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酸碱理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软硬酸碱理论汉语拼音:Ruan Ying Suan Jian Lilun;英语:Hard and Soft Acids and Bases, Theory Of),将酸和碱根据性质不同分为软硬两类的理论。1963年由R.G.皮尔孙提出。1958年S.阿尔兰德、J.查特和N.R.戴维斯根据某些配位原子易与Ag+、Hg2+、Pt2+ 配位;另一些则易与Al3+、Ti4+配位,将金属离子分为两类。a类金属离子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Ti4+、Fe3+、Cr3+、H+;b类金属离子包括Cu+、Ag+、Hg2+、Pt2+。皮尔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软硬酸碱来区分金属离子和配位原子,硬酸包括a类金属离子,硬碱包括H2O、F-等;软酸包括b类金属离子,软碱包括H-、I-等;交界酸包括Fe2+、Cu2+等,交界碱包括软硬酸碱理论-图片.jpg等。

  软硬酸碱分类.jpg

        表:软硬酸碱分类

  皮尔孙提出的酸碱反应规律为:“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软酸优先与软碱结合。”这虽然是一条经验规律,但应用颇广:①取代反应都倾向于形成硬- 硬、软-软的化合物。②软-软、硬-硬化合物较为稳定,软-硬化合物不够稳定。③硬溶剂优先溶解硬溶质,软溶剂优先溶解软溶质,许多有机化合物不易溶于水,就是因为水是硬碱。④解释催化作用。有机反应中的弗里德-克雷夫茨反应以无水氯化铝(AlCl3)做催化剂,AlCl3是硬酸,与RCl中的硬碱 Cl-结合而活化:

  软硬酸碱理论2.jpg

  R+和软硬酸碱理论3.jpg都可起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