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守益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邹守益(明弘治四年——嘉靖四十一年),字谦之,号东廓,明代理学家、教育家,山庄乡澈源(今江西省安福县山庄乡老屋村)人。先宗程朱,后笃守王学传统,成为江右王门学派的开山和掌教。早岁博学,以理学气节自命。17岁时,参加江西乡试得中。正德六年(1511)参加会试,拔为第一,廷试名列进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任职仅逾一年,便辞职归乡,专心研究学问,对二程、朱熹的“格物致知”久思不得其解。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在赣州任地方官,邹守益前往谒见,反复辩论“良知”之学,守益大受启发,疑虑一扫而空,翻然悟说:“道在是矣!”于是拜王守仁为师。王守仁赠诗给守益“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当年苦旧迷。”只恨相见太晚。邹守益从此成为王守仁的高足弟子与畏友,并开始在赣州讲学。

  嘉靖初(1522)又起用邹守益。守益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王守仁恋恋不舍,门人问其故,王答道:“曾子有所谓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嘉靖三年(1524),明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本生父尊号的事件,史称“大礼仪”。邹守益上疏力谏,并指出世宗的行为违背礼教古训。世宗大怒,下诏狱严刑拷打,并贬为广德州判官。

  广德任职期间,守益以教化治郡,罢淫祠,建复初书院,延请王守仁高足弟子王畏和其他学者来讲学,并作《谕俗礼要》在百姓中宣讲。李贽对守益在广德务以教化为重的治理方式很是钦佩。

  嘉靖五年(1526)守益从官之余回到安福,与三舍刘邦采等在安福的王门弟子联集建立讲会“惜阴会”。讲会隔月举行,每次五天。安福、吉安等地的同道闻风赶至。甚至象钱德洪、王畿等王门高弟也专程从浙中赶来。惜阴会的建立,为江右王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王守仁听说惜阴会建立,特作《惜阴说》予以高度评价。

  嘉靖六年(1527)升为南京礼部郎中,广德州的士民为纪念守益德教为主的政绩,立生祠以纪念。嘉靖七年,王守益哀伤万分。为继续王守仁遗志,守益与谌若水、吕楠、钱德洪、王畿、薛侃等论学,讲会不息,并在杭州建立天真书院,集同仁讲学,传播王学。

  嘉靖十三年(1534)守益回到家乡,在家乡与刘邦采、刘文敏、刘子和等人创建复古、复真诸书院,为四乡会。春秋两季合五郡出青原山(在吉安)为大会,郡邑乡大夫都前往青原山参加。这是继惜阴会后,江西又一个闻名中国的学术盛会。来自江西乃至全国的王门弟子们在这里聚集一堂,在邹守益等人的努力下,青原山成为当时一个重要学术中心。

  嘉靖十七年(1538)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次年为司经局洗马,充经筵讲官。不久,又改任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后,一上任便着手整顿学风,严格学校管理,激励学生专心向学。后又因犯颜直谏,被贬谪归乡。

  回到安福,守益更以“觉人垂后为己任”。每月朔望聚诸生讲习于明伦堂,夏古、夏真等书院纷纷邀请守益主讲。守益讲学言语明白简易,学者很受启悟。此时的“青原会”还在经常地进行,守益成为“青原会”的主讲。

  为了叙述王守仁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及学术传递,王守仁去世后,王门弟子合作编修《王文成公年谱》,邹守益被公推为编修总裁。然而没有等到《年谱》修成,嘉靖四十一年(1562)便因病逝世。隆庆初,赠南京礼部右侍郎,谥文庄。

  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是人们达到良知的途径。这途径之上又有一个共同的指导原则“敬”,所谓敬,就是要“慎独戒惧”,这是“良知精明而不杂于尘俗”的根本。

  著有《东廓文集》、《遗稿》、《诗集》、《学脉遗集》、《道南三书》、《青原嘉会语》、《易释义》、《古本大学后语》、《论俗礼要》等。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