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耳孙干涉仪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克耳孙干涉仪汉语拼音mài kè ěr sūn gān shè yí),(Michelson interferometer),根据分振幅原理设计的精密测量仪器。由美国物理学家A.A.迈克耳孙于1881年创制。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基本结构如图,M1和M2是互相垂直放置的反射镜,D和C是两块厚度相同的抛光玻璃平板,D的背面涂有半反射层,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相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故名分束器。从扩展光源来的光在分束器上分割成两束相干光,分别经M1和M2反射后重新重叠起来,在E处观察干涉条纹。平板C是为使两束相干光通过玻璃板的次数相同(使光程差不致过大)而设置,称为补偿板。从观察点E看来,两束相干光分别是从M1和M2′反射而来,M2′是M2在半反射镜中的虚像。M1和M2严格垂直时,M1和M2′严格平行,相当于平行平面薄膜的两个表面,E处将观察到同心圆环状等倾干涉条纹(见薄膜干涉)。反射镜M1可借助于精密螺栓在导轨上前后移,移动距离可精确读出。M1移动时相当于连续改变M1和M2′间的距离,干涉条纹将跟着移动。在视场中心设置参考标记,当有Δk个条纹移过参考标记时,M1移动的距离Δt=(λ/2)Δk,λ为波长。只要数出移过参考标记的条纹数,由此式即可算出移动的距离,故迈克耳孙干涉仪可用来精确测定长度。

  迈克耳孙干涉仪有多种变型,较重要的是泰曼干涉仪,常用来检查光学玻璃内部的不均匀性和各种缺陷、精确测定棱镜的角度、检验反射镜和透镜的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