鸹鸪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鸹鸪节,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七,在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牛街彝族乡二宜可坝村都会举行盛大的鸹鸪节,祭拜“鸹鸪神”(这里的人称布谷鸟为“鸹鸪”),这一民俗已经延续了150多年。每逢这一天,来自村里村外的乡亲、比邻的南涧、南华、景东外县慕名而来的各族群众身着盛装汇集二宜可坝村,来参与这一年一度的民俗盛典,共同祭祀“鸹鸪”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吉祥幸福。

  弥渡县牛街彝族乡马鞍村委会二宜可坝村坐落在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遗址天生营山脚下,是典型的彝族村寨,是一块有着神奇色彩的土地,老辈人讲,鸹鸪节是纪念“彝家兵马大元帅”李文学的,经过150多年的延续,结合当地的习俗信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鸹鸪节”习俗,并一直沿袭至今。

  祭祀活动由村里的毕摩主持,祭祀献物是一只大羯羊,羊杀死后供奉在祭台上,呈跪匐状。祈求鸹鸪神保佑全寨人清吉平安、六畜兴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然后,毕摩用松枝打卦占卜确认下一年的“鸹鸪头” ,选好来年的“鸹鸪”头后,毕摩用准备好的锅灰将本年和来年的“鸹鸪”头满脸涂黑。这时,整个山头鞭炮声、鼓乐声、欢呼声连成一片。在震耳的爆竹声中,青壮年男人们忙着杀鸡宰羊,妇女们挑水洗菜,小孩们帮忙捡柴搭灶,老人们在一旁闲话拉家常,拉开了来者有份的“百席松毛宴”的序幕,不一会,浓浓饭菜香气从大锅小甄中丝丝缕缕地随风飘荡,这极具彝家风味的“百席松毛宴”实在是舌尖上的诱惑。把盏言欢中,乡亲的话题依然是:“下一年,我们怎么才能将鸹鸪节办得更精彩。”

  宴会结束,精彩依然继续。彝族阿表妹们身系银制桂花、绣花围腰,包头上插着弹动摇晃的花枝,胸前挂着银链三须。彝族阿老表们身着羊皮褂,头缠白毛巾。男女老少齐狂欢,弹起土三弦,跳起三跺脚,祭祀“鸹鸪神”。“一碗豆腐两块肉(ru),打歌打到太阳出,阿苏啧尼哟勒!”打歌狂欢要到第二天天亮。彝族民俗:打歌场上无大小(不分辈分),无论是父子母女,叔伯妯娌,还是兄弟姐妹,这里一场,那里一伙,东边一堆,西边一团,大家随着有节奏的葫芦笙、闷笛声,尽情地唱呀,跳呀,边舞边歌,此起彼落,这里是:打歌要跳三跺脚,跳起尘灰做得药,阿苏啧尼哟勒!那边唱:如今拜过鸹鸪神,五谷丰登彝家富,阿苏啧尼哟勒!更多的是歌贺鸹鸪及二十四节令,如:一年一个鸹鸪节,风调雨顺到来了,阿苏啧尼哟勒!大寒小寒随冬去,鸟语花香地不老。阿苏啧尼哟勒!……惊蛰春分两开泰,鸹鸪叫你快育秧。阿苏啧尼哟勒!……大暑小暑是秋收,谷子低头苞麦香。阿苏啧尼哟勒!立秋处暑鸟归山,五谷丰登堆满仓。阿苏啧尼哟勒!……所唱的内容紧扣二十四节令,歌词即兴发挥。

  大约在五更天的时候,本年的“鸹鸪头”要煮大汤圆给所有打歌的人吃,以示慰劳,意喻“圆圆汤圆敬乡亲,风调雨顺又一年”。天亮了,要举行一个进中堂的仪式,跳“颂歌”,挑选六名较为年长的男子,一人手持香火、升斗,一人弹着三弦,其余四人跟在后面,跳着彝族舞蹈,唱着祝福的调子,祝福本年的“鸹鸪头”。调子都是一些吉利祝福的语言。每个进入中堂的人都要对“鸹鸪头”压吉利钱,以示祈福吉利,同时出中门的时候“鸹鸪头”都要回敬一个红包,用意一样。至此,本年“鸹鸪头”的使命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