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皮卡比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皮卡比亚作品:《马》,布面油画,73.3cm×92.5cm,1911,现藏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皮卡比亚作品:《年轻的美国女孩,舞蹈》,布面油画,290cm×300cm,1913,现藏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1879-1953),法国画家,属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画派。祖籍古巴,1879年生于巴黎。代表作品:《亚当和夏娃》、《松树下的妇女》、《镜子里的面具》、《印度大麻》等。

   皮卡比亚在法国蒙帕纳斯开始就读于装饰艺术学校,同时在科蒙工作室学习绘画,这一时期 皮卡比亚从崇拜印象主义转到热衷立体主义。1897年,18岁的他去瑞士旅行写生,在艺术上获益匪浅。1900年回到法国。

  1903年,皮卡比亚在“独立沙龙”和“秋季沙龙”展览会上展出他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之后他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锋人物,并完成了从印象派向野兽派的转型。但是1911年他创作的《亚当和夏娃》、《松树下的妇女》并不成功,虽然他在调色均匀上吸收了高更和法国独立派画家的风格,但裸体女人丑陋的外形令人感到有违传统的美学观,全无和谐可言。之后,发展成“野兽派”的他又与新达达派的鼻祖马塞尔·杜尚相逢,开始钻研起立体派画技。意人利波兰籍诗人纪尧姆·阿波利乃尔的加入,使他们成为快乐的“三人帮”。1913年,为了参加纽约现代国际展览会,皮卡比亚偕夫人去美国。博览会贯穿整个现代艺术历史,展出1300多件作品,他是欧洲先锋艺术惟一的代表,也成了精英中最引人瞩目的人。他以杜尚为模特的油画《裸体下楼梯》撼动了这门艺术的所有戒条。与此同时,画家自己也被纽约这座现代化的城市震撼着,皮卡比亚把他旅馆的房间变成了画室,在那里创作了《黑人歌曲》和《女舞星和她的舞蹈学校》等作品。

 1916年,皮卡比亚携妻子来到巴塞罗那,那里聚集着一群避难的艺术家。为纪念在纽约的日子,弗朗西斯创办了《391》杂志。之后,皮卡比亚开始为瑞典芭蕾舞剧制作幕景,为导演雷内·克莱尔的影片《幕间休息》写台本。在戛纳安家后,皮卡比亚开始享受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皮卡比亚仍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为了糊口,他的画中开始带有很浓的商业味道,这与全国的战争气氛极不相称。失去了前卫的旗帜,也就失去了他自身的价值。1953年11月,皮卡比亚在巴黎去世。去世前,他不无苦涩地自嘲道:“我的画既没带我达到目的,也没给我带来结果。”

  皮卡比亚着重创造性艺术,纯感觉至上。他认为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因此他用各种几何形体构成作品,有时用怪诞离奇的图像表现不可思议的事物。皮卡比亚的一生就是在改变着住所、朋友、思想、风格,为一种事业而斗争,然后再来反对这种事业,从而争取一个新的事物,然后再把它抛弃掉。皮卡比亚绘画风格大胆泼辣,笔触鲜明,表现欲望强烈,在画坛独树一帜。

  皮卡比亚对画作经常反复施色,可是大部分作品并没有如此感觉,而在对图像轮廓的描绘上往往加上某种新的构思,乃至创作出新的形象。他经常创作一些使人捉摸不透的图像,形象怪诞离奇,造型概括洗练,构思富于想像力,如油画《镜子里的面具》(1930-1946)。一个目光凝视的动物头像面具在圆形镜框里清晰可辨,轮廓线鲜明突出,形象具有一种原始艺术的神秘感。

  皮卡比亚1948年创作的油画《印度大麻》是劝诫人们远离毒品的作品。构图虽然神秘但很生动,富于想像力。暗色背景上的几个白色、紫红色或涂着杂色的几何形平面十分醒目,上面有两个相交的椭圆形线条,组成一个引人注目的画面。

  皮卡比亚经常引用一寓意作为作品标题,油画《第三性别》(1948)就是如此。这幅画的主题表现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之中。字母“U”、心形、花朵以及点、横都是男女性别的标志,使人对作品产生无限的联想。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