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香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出生于江夏安陆(今云梦)。其父黄况是西汉宣帝时丞相黄霸的六世孙,籍贯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东汉初年黄况举为孝廉,曾任郡五官掾(具有多种职能的小吏)和叶县令,立籍江夏。

  黄况为官清正廉洁,一尘不染,因此家境贫寒。家中没有奴仆,生活衣食不保。黄香在孝廉家风的熏陶下,从知事时起,便主动操持家务,无微不至地体贴父母。虽然家境贫寒,他总要想方设法“亲极滋味”,让父母吃得合乎口味,心情舒畅。九岁时,他母亲不幸病故,他悲痛欲绝,日夜思慕母亲,以至神志模糊,面容憔悴,身体虚弱,几乎难以支持到守丧期满。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孝敬,尽心奉养。夏天,酷暑难当,他便将枕席扇凉,再请父亲安歇;冬天,滴水成冰,他便钻进被窝里,以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冰冷的被褥,直至被褥暖和了,再请父亲入睡。黄香的舅父龙乡侯,食邑一千一百户,知黄香贫穷,冬无套裤,衣食不济,特制衣被相赠。黄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贫乐道,婉谢不受。

  黄香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十二岁时便懂经史、通道术、能文章。家乡父老无不称赞黄香是最真诚、最纯洁的孝子,最聪明、最勤奋的学子。父老们对黄香的赞誉不胫而走,江夏太守刘护亦有所闻,刘护立即召见黄香。黄香虽然年少却很成熟,见了堂堂太守毫无腼腆之态,举止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尤其是对孝德的解读,更使刘太守折服。刘太守一见如故,对黄香既佩服又爱抚,当即署为门下孝子,并向朝廷举荐。当朝皇帝是汉章帝刘炟。汉章帝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皇帝,立即赐给黄香《淮南》和《孟子》两套书籍。随后召黄香进京面试。黄香端雅的风姿和博古通今的才学令章帝非常惬意,称赞黄香是道德文章俱佳的贤才,于是授予郎中之职,入尚书台(为皇帝起草和保管文书档案的机构)助理政务。

  元和六年(公元85年),章帝将黄香送入东观(皇家文史馆)进修。黄香大开眼界,看到了许许多多在民间无法看到的书籍。他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广泛涉猎,精心研读各种典籍,从而使他的学识更加渊博。东观读书以后的黄香,不仅知古今、通历法、晓天文、明地理、善音律,而且懂阴阳五行、精《周易》八卦;挥毫则文思泉涌,笔翰如流。此时的黄香已誉满京师,国人称之为“天下无双的国士”。

  黄香得此深造,万分感激章帝的知遇之恩,更难忘怀父母的养育之恩,虽然母亲早已撒手人寰,但父亲健在,且年事已高,每每想到父亲风烛残年,不禁潸然泪下。于是向章帝告假回乡奉养父亲。章帝理解他的孝心,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未过几时,章帝就觉得黄香离京太久,大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亟召黄香返京。当时正遇千乘王刘伉举行加冠典礼,章帝在中山邸会晤诸王,章帝特召黄香到殿下与诸王见面,章帝问黄香:“你父亲多大年纪,为何久久不入公府?”黄香如实以对。章帝环顾左右,指着黄香对诸王说:“这就是天下无双的江夏黄童。”诸王惊异,莫不以敬慕的目光看待黄香。接着,章帝又召黄香到安福殿讨论朝政,黄香对朝廷施政得失,作了有理有据的客观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可行、颇有见地的建言。章帝称善,肯定黄香的言论是忠心耿耿的金玉良言,勉励他多为朝廷贡献宏谟良策,并赏钱三万,赐黄白两色织工精细的葛布各一端。随后晋升黄香为尚书郎。从此,黄香便随侍章帝左右。

  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章帝南巡,汝南太守何敞为章帝特制了作陈设装饰之用的雕镂屏风。章帝令黄香铭记此事。黄香对当时流行的奢靡之风深感不安,对何敞此举更是不以为然。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铭中直陈己见,寓谏于铭。他写道:“古典务农,雕镂伤民;忠在竭节,义在修身。”批评何敞此事非忠义之举,乃伤民之事。章帝为得到黄香这样一个尽忠、尚义、崇德的贤臣而感到欣慰。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四子刘肇继位,是为和帝。和帝年方十岁,但聪明伶俐,能够识真伪,辨忠奸,别善恶。他根据先帝对黄香特别器重的往事,断定黄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忠良之臣。因此每当朝中遇到疑难问题,他便去登门拜访黄香,请求指点。黄香则对政务更加敬慎勤劳,忧公如家,经常独宿尚书台,昼夜不离台阁之门。和帝得知此情,深为感动,他知道黄香的父亲健在,特赐给卧几和灵寿杖,以示敬意。

  永元三年(公元91年),和帝年届十二,满朝文武重臣齐至皇家祖庙参加和帝的加冠典礼,黄香也有幸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庆典活动,为表达对和帝的忠心,他以优美隽永的文笔记录下了这次庆典的全过程,是为《天子冠颂》,流传至今,为研究汉代帝王的加冠礼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

