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暗视野显微镜下所见的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致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遍及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重。发病以夏秋季为多,高峰在8、9月。流行类型可分为稻田型、雨水型、洪水型和散发型。稻田型发病与收割水稻有关,是中国南方主要流行形式,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暗视野显微镜下所见的钩端螺旋体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8天(一般为10天)。临床可分为感染败血症期、脏器损害期及恢复免疫期三期。

感染败血症期

起病急骤,主要表现是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畏寒、发热,体温39℃左右,伴全身酸痛、衰弱无力,眼结膜充血,但无明显畏光及分泌物;淋巴结肿大,质软有触痛;全身肌肉疼痛以腓肠肌疼痛明显,有触痛。病程3~4天。

脏器损害期

按不同的脏器损害分以下各型,除流感伤寒型无明显脏器损害外,其他各型的症状均出现在起病3~4天后。①流感伤寒型。实际是早期毒血症的继续。症状如上述,与流感相似。重者有出血、休克等表现。②肺大出血型。肺组织呈弥漫出血性病变。除有上述毒血症症状外,又出现呼吸增快,咳嗽、随之咯血、心慌、面色苍白,双肺有干湿性啰音。重者口鼻溢出血性泡沫液,可发生窒息、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较高。③脑膜脑炎型。发病3~4日后出现脑膜刺激症及头痛、呕吐、神志不清,重者有抽搐、昏迷、呼吸衰竭、瘫痪等脑炎症状。④黄疸出血型。又称韦尔氏病。出现黄疸、出血及肝功能异常。重者发生肝昏迷、肝肾功能衰竭等,病死率高。⑤肾功能衰竭型。急性期患者的尿普遍有异常改变,如出现微量尿蛋白及少数细胞、管型。但少数患者出现尿少及明显氮质血症时应定为本型。但此型很少单独出现,多发生在其他型如黄疸出血型中,且多为其死亡原因。目前黄疸出血型、肺大出血型已少见,以流感伤寒型最多见,脑膜脑炎型次之。

恢复免疫期

自起病后1周左右,人体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效价渐升高,钩体血症随之消失。患者体温正常,症状逐渐消失。部分患者出现后发症,可能由于超敏反应,常见的有:①后发热。多见于体温正常后1~5天再次发热,体温38℃左右,无明显症状,持续1~2天后自行恢复。②眼后发症。多见于北方及热退后数周,可能与波摩那群感染有关。以葡萄膜炎为多见,亦可见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等。③神经系统后发症。多见于败血症期热退后半个月至5个月,以波摩那群感染为多,病变以闭塞性脑动脉炎为主,导致脑缺血,引起进行性瘫痪,可反复发作。

诊断

夏秋季发病,有疫水接触史及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可初步作出诊断,再经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免疫学检查即可确诊。多应用显微镜凝集试验(简称显凝试验),又称凝集溶解试验,检测钩体病特异性抗体,效价大于1∶400或恢复期效价4倍以上增加者,具有诊断价值。

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由于此病原体对青霉素高度敏感,故应注意应用第一针后可能发生雅里施–赫克斯海默二氏反应(简称赫氏反应)。此反应是由于首次治疗后,病原体大量死亡,释放内毒素进入血液,使全身症状加重,甚至发生休克。此种反应多发生于应用首剂青霉素G后0.5~4小时(一般在2小时以内),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心率及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一般经0.5~1小时消退。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休克等措施,以度过反应。盐酸甲唑醇及四环素族等对本病也有较满意的效果。对重症及后发症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预防

本病为人与动物共患的疾病,带菌动物多,故应积极灭鼠及管理好家畜,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加强对疫水的管理和消毒,做好个人防护。疫区人群应于每年流行季节前半月至一个月预防接种钩体菌苗。在疫区流行期间亦可口服多四环素200毫克,每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