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庄岭皇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庄岭皇纲又称赵庄岭皇杠,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赵庄岭皇纲,源于明代的皇室传说。 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独俱特色。 抬皇扛呈一字长蛇阵,四十八盘杠形成两条长龙,你来我往“穿十字,走连环,千变万化,显示出大气磅礴的皇家气派。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抬皇杠

说法一:

赵庄岭皇纲,相传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西下五台山拜佛,所经之处,地方官绅献奉“贡品”,在庞大的护架队伍里,产生了一支特殊的押运贡品的“纲”队。一行数千人途经井陉赵庄岭时,一只火球从天空飘落在众人中间,数时方熄,但一切安然无恙。神宗以为这是“火神”显灵,是自己对神不敬所致。于是,赐 修 “火神庙”一座相安。不久,他返京路过,恰逢庙宇竣工,带领一行亲临庆典,并旨谕这天“正月二十五”为“赵庄岭火神庙会”。庙会的皇纲表演即是后人为了再现当年的情形而演变成的,现称赵庄岭皇纲。

说法二:

赵庄岭皇纲始于明嘉靖时期,距今约500余年之久,据相传明正德十年武宗病危,急召外巡堂弟朱厚璁还朝继位,正月二十四日夜,朱途径赵庄岭遇贼兵截杀,朱躲至火神庙神案之下,方免遭死难,后,朱厚璁登基,年号嘉靖。嘉靖帝深感火神救命之恩,降旨封火神为火帝正君,拨皇银重建火神庙,赐皇家全幅銮驾执事以壮神威,钦定于每年正月二十五日为祀典之期,自此赵庄岭火神庙会诞生。每逢庙会帝皆拨皇银遣大臣送皇纲至赵庄岭助香火之资,庙会的皇纲表演即是由此演变而成,现称赵庄岭皇纲。 至于天落火球、神宗亲临庆典、旨谕庙会之真伪,其实没有必要去考证了,庙会原本就内含着一种无形的东西,一种让人无法解释的东西,证实、证假都无损于井陉“赵庄岭皇纲”成为民间艺术的瑰宝,成为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庄岭皇纲”随“赵庄岭庙会”的产生而产生,是在街头、广场表演的民俗表演节目,它是赵庄岭庙会中独领风骚的龙头节目。始于明嘉靖年间,距今约500余年之久。相传明正德十年武宗病危,急召南巡堂弟朱厚璁还朝继位, 正月二十四日夜,朱途径赵庄岭村(井陉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处)遇贼兵截杀,朱躲至火神庙神案之下,方免遭死难。后,朱厚璁登基,年号嘉靖。嘉靖帝深感火神救命之恩,降旨封火神为火帝正君,拨皇银重建火神庙,赐皇家全幅銮驾执事以壮神威,钦定于每年正月二十五日为祀典之期,自此赵庄岭火神庙会诞生。每逢庙会帝皆拨皇银遣大臣送皇纲至赵庄岭资助,庙会的皇纲表演即是由此演变而成,现称赵庄岭皇纲。

“皇纲”也称“颠杠”,是赵庄岭火帝庙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目之一,它以再现古代帝王之皇家气势而闻名遐迩,倍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杠”为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其组成的队伍称纲队,一盘杠由杠杆、杠箱、杠架、杠箱环、顶旗、杠铃等6部分组成,杠杆横跨杠箱,起抬运作用,是演员演出的接触部分; 箱和箱架为杠的主体;箱环一为提手,二为制造声响以壮雄威;箱铃供杠间呼应;顶旗是将、帅标志,顶上滑猴轻盈敏捷、活泼吉祥,起护本作用。传说嘉靖帝为“皇纲”能安全到达赵庄岭,特派朝中一员武将保镖,这员武将家养一只金毛猴,善同人意,保镖之期,武将一直把金毛猴带在身边。在“皇纲”行走时,金毛猴蹲在“杠箱”上面,歇脚时,金毛猴活蹦乱跳逗人发笑。在一次休息时,由于众人困乏打盹儿,金毛猴在机智放哨中发现敌情,挠醒它的主人,使“皇纲”幸免遭劫。后人在制造“皇纲”道具时,就把这只猴子加了进去。一盘杠的重量一般在五十公斤左右,参演时,或三十盘、或五十盘,没有定数,越多越好。角色除抬杠者外,尚有一名身系串铃,手扬马鞭,装扮犹似古装戏中的七品芝麻官者谓“押纲官”,负责检验杠箱,和四名犹似衙门站班的“护纲衙役”。 表演是随着仪仗队伍的拉开而开始的,或在崎岖的山路上,或在狭窄的小巷里,抬着一盘盘杠的演员颠动杠箱,使得箱环有节奏地拍击杠箱,发出“啪啪”的声响,故又名“颠杠”。 仪仗表演进入高峰时,“全罗执事”以及数百面彩旗围成圆环,圈内,在震耳欲聋的铁炮声中,四十八盘杠形成两条长龙,尔后你来我往,“穿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队形千变万化。同时,演员一改单调的“颠”杠,争相施展“换杠、戗杠、顶杠”等高难度技巧。换杠是表演者换肩面对面“颠”,表示路上平安。戗杠分为侧戗杠和背戗杠,侧戗杠是同杠演员都用对应肩侧身将杠端顶在肩窝处,并且尽力将身体倾斜使之和杠杆形成较大的钝角,钝角越大,演出难度越大。背戗杠也是这样,所不同的是背戗杠是同杠演员背对背,将杠端顶在颈骨上面,难度比侧戗杠更大。传说,侧戗杠是前方或某一方有敌情,抬杠者边行进边提防,保证“杠箱”万无一失。而背戗杠则是“皇纲”四面受敌,抬杠人员停止前行,一面迎敌,一面保护“杠箱”。戗杠难度越大,意味着战斗越激烈。顶杠又称对杠,一盘盘杠分别在相对地点上停顿一下,回顾后杠,打声口哨替换而去。意思是“皇纲”队行至转弯处,互相顾看一下,再往前行。押纲官在衙役的护拥下,扬鞭舞蹈,杠间穿梭,查验杠箱。整个场景蔚为壮观,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伴以颠动时箱环拍击箱子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和奏乐,形成一种粗犷而豪放的艺术效果。

赵庄岭皇纲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因各种原因停演。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天降暴雨,洪水冲毁了全部服装道具,使“皇纲”一度陷入困境。光绪23年(公元1897年),经32个会员村公选的以桃林坪村为首,赵东岭村、赵西岭村、小寨村为理事村,统领赵庄岭庙会,对“皇纲”进行了重新筹备,制作道具,组建队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取缔封建迷信,赵庄岭庙会停办,“皇纲”停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村带来福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步入小康,为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进一步繁荣民间艺术,1984年经桃林坪村、赵东岭村、赵西岭村、小寨村四理事村议定,恢复赵庄岭庙会,“皇纲”得以再现,并改原赵庄岭火神庙会为赵庄岭庆丰收集会,简称赵庄岭庙会。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对“皇纲”这一种民俗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聘请专家、教授,对“皇纲”的道具、服装及演员的演技进行指导。同时成立了“皇纲”研究会,对“皇纲”这一种民间文化进行研究,促其发展。“皇纲”表演队已发展到48盘杠。“皇纲”表演成为当地群众百看不厌的民间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她正以独特的魅力走出泥土,走出大山,撩开被历史所尘封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