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陆志韦(1894—1970),中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1894年2月5日生于浙江湖州,1970年11月1日卒于北京。原名保琦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190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文学系,1906年获助学金保送赴美留学。1920年取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早在1919年,陆志韦就开始新诗创作。曾选诗64首,以《不值钱的花果》为书名出版。1923年,又将《不值钱的花果》加上新作,共91首,出版了《渡河》。这是五四时期,自胡适《尝试集》起公开出版的第七本新诗专集。当时,新诗尚处于初创时期,陆志韦对新诗的表现形式,进行多种尝试。他主张:“节奏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同时又介绍无韵体,认为这种诗体最适合中国。《渡河》出版后,传颂一时,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对陆志韦的诗及其在诗坛上的地位作了评述:“第一个有意实验种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是陆志韦氏。他的《渡河》问世于1923年7月,他相信长短句是最能表情的做诗的利器;他主张舍平仄而采抑扬,主张‘有节奏的自由诗’和‘无韵体’。那时《国音新诗韵》还没有出,他根据王璞氏的《京音字汇》,将北京音并为二十三韵,这种努力其实值得钦敬,他的诗也别有一种清淡风味。”由此可见,对陆志韦的评价是很高的。

  1922年转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心理学教授兼心理学系主任。1922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新论》,是第一本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1927年应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之聘,任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兼心理学系主任,后提升为文学院院长。因博学多能,平易近人,深得师生爱戴。1928年被推选为燕京大学教师会主席。1933年,获中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奖学金,再次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理学,次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交卸代理校长职务,留京护校。1941年被日军逮捕入狱,他保持民族气节,历尽苦难,坚贞不屈,折磨成病后始准保外就医,靠典卖家产度日。1945年抗战胜利,他致力于燕京大学复校工作,任校长委员会主席、代理校长。他主张民主,反对内战,参加民主运动,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他坚留北平,迎接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1951年,陆志韦任燕京大学校长。1952年3月,他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同年夏,燕京大学撤销,大部分院系并入北京大学,陆志韦调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一级研究员,以后相继任汉语史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长。但“文革”中,他又在“反动学术权威”运动中受到冲击,1970年10月已生活不能自理,回京家中养病,11月21日病逝,终年76岁。1979年12月11日在京举行追悼会,邓小平方毅等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由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主持,语言研究所所长吕叔湘致悼词,对陆志韦的学术思想、政治态度和为人处世等做出了正确的评价。

  著作有《教育心理学简论》《中国儿童的无限制联想》《古音说略》《诗韵谱》《北京话单音词词汇》《汉语的构词法》,以及汉语言韵学和语法学方面的论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