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迁徙(migration),动物周期性地往返于不同地区之间的远距离移居行为。例如候鸟的迁飞和鱼的洄游。也有人用迁徙一词来概括动物的一切长途移动,但严格地说,迁徙只限于返回原地的移居行为,不包括巢区扩张以及一次性迁出行为。

迁徙类型

  迁徙行为主要见于鱼类、鸟类和哺乳类,一般以一年为周期,其水平距离常跨越不同的温度带,且除幼体外主要采取主动移动方式。有些低等生物如海洋浮游动物有一种昼夜升降的垂直移动现象,虽也有人称之为迁徙,但这些行为不够典型或不符合前述定义。蝗虫群居型个体群集起飞,也不能算作严格意义的迁徙。

  ①迁飞。即空域迁徙。空域辽阔易于定向,飞行速度也远比在水、陆迁徙为快,故在此出现最发达的迁徙行为如鸟类的迁飞。飞行最远的是北极燕鸥,它们繁殖于欧洲、亚洲及北美洲的极地部分,但秋季却飞越重洋至南极浮冰上越冬,航程近18000千米。一般鸟类的迁飞是往返于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两地都要求在栖居期间食源充足、天敌少。局部的气候变化和食源消长往往是迁飞的动因。王蝶在夏季生活于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秋季南下至美国南缘冬眠,迁飞距离约3200千米。次春返回时速度较慢,出蛰后及途中可数次繁殖,故返回者主要为子代。此外,飞行哺乳动物蝙蝠也有类似的迁飞行为。

  ②洄游。即水域迁徙。辽阔海域虽少障碍物,但水体中较难定向。大多数鱼类都有洄游行为。洄游大致有3类: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平日栖居海内,至生殖季节溯河返回淡水产卵者称溯河鱼类,如多种鲑鱼和大麻哈鱼。降河鱼类大部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如鳗鲡。除鱼类外,能长途洄游者还见于海兽,如南极鲸类、海龟。

  ③陆地迁徙。陆地障碍较多,动物难以直线行进,而且陆行速度不快,消耗却较大,故陆地迁徙较不发达。非洲的斑马在干湿季节变动时追逐水草,可运行千里以上。

迁徙机理

  对迁徙机理研究得较深入的是鸟类迁飞。迁飞是一些鸟类(候鸟)生活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发育中各个阶段按照一定的内在程序陆续展现,同样,迁飞也可能决定于某种内在节律。当内在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时,才有利于鸟类的生存和繁殖。远在迁飞之前,很多鸟类就在体内积蓄脂肪,体重可能比繁殖季节增加一倍。这种代谢改变受甲状腺控制,而甲状腺的发育又受垂体的影响。鸟类常在迁飞前表现烦躁不安,经常朝向未来迁飞的方向,这个现象称为迁飞前躁动。这些生理反应说明迁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在生物进化史中出现迁飞行为,主要是决定于环境因素。第四纪冰川可能是促使很多鸟类远距迁徙的重要原因。例如,鸻、野鸭的繁殖地靠北,可能气候转冷后它们被迫迁至南方越冬。有些迁徙还可能与大陆漂移有关,但尚未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