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开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金开英(1902—1999),字公弢,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南浔“八牛”之一金氏后裔金绍堂之子。他的童年是在南浔度过的。1924年,金开英自清华学校毕业后,公费赴美入威斯康星大学化学工程系深造。三年后取得了理学士学位,当年回国,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去北京的一所美国学校教化学,又在北平大学教工业化学。大约一年后,他自费再度赴美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仍习化工。1931年返国后,出任地质调查所的沁园燃料研究室主任,开始了与碳氧化物半个多世纪的缘分。

  1937年8月,当金开英第二次从欧洲考察煤、油之后回国,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了。次年他临危受命,出任资源委员会植物油提炼轻油工厂厂长。1939年,金开英奉调开发玉门油矿、规划主持玉门炼油厂工程,任玉门炼油厂厂长。玉门油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日机轰炸、1942年井喷大火和1943年特大洪灾等重重艰难险阻,据1939年至1945年间统计,共实现钻井61口,产原油7866万加仑,炼产汽油1303万加仑,炼油511万加仑,柴油近72万加仑,此外还有石蜡等副产品。虽然从今天来看数量还不是很大,但在当时为抗战增添了巨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玉门油矿培养了中国自己的石油产业队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此时,金开英的妻儿老母正在千里之外的北平。1943年,他的长女冲破日军的封锁线,万里寻父到老君庙,金开英却已不认得自己的爱女。他要送女儿到重庆读书,但因工资微薄,竟无钱凑足路费、学费,只好卖掉自己的英文打字机。在玉门的5年时间里,金开英孤身住在一间小屋里,唯有烟斗和无线电广播为伴。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至1945年离开老君庙时,玉门油厂已成为我国第一座相对完备的工业化炼油厂。半个世纪后,他被海峡两岸的石油界人士称誉为“中国炼油第一人”。

  1945年秋,金开英奉命接管日伪遗留在台湾及东北的石油事业,出任接管委员会主任监理委员。他带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赴台,抢先修复了废墟中的高雄炼油厂,将其并入后来的中国石油公司,实现了我国石油事业的大统一。而这部分赴台的技术人员大多来自玉门油厂,后来都成了骨干,为台湾石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有人说中国“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

  1961年,年满60岁的金开英从台湾中油公司总经理职位上退休后,接受中国技术服务社之邀出任董事长,大力倡导石化发展。为感念他为台湾中油公司呕心沥血之功,台湾的中油公司特借成立50周年纪念之际,于1996年5月14日在台湾钻探的第一口油井——台湾苗栗的出坑矿场举行了一个隆重的铜像揭幕仪式,尊奉金先生为“石油事业之奠基者”。

  现在很多人认为金开英是南浔“八牛”之一金家最出挑、最有作为的人物,此说颇有一定道理。虽然金家向来能人辈出,但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像他那样集科学家、企业家、官僚(曾任“司长”和“经合会”委员等)、教育工作者(当过老师和学校董事长)于一身的。当然,对于他最精彩的定位和评价还是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