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虬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虬

  陈虬(1851-1904),字志三,号蛰庐,浙江瑞安人,祖籍乐清举人出身,后屡试不中,因生病而致力于医学研究,30岁著《蛰庐诊录》,31岁结求志社,33岁撰《治平三议》。光绪十一年(1885),陈虬与陈介石陈葆善等人创办利济学堂,同时创办利济医院,院址在瑞安城关杨衙里。利济学堂系全国最早的一所新式中医学校,利济医院为温州首所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的中医医院。1895年秋,利济医院在温州城区小高桥设分医院,同时设分院学堂于城区周宅祠巷。后来还发行瑞安利济医院股份票。

  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二月,陈虬主编的《利济学堂报》创办。半月刊,每册50页,木刻印刷。为我国最早的学报之一。内容于“医学独详”,“兼采各报农、学、工、政、商以及体操、算术、语文、师范蒙学等各类信息”,有不少鼓动变法维新的文章和新闻性报录。共出版16期。

  陈虬还自编教材,刊印有《利济教经》。著名学者熊月之指出:《利济教经》可能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自编的最早的新式教科书。全书皆由三字一句的韵语组成,形似三字经,用语通俗浅近,但内容新颖。书中传授的知识体系,显然是近代型的,是西学输入以后的产物。

  利济学堂与利济医院同时同地创办,集教学、实习、科研为一体,自成制度,为培养新式人才起过卓越作用。池志澂先生指出:“先生之建院设教,原欲寓教于医,出其所学力行利济,以补国家政治所不及,使黄帝、神农之精光远出基督、浮屠之上。”

  把治病与育人相结合的陈虬,较早投身于维新变法,其著述《治平通议》包含着丰富的民权思想。《治平通议》共八卷,由《经世博议》、《救时要议》、《东平条议》、《治平三议》、《蛰庐文略》组成。其中《经世博议》为“变法”纲领,是全书核心。主张全面变法是本书的主题。作者认为立国在富,御夷在强,提出设官钞、定国债、开新埠、垦荒地、广商务等“富之策”十四条;变官制、扼要塞、开铁路等“强之策”十六条。而“治之法”则是开议院、广言路、更制举、培人才等。作者在改革传统法律方面的意见具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废除死刑的议论,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所首见。本书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文瑞楼石印出版的《自强学斋治平十议》,收入陈虬的《经世博议》和《救时要议》。

  陈虬认为:“人有人的病,国有国的病,现今吾们大清国的病呢,是坐在“贫弱”两个字,只有富强是个对症的方儿,因此造出新字,当那富强药方的本草。”于是,他推广新瓯文,便利于不识字的人,以普及教育。1903年陈虬在温州城区开办新字瓯文学堂,亲临演说,推行拼音化文字改革。编撰拼温州音的《新字瓯文七音铎》和《瓯文音汇》,二书由利济学堂刊刻(文字改革出版社辑《拼音文字史料丛书》曾于1953年和1957年分别影印出版二书)。杨逢春认为:癸卯(1903年)春间,创造瓯文,欲使四百万黎元皆能识字,苦心孤诣,舍身救人,诚有苏民困、开民智、救民苦之念,渐至大同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