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光祖汉语拼音:Zheng Guangzu),中国元代戏曲作家、杂剧作家。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襄陵镇)人。约1294年前后在世。曾任杭州路吏,《录鬼簿》成书(1330)之前即已在杭州病故,火葬于西湖灵芝寺。郑光祖为人方直重情谊,不妄与人交。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演员们称他为“郑老先生”(《录鬼簿》)。

著有杂剧18种,今存8种:《伊尹耕莘》、《三战吕布》、《无盐破环》、《王粲登楼》、《周公摄政》、《老君堂》、《翰林风月》、《倩女离魂》。其中《伊尹耕莘》、《无盐破环》、《老君堂》是否确为郑作,尚有疑问。另有《月夜闻筝》存残曲。《哭孺子》、《秦楼月》、《指鹿道马》、《紫云娘》、《采莲舟》、《细柳营》、《哭晏婴》、《后庭花》、《梨园乐府》9种仅存目。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人小说陈玄祐《离魂记》。王文举与张倩女经父母指腹为婚,倩女母因文举功名未就,不许完婚。后文举赴京应试,倩女魂魄相随,结伴至京。文举得官,二人同返故里。倩女灵魂与久卧床榻的倩女的病体合二而一,遂与文举成亲。剧本塑造了一个敢于违背封建礼教规范,追求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全剧抒情气氛浓厚,心理刻画也较细致。这一作品中的“离魂”情节,虽有唐代小说《离魂记》有关描写作依傍,但对倩女灵魂追赶情人并与之结合的具体描写较小说更为动人,对明人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的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翰林风月》全名《梅香骗翰林风月》,写婢女樊素为小姐小蛮、书生白敏中代传书柬,从中撮合而成婚事。故事情节有意模仿《西厢记》。不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来看,它的成就比《西厢记》差得多;但也有不少曲词写得意趣盎然,情意独至。不过剧中女主角樊素作为一个婢女,动辄引经据典,作者可能意在写出她是小姐的“伴读”身份,但有些曲文与科白终嫌过于文雅,反而不合人物身份。

《王粲登楼》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据东汉末王粲在荆州依刘表、意不自得而作《登楼赋》事,并加以虚构敷演而成。第三折写王粲落魄荆州时登楼赋诗,抒发了游子飘零、怀才不遇的心情,唱词意象悲壮高远,情感真挚,在封建社会引起过不少失意文士的共鸣,因而受到推崇。此剧结构较散漫。

郑光祖的散曲今存小令6首、套曲2首,讲究辞藻、音律,风格典丽。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声誉很高。周德清《中原音韵》中举“六字三韵”例和“定格”范例时都引用过他的曲文。明人何良俊甚至推他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国维则说他“清丽芊绵,自成馨逸”,与关、马、白“均不失为第一流”(《宋元戏曲史》)。他们都是从郑光祖作品的语言角度来评论的,难免有失偏之处。其实以郑光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气息而言,同关汉卿、王实甫作品相比,都较逊色。艺术上也有过于雕琢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