  永元四年(公元92年),黄香晋升为尚书左丞(主管吏民奏章的官员)。这时黄香已经功满,按照朝廷的规定,应当调出尚书台,但和帝考虑到黄香远离台阁,对他处理朝政多有不便,于是下诏留黄香继续担任尚书左丞,并增加他的俸禄,要他安心尚书台的工作。

  永元六年(公元94年),和帝晋升黄香为尚书令(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和帝知黄香勤力忧公,多次给予奖赏。黄香因操劳过度,时有疾病缠身,和帝对黄香的健康状况则倍加关心,经常派员到黄香家中问病慰劳。每有疾患,必赐医赏药。黄香在朝,每有谋划,都被采纳;举贤荐能,多被重用。因此也招至一些人的忌妒,讥讽黄香“宠遇甚盛,过于幸运”。

  和帝虽离不开黄香,但尚书台毕竟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办事机构,和帝让黄香到郡国去建功立业,拟任权重位显俸优的封疆大臣,决定升迁黄香为东郡太守。和帝的一番美意,万万没有料到黄香坚辞不受。他向和帝上了一道言辞极其恳切、意志异常坚决的奏章。他在奏章中写道:“臣乃江淮孤苦贫贱的愚昧小生,学识才能没有任何可取之处。适逢太平盛世,仰仗先人福荫,弱冠之年承蒙陛下征用,连官累任,位极台阁,至今没有任何微小的功绩值得称道。本应报恩效死,又蒙圣上赐恩,执掌显要近郡,位尊千里。臣闻:酌量才能授官,则不会渎职废事;按功劳赏赐爵位,则贤愚各得其所。臣黄香乃卑陋之人,少年时是个普通小孩,掌管郡国政务,非臣力能胜任,恐怕自己蒙昧,独辱圣恩。尚书台执掌天下机密,国家大事由此发端,至关重要,也不是臣能长期担任的。臣接到陛下的诏书,诚惶诚恐,不知该怎么办!臣现在正当少壮,可供陛下驱使。乞请陛下再赐余恩,留为闲官小职,作些宫台烦杂之事,以满足臣蝼蚁小志。这是臣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死后化为灰土,也感殊荣。”和帝看了黄香的奏章,深为感动。他本来就爱慕黄香的才能,倚重他的辅佐。想到黄香长期从事尚书台的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熟稔,留下来对处理朝政有利,因此,收回成命,决定让他留任尚书令,并将他的待遇提高到太守级别,年俸增加到二千石(大米),另外赐钱三十万。

  延光元年(公元122年),黄香升迁为魏郡太守。按照过去的惯例,每当新太守上任,郡府吏员便借机大量购置储备器物,动辄耗资数千万。黄香对此歪风十分反感。他在到任之前就先去函魏郡官府,申令不得购置任何储备器物。可是当黄香到任一看,却发现府库有大量储备器物。黄香下令全部处理。原来魏郡官府在郡内外都拥有许多田园,历来与农民分种,郡府每年收谷数千斛。黄香认为,官府的官吏吃“双份粮”违反了朝廷的律令。他引用《田令》“商者不农”和《王制》“仕者不耕”的规定,告戒郡府官吏:“吃朝廷俸禄的人,不得与百姓争利”。于是排除一切干扰,克服重重阻力,将郡内外的田园全部赋于农民耕种,国家只向农民纳税。黄香不准官吏与百姓争利的举措,百姓们无不拍手叫好。

  那年,魏郡连降暴雨,渍涝成灾,农田欠收,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黄香心急如焚,他将自己的俸禄和多年所得的赏赐全部捐献出来,分发给贫苦灾民。黄香的爱民义举感动了丰富之家,纷纷效法黄香,捐献义谷,帮助官府发放救灾粮,使受灾民众安全地渡过了荒年。魏郡人民大灾获全,无不感激“黄青天!”这时和帝早已去世,他的只侄儿刘祜继位,是为汉安帝。安帝罢免了黄香的职务。原来汉朝的皇帝都迷信“天人感应”之说,不管哪里出现了水旱灾害、地震、日蚀或贼寇犯境等,都归罪为地方长官行为不违背了天意,引起上苍震怒,降下灾祸,以示惩戒。为了求得天帝的宽恕,不得不将地方长官免职。

  黄香免职后,身心交瘁,数月后卒于故里江夏安陆,享年五十四岁,葬于古安陆县城(今云梦城)北十五华里处的源口(今云梦县义堂镇南黄孝村)。因年代久远,黄香墓多次重建。清康熙四十九年,黄香后裔新安派裔孙重建黄香墓,湖广总督葛世龙在墓前加建了石牌坊,墓碑高七(市)尺,宽二尺五,上刻:“汉孝子魏郡太守尚书令黄公讳香字文强府君之墓”。墓园中树木葱茏,庄严肃穆。遗憾的是,这一胜迹在上世纪50年代扩建汉襄公路时被平。

  黄香著作颇丰,有集二卷,已失传,现有《九宫赋》、《天子冠颂》、《责髯奴辞》等三篇著作传世,均收于《古文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