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贵州大学

添加10,401字节2014年4月12日 (六) 20:30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文件:90411.jpg|right|thumb|180px|贵州大学校徽]][[文件:90387.jpg|right|thumb|180px|贵州大学校徽]][[文件:90410.jpg|right|thumb|280px|贵州大学校门]][[文件:90386.jpg|right|thumb|280px|贵州大学校门(花溪北校区)]] [[文件:90385.jpg|right|thumb|280px|贵州大学图书馆(花溪北校区)]] [[文件:90384.jpg|right|thumb|280px|贵州大学(花溪南校区)]][[文件:90383.jpg|right|thumb|280px|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文件:90382.jpg|right|thumb|280px|贵州大学(小关校区)]]  '''贵州大学'''([[汉语拼音]]:Guizhou Daxue),[[中国]]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高校;国家 “211工程”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14所高校之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创建于1902年,为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现有花溪北校区、南校区,以及茶店、太慈桥、小关、罗汉营、沙冲、香狮路以及最新建造的新校区(包括西区和东区)等10个校区。== 校园环境 ==  贵州大学现有花溪北校区、南校区,以及茶店、太慈桥、小关、罗汉营、沙冲、香狮路以及最新建造的新校区(包括西区和东区)等10个校区,分别分布在贵阳市两城区和市西南郊。学校行政中心位于绿荫葱茏,溪水蜿蜒的花溪河畔北校区。== 校史 ==  贵州大学始建于1902年(光绪28年),是按清廷谕旨在贵山书院(建于1733年)基础上创建的贵州大学堂,校址在贵阳市省府路,为贵州巡抚署官办学堂,尹嘉诏任贵州大学堂首任监督(校长)。1905年(光绪31年)前后,分两批派出20名学生赴日本留学,由贵州大学堂教习(教师)周恭寿带队。这批赴日留学生中的尹笃生、周步瑛、王佩芬等人回国后积极推进新学,并在贵州大学堂任教,成为了贵州大学早期办学的骨干力量。  1928年(民国17年),在贵州大学堂的基础上建立了贵州大学,校址选在贵阳市花溪。直属贵州省政府,周恭寿(原贵州大学堂教习)、杜运枢先后任校长。  1940年,在省立贵州大学旧址创办国立贵州农工学院。  1941年,以国立贵州农工学院为基础,组建国立贵州大学,增设文理、法商学院。1941-1949年间,贵州大学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直属学校,张廷休担任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大学直属贵州省政府。在之后的数十年中经过了数次重组和调整。1949-1953年,丁道衡、赵凤歧先后任校长。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贵州大学的外文系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各系调入云南大学、地质系调入重庆大学、法学系调入西南政法学院、经济系调入西南财经学院、中文、历史系并入贵阳师范学院、农学院三个系并入西南农学院。在贵州大学农学院的农艺系的基础上组建了贵州农学院,校址在贵阳市花溪。  1958年,恢复重建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独立设置;1959年,贵州民族学院并入贵州大学;1997年,贵州农学院、贵州艺专、贵州农干院等并入贵州大学。  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  2010年,成为高招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面向贵州省进行高招自主招生录取工作。  2011年,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院校行列。  2012年,成为教育部“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2012年12月,贵州大学隆重举行建校110周年庆典。在花溪十里河滩调研的胡锦涛主席欣然命笔,为贵大写下贺词。作为校庆系列活动之一,贵州大学与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大学等中西部八所综合型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学校标识 =='''校徽'''*标识将贵州大学的简称“贵大”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感、融合感和贵大的特色;*“贵大”两个字运用了篆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贵州大学的历史积淀; *标志包含的专用字体、英文以及“1902”的数字传递了贵州大学信息;*图形整体感强,醒目、易记。'''校训'''  贵州大学校训体现了百年贵大追求真理、崇尚完美并且强调博学和实干,为国家民族不遗余力的精神底蕴。它和60余年前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始人张廷休先生确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校训“坚毅笃实”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又结合了时代赋予当今贵州大学的新要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起点更高,目标更为远。和老校训相比,虽然只增加了四个字,但内涵更加深厚、对传统文化理解更丰富,可谓“和而不同”。  校训中的“明德至善”取自《大学》卷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这是做人、做学问的理想途径,也是中国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博学笃行”见于《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论,它与“明德至善”珠联璧合:“明德至善”提出了终极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至理名言两千多年来被推崇倍至,也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府所遵崇。所以,贵州大学的校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百年贵大宝贵的精神财富。贵州大学将不辱校训,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一路凯歌行进。'''校歌'''  “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采用比兴手法,既是取景,又是抒情,更是写实。意谓黔中大地之上,遥望溪山美景,蓝天白云之下,林木郁郁葱葱,溪水如碧玉织带,一派生机,有如染上了薄薄的一层墨绿色,一座气势宏伟的现代型学府拔地而起,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如今自然与人文相互衬映,人与万物都沐浴在春风化雨之中,显得更加地灵人杰,风物宜眼,前途无量。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大地贮潜龙”,均以用典的方法,点出了全校师生的理想追求以及今天人才济济的盛况。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为贵州大学校训。“明德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透彻地了解和彰显内在人性固有的道德光明,然后必须转向社会民间作自立立人,即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诣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博学笃行”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笃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前四句“学问思辨”,乃是致知的渐进升华过程;后一句“笃学之”,则指踏实的实践功夫。 只有通过知与行两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才能在人生境界与学问知识上真正有所成就。歌词举二而涵盖五,当视为“学问思辩行”的全面概括。  “大地贮潜龙”,“潜龙”典出《易经.乾》:“潜龙勿用”,意谓尚在黔省最高学府就学的莘莘学子,虽如潜龙一般专心向学, 有着无以限量的光明前途,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对祖国对人民作出巨大的贡献。如果说“潜龙”取意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大地”则既指黔中大地,又暗喻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全句大意是:黔中大地的贵州大学,为国家民族培养储备了无数的有用人才,他们像“潜龙”一样,既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有“厚德载物”的品质,必将在不远的将来,为国家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段“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肖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青年学子进德修业,要担当道义,热爱祖国,胸怀天下,救助社会,服务人群,在报国为民的共同理想感召下,同心同德,志存高远。在学习过程中,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便要想着向他们看齐;看到缺点比自己多的人,便要时刻注意反省。全句大意是:要勇于追求人生的真谛,发扬光大真理(道),要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   最后一段“眺望万千学子,江山处处旭日方东”。意思是登上黔中大地高高耸立的山脉,极目远眺,万千群山逶迤绵延,有似群龙飞舞,宛如无数莘莘学子立地倚天,汇成天地般的磅礴气势,共同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而一轮红日亦在此时从东方冉冉升起,照耀着祖国山河大地,无论人与自然,都显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美丽娇娆。== 院系设置 ==*人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农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武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矿业学院*林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明德学院*教学部**马列主义教学部**大学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
8,543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