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jīn róng),(finance),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的统称。货币流通是金融的存在形式,信用活动是金融的主体内容。

  产生与发展 金融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产生于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货币经营业和高利贷资本是金融的雏形。货币经营业主要经营兑换、保管、汇兑等业务;高利贷资本则是通过贷放货币获取高额利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高利贷资本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破坏因素;而当货币经营业从经营兑换、保管和汇兑业务发展为经营放款和储蓄等业务时,货币经营业就逐渐发展成银行业。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信用逐步成为金融的主体,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证券信用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内容 从融资筹资的形式来区分,金融的内容主要有:

  1.直接金融或直接融资。直接金融是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不足单位的货币资金供求活动形成的金融行为,它包括资金不足单位直接向资金拥有者借款,或者直接向他们出售股票、债券而获得资金。因此,直接金融活动一般都是在直接证券市场上完成的。直接金融活动的优点在于:由资金不足单位直接筹资,其活动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扩大直接相连;投资风险也不必由任何中介机构来承担。其缺点在于:资金盈余单位即投资者缺少足够的信息和技术手段把握资金不足单位的经营前途。

  2.间接金融或间接融资。间接金融是金融中介机构联接资金盈余单位和需要借入资金单位形成的资金融通活动。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资金盈余单位把暂时不用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实际上是对银行进行投资、贷款,银行再把这部分货币收入借给需要借入资金的单位,这种融资活动是在银行这一中介机构的帮助下进行的。间接金融活动的特点是:资金盈余单位和需要借入资金的单位分别与银行这一中介机构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资金盈余单位并不知道谁最终使用他的资金,而需要借入资金的单位也不知道他筹得的资金原本究竟属于谁。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直接金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增大,客观上要求更广泛地利用多种形式筹资,因而间接金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成为现代金融的主要内容。

  特点 主要有:

  1.金融是一种以所有权和增值价值索取权为背景的资金借贷行为。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参与金融活动的资金所有者,必然要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利息收入。

  2.金融是单一的、独立的价值运动形式。股票、债券、商业本票、期票、货币、银行存款证等是金融的具体的价值形式,其代表的数额和实际收益率决定了它的价值。这是金融的形式特点。

  3.金融表现为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运动,表现为价值形式在资金所有者、金融中介机构与资金需要者之间的一种数量不断增长的循环流动过程。

  4.金融对经济所具有的反作用特点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通过货币资金的组合和集中,增加实物生产要素的积累力量;二是通过非生产性货币向生产经营性货币资金的转化,为再生产提供追加或补充的积累资金来源;三是通过创造货币信用手段直接为扩大再生产增加启动性货币资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