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新波(1916-1980),中国现代版画家。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广东台山人。代表作品与《卖血后》、《横断南海》、《年青人》等。

  1933年赴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与刘岘组织未名木刻社,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新兴木 刻运动。1936年发起成立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并参与举办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出版了第一本木刻作品集《路碑》。1938年参加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 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当选为理事,1939年转移到桂林,为该会主持人之一。皖南事变后为纪念殉难烈士,创作了《他并没有死去》等作品。1943年流寓昆 明,这一时期出版了木刻集《心曲》。1946年赴香港,任《华商报》记者,并发起组织人间画会,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卖血后》等。1949年回乡参加东江游 击队,后随军进驻广州。1950年以来,历任广东省美术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 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版画《横断南海》、《年青人》,以及鲁迅诗句组画等。1978年、1979年先后在深圳、北京举办个人木刻作品展。出版有《新波木刻选集》、《黄新波作品选集》、《新波版画集》、《春华散记》(香港版)等。  

  黄新波深受西方象征主义版画艺术以及新兴版画运动的影响,在当时中国革命浪潮的召唤下,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作品中刀法干练,形象简洁有力,构思奇特大胆,赋予了画面象征意义,有种对人类命运的反思和具有对当代社会强烈的批判性精神。黄新波先生的版画创作在象征主义语言的运用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黄新波先生的作品构图新颖、大胆、创作手法独具一格,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革命的激情,并富于画面很强的形式美感。他的作品满含震撼人心的力量,运用象征性的写实手法及简洁概括的画风,延伸了作品的深度,并使创作充满了无限张力。黄新波先生在版画创作中对版画语言的驾驭,以及对象征手法的探索、运用,对中国现代版画创作和创新都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

  黄新波的版画整体显得比较平静、严谨,对技法的推敲也比别人更加用心。他的版画,深受美国著名版画家肯特的影响。黄新波刻版画,多用小三角刀,在黑白处理上十分讲究,不同大小的黑白色块,不同长短粗细的线条,不同形状的各种点划,在黄新波的刀笔下都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他的构图严谨而不呆板,线条工整却不机械,大面积留黑又不显沉闷单调,有的作品以大面积的黑先铺陈出沉重神秘的气氛,然后以精简的白去表现细微之处,从而使整体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计白当黑,惜白如金,有的又以纤细敏锐的阴刻线条细致排列,营造一种典雅、协调的氛围。黄新波丰富灵动的想象力和变化无穷的装饰美,形成了他版画作品诗化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不是还原社会生活和自然风貌,而是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高度凝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念,让观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从1935年起,黄新波的木刻作品面貌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改变,视觉上比较明显的变化,是画面出现了更多的阴刻白线所形成的层次丰富的灰色调,在黑白木刻中铺陈灰色调,并非当时木刻创作的主流。这些变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他东渡日本后,发现并使用了木口木刻这种当时在国内鲜有使用的工具材料。他在狭小的住处自习木刻,在几十天内近乎疯狂地刻出了几十张水准整齐、技法精美的作品,作品中人物造型准确多样,表现的各种细节真实可信。在刻制技巧上他大量地使用填密的木刻排线,或长、或短、或点、或交叉、或平排,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人物、衣褶、场景以及光线明暗,技术上虽然仍未臻完善,但他对新兴木刻拓展技术语言所做出的贡献却不容磨灭。这批在日本及归国后创作的木口木刻,填补了中国新兴木刻史的一页空白。

  黄新波的油画主要完成于1945年至1949年在香港的四年,由于数量相对较少,创作阶段性较强,缺乏连贯性,作品保存较差,更重要的是作品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在新中国以写实主义为主流的油画界显得格格不入,因此,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应有的评价。黄新波的油画,受表现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用版画家特别擅长的黑白关系统摄全局,具有强烈的形式感,构图单纯有力,形体夸张稚拙,体量饱满充实,强化现实的激烈冲突和主观的情绪。黄新波在油画界引进表现主义风格,对中国艺术走向现代的历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