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H.易卜生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易卜生汉语拼音:Yibusheng;英语:Ibsen,Henrik,1828~1906), 挪威戏剧家。1828年3月20 日生于一个木材商人家庭,卒于1906年5月23日。15岁