛教寺院,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建筑样式、重修碑牌的人物纪载及寺院周遭的石观音像等,可以清楚看见客家 人、闽南人及日治时期、民国时期各个阶段不同的面貌所遗留下的轨迹,走一趟西云寺感受一下近三百年间五股发展的缩影吧!

开山院 楞岩阁

  开山院建立于1925年,是本圆法师弘扬佛法及潜修之处,全院以观音山石建造,仿印度式建筑风格,是一座石砌二楼古朴建筑。院内两层楼建筑大多用观音山石所砌成,圆顶的建筑造型可能仿自古老的印度天竺佛教建筑,四方型的结构,却是欧式的洋楼,二楼的窗台却全都是拱型,混杂着中国闽南式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综合体,说明了这栋小小的佛院,建造当时深深受到日式西化的建筑风格影响。

  院内有一尊为披袈持钵,栩栩如生的石雕佛像,基座上刻着“花山院法皇”之名,这是1926年日本关西一带的信徒捐献了33尊石刻观音佛像,在观音山上建置了台北西国三十三所观音灵场,指的是观音菩萨在人间的33种化身,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按照日本“西国三十三所”的惯例,都会再加一尊身披袈裟手持钵的高僧,也就是倡导“三十三所”信仰的和尚华山法皇。

  开山院与楞岩阁相距不远,且又都是弘法、清修之地,因而有“子母院”之称,目前因属寺方私有产权,并未对外开放。

  紧邻开山院的楞严阁,是凌云禅寺为提供信徒禅修的地方,“楞严”两字出自于佛教经典中的《楞严经》(《金刚经》),这个地方则是供寺中小沙弥们安心静修、潜习佛法之境,同时也兼作招待宾客、信众的场所。

  楞严阁其由第二代住持本圆法师于1926年兴建,建材采观音山石砌成二层石屋,建筑的形式融合了中西合并的多种不同风格,骑楼廊道呈现出的是北台湾的地方色彩,石柱的柱头则是带着典雅巴洛克造型的风味,屋顶的三角顶立面,呈现出的是强烈的印度佛教风格,加上院内老树林立,更彰显出建筑的厚实与典雅。

凌云禅寺

  凌云禅寺民国前2年(公元1910年)由三重宝海法师创建,是日据时期台湾的佛教四大门派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已有些没落,但从其宏伟的建筑及周边环境看来,隐约可感受到昔日的盛况。这里有尊高10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台湾最大的室内佛,主殿里非常的庄严肃穆,随后参观旧殿前的石观音。

  整体建筑中西合璧,倚山而建,尤其寺后火山地形景观独具特色,山形有如大鹏展翅之势,倚着绝壁,极为壮观。寺前群峰环绕,风光秀丽,景致极佳;寺旁老树枝繁叶茂,配合周边摆设之石雕佛像及石桌椅,更显古意盎然,且虫鸣鸟叫不绝于耳,为最佳避暑胜地,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在此看见大冠鹫的芳踪。

三十三石观音

  日本三十三所观音道场巡礼是起源于京都一带,由德道上人倡导,花山院法皇推行,只要是观音的信徒每年皆应到观音道场作巡礼以获得菩萨的庀佑,目前此一活动结合宗教文化及观光旅游,在日本是十分盛行的活动,如同台 湾的进香团活动。由于台湾受日本统治,所以三十三石观音巡礼也随着传到台湾,一方面宣扬佛法,一方面让在台湾的日本人有巡礼的道场,观音山三十三石观音是 由关西一代信徒捐献,大正十五年,由关西京都三十三所观音道场的主神像雕刻而来,从西云寺到凌云禅寺的开山院,沿途共放置34尊石佛,除了33尊的观音菩 萨像外,为了纪念推行者,所以只要设有33石观音道场,皆会同时供奉一尊花山院法皇,开山院里并设有台北西国三十三所灵场建设纪念碑。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石 佛都遗失,观音山三十三石观音目前完整座像只剩12尊,底座有11座、一尊花山院法皇、一座纪念碑、新刻菩萨三尊及如来2尊,据调查台北市设有四国八十八 所及西国三十三所巡礼道场,基隆、宜兰、新竹等地都有设置西国三十三所巡礼道场。

凌云寺

  凌云寺是五股乡历史最久之寺庙,是由谢建贤创建于乾隆4年(公元1739年)俗称(内岩),后因毁坏寄祀西云寺(外岩),公元1815年,杨梅集资重建迎回安座。光绪初年,因匪徒潜匿刘铭传派兵剿平焚毁庙宇,后来原址重建,称为凌云古寺,属道教,为当地居民信仰中心。1909年,林知义任管理人时献地建凌云禅寺,1927年林知义募资重建凌云寺,1933年入庙安座,2004年后殿新建落成,是年旧殿 屋顶因建材老旧毁坏进行整修,2005年整修左护龙,2006年整修右护龙。

潮音洞

  潮音洞是五股唯一的峡谷地形,由火山爆发后喷出的碎屑岩堆积而成,位于坑谷中,经由水流经年累月的切割形成一线天的独特景观,洞内有一瀑布雨季时水流而下如同梵音袅绕故名,据传当年义贼廖添丁曾躲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