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福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顾福昌(1796—1868),字成之,号春池,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南浔“四象”之一顾氏开创者。因兄弟中排行第六,人称“顾六公公”。他年少时因家贫,只好弃学从商,开头在镇西栅摆布摊。由于他秉性勤俭仁厚,因而布摊生意颇为兴隆,稍有积蓄后到南浔邻镇——江苏吴江震泽开布店,兼营蚕丝,由妻子朱氏在家照顾年老多病的父亲,南浔与震泽相距仅6公里,他每天早出晚归,徒步往返,寒暑不止。老父病故后,他就关了震泽的布店,在南浔西栅开了一家名为顾丰盛的小丝行,经营辑里丝。

  清道光初年,30岁出头的顾福昌闯入上海。由于他聪明好学,与洋人往来,遂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在四马路开设顾丰盛丝号,后改为顾寿泰丝栈,与南浔顾丰盛丝行遥相呼应。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辟为通商口岸,辑里丝直接从上海出口,因为他既是丝通事,又是丝号老板,更加得心应手,发了大财,成为南浔丝商中发迹最早的一家。清咸丰十年(1860)上海丝业会馆成立,他是首届董事。19世纪90年代,顾福昌成为上海丝界领袖人物。

  顾福昌业丝致富后,买进了当时上海滩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建起大堆栈,与洋商结纳,独占了上海进出口货物装卸和打包业务。当时他身价倍增,不仅是美商旗昌洋行买办兼股东,又当上了英商怡和洋行打包公司总经理。他在上海、南浔广置家业,为琼记洋行推销洋布、茶叶,而且从事对日贸易,试图从日本天皇那里搞一份茶叶专卖的执照。可以说,他的商界人格和才华当时得到了最充分的张扬,在上海洋行买办中统领风骚,是中国丝业外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人。

  顾福昌还热心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太平天国军攻占杭州城后,他在新市镇开办施粥厂,接济逃难的百姓;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他出巨资用于湖州、南浔善后重建,如修桥铺路,创办育婴堂、重修施善堂等等。还捐资设义塾,使族中子弟无论贤愚、不分男女均有入学机会。

  清同治四年(1865),美商旗昌洋行在上海的新合股人乔治?泰森曾报告说:“顾丰盛是19世纪60年代洋行的买办,是个信誉好地位高的著名丝茶商人。”因此,顾福昌在他鼎盛时期早逝时,得到了英美两国领事馆和所属机构下半旗志哀的殊荣。正如徐有珂在《赠中仪大夫顾君暨配朱淑人墓志铭》中所言:“其卒也,花旗国领事馆命挂半旗,此为外国隆礼也。”

  顾福昌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寿松,字容斋,次子名寿藏,字子嘉,三子名寿朋,字颂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杭州邹适、卢寿祺为顾寿松编《两颇斋藏器目》,为顾寿藏编《石林山房彝器文字目》,为文物考古与史学家所推崇。顾氏三兄弟继承父业,经营蚕丝,又以顾寿藏最有声望,曾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为南浔丝业界筹办丝业恤嫠会于南浔丝业公所内。后因囤丝亏损,卖掉上海金利源码头、古藏器和南浔西华家弄北首的大住宅。故“四象”中以顾家衰落较早,其曾孙顾乾麟(又名顾怡康),抗日战争前后在上海和香港重振了顾氏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