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结构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认知结构论汉语拼音:Renzhi Jiegoulun;英语:Cognitive Structure,Theory of),用认知结构及其组织特性解释学习的心理机制的学习理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

  德国拓扑心理学家K.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曾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这个变化表现为分化、概括化与再组织3种方式。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瑞士的J.皮亚杰,美国的J.S.布鲁纳和D.P.奥萨贝尔也都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们一致认为,学习含有使新材料或新经验结为一体这样一个内部的知识组织机构,即认知结构。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布鲁纳将结构理论应用于美国的学校课程改革。奥萨贝尔则系统地阐述了认知结构及其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他指出,就课堂学习而言,学习者需要将新概念和新信息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过去经验的重要方面,是学习者学科知识的各种组织特性,即认知结构的变量,过去经验之所以影响当前的学习,只是由于它改组了认知结构的有关特性或变量,而不是由于它同新的学习任务中刺激与反应的成分有直接的相互作用 。

  教学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采取一定手段有意地控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与清晰性,以及可辨别程度等,对于有效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是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