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玲珑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花玲珑瓷景德镇所特有的传统产品,是把镂空技法与青花装饰结合起来,先用刀具在已成型的坯胎上镂雕出一个个米粒状的“玲珑眼”,构成各种图案,然后用玲珑釉将洞眼填满,再经高温烧成。有些外国人说,景德镇瓷工能在青花瓷中嵌进玻璃,这是就青花玲珑瓷而言的。青花玲珑瓷也是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玲珑剔透,晶莹素雅,特别使人赏心悦目。

  玲珑瓷启始于北朝末年至隋初(南京博物馆藏瓷实物标本中,扬州北郊采集的隋青釉玲珑瓷残碗可以说明这一点)。唐、宋、元代未见,至明永乐年间景德镇窑有甜白釉玲珑瓷烧造,此后复现于清乾隆期,然而数量很少,至于永乐年间的玲珑瓷流传极少,很不易见。

  晶莹、幽雅的青花玲珑瓷,是景德镇传统名瓷。它既汲取了青花技术之特长,又采纳了镂雕艺术之妙法,具有精巧致密,素雅清新的特点。外国人称其为“嵌玻璃的瓷器,数百年来,一直誉满中外”。

  青花玲珑是一种下釉青花加玲珑雕镂的综合装饰。它是在陶瓷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米粒状洞,称为“米通”,俗称“玲珑眼”,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人窑高温一次烧成。

  青花玲珑的装饰风格与众不同,它的玲珑釉色透明带绿,小孔处透明性强,仿佛开了一个个的小窗户,阳光和灯光透过,成瓷组成的玲珑眼的特殊纹样,艺术效果别具一格。加之与青花装饰相结合,在白中泛青的釉色衬托下,显得分外精巧细腻,朴素大方,清新明朗。

  近年发展有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陈设瓷;玲珑眼也由单一“米通”,发展为圆、尖、扁、线、弯曲等形式。并能组成各种花鸟、水浪、云彩人物等形状,丰富了青花玲珑的装饰效果,使品种更加丰富多彩。1981年景德镇青花玲珑瓷荣获国家金质奖。


  青花玲珑瓷取青花瓷之长,纳镂雕艺术之妙,得玲珑剔透之果,数百年来,一直蜚声中外。新中国成立后,玲珑瓷品种除各式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外,还开发了各式花瓶、灯具等陈设瓷,装饰花面已逾700多种。玲珑釉色和彩绘装饰也由原来的单一青色发展为红、黄、绿、蓝诸多色调,人称“五彩玲珑”。玲珑眼形状也由米粒状,演化为圆、尖、扁型和流线状,还可雕成花鸟、水浪、云朵等图案,千姿百态,新颖别致。青花玲珑瓷继荣获国家金奖之后,又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膺金质奖章。

  青花玲珑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很早就销往海外,今天仍在英法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盛销不衰。即便是瓷器出口大国如日本、美国,也每年大批购进青花玲珑瓷,可见人们对她的喜爱程度。

青花玲珑瓷的工艺特点

  青花玲珑瓷是青花和玲珑眼有机结合的整体。青花玲珑瓷玲珑眼的工艺经历了由纯手工、半手工、半机械成型的几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前到建国初期,因生产工艺落后,纯手工作坊生产青花玲珑的制作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青花画面的制作;二是玲珑眼的制作。青花画面制作首先是由手工绘制花面的轮廓,日用瓷主要花面有外花为“十字边”、“芭蕉脚”;内花为“工字”,底心又根据客户要求分为“龙心”和“花心”。青花工根据绘制的花面轮廓,用水笔将其填满青花料。而玲珑眼由专门雕坯工将已经定型的干毛坯,用雕坯刀慢慢地雕成根据需要的眼状,再由填釉工用配制好的玲珑釉将眼填满,一般要填5—7道工序,由于工艺是纯手工制作,产量少,质量也不高,满足不了客户的大批订单。经过技术革新和创新,由原手工绘制花面轮廓改成由橡皮雕成的印子印在坯胎上,再由青花工将青花料填满,俗称“混水”;玲珑眼的制作,由雕削工将刚成型的毛坯定型后套上专门制作的铜制玲珑套,用特制的雕削杆在坯上雕成一个个玲珑眼,再由桠釉工将配制好的玲珑釉填在玲珑眼中,待毛坯彻底干燥后,由下一道工序将其修整。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先进的印花工具和玲珑打眼机的出现,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改善,产量也由原来的每天几百件到几万件,产量和质量出现质的飞跃。青花的制作由青花工用特制的各种花面橡皮印子沾在调好青花料的料包中,在坯胎上一次成型。

青花玲珑瓷的发展历史

  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青花瓷,经过元代的昌盛发展,到明代已经相当成熟了,无论是纹样设计,还是绘制技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然而,纯玲珑装饰的瓷器又显得比较单调,色彩过于寡淡,而且玲珑眼由于工艺制作方面的特殊要求,它的装饰部位往往受到限制,特别是器物的边、足、底不宜雕镂玲珑,而这些部位正是青花技术发挥作用的好地方。就此看来,青花与玲珑相结合是势在必行。它们彼此烘托,相互映衬,相映生辉,使其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于是,便有青花玲珑瓷器问世了。从吉州窑附近的明墓出土的一件青花镂空杯,可以看出其器物腹雕有三组对称条形镂空纹样,中间夹插三朵青花料描绘的花卉图案,这件青花镂空瓷,经过考古工作者考证,属明代中、晚期景德镇窑所烧造,而在北京故宫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明末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玲珑石榴瓶,其瓶的中心位置镂雕了各种不同形状的孔眼,组成缠枝花纹样的玲珑图案,边足为影青刻花,其工艺精细,造型秀美灵巧,质地白中泛青,尤其是玲珑的装饰手法和镂空精制技术更是令人赞叹。

  青花玲珑瓷发展到清代有一定起色,特别是乾隆年间,清官在景德镇设立的御窑厂专门仿造。民间的很多瓷坊也都兴起了青花玲珑瓷的烧造。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玲珑瓷来看,当时的制瓷技术已有很高的成就。到了民国期间,由于军阀连年混战,老百姓得不到安居乐业,青花玲珑瓷的生产很不理想,仅仅有几家私人作坊,时而生产一些单件品种,数量微乎其微,只能为少数官宦贵族们所玩赏。到新中国成立,青花玲珑瓷的生产更不景气,几乎濒临于绝境。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及时挽救和大力扶植,青花玲珑瓷才获得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公私合营,对一些私有工业、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改变,促进了青花玲珑瓷的发展。1961年景德镇市光明瓷厂成立了,青花玲珑瓷得到了发扬光大,特别是1978年以后,青花玲珑瓷的生产能力逐年提高,生产品种不断增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品造型新颖,品种繁多,既有实用于一般家庭、餐馆的日用瓷,也有高级宾馆的高档日用瓷和陈设瓷。多次被选用于国礼赠予外国和政府官员。

  1997年以后,由于企业的初步改制,实体分散经营,产品配套困难,产量逐年减少。近年来,企业着眼市场调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研制、开发、生产了诸如青花玲珑小型餐具、茶具、咖啡具、和合具、文具等日用瓷和陈设瓷系列。产量逐年上升,产值也从以前的50万元上升到800万元。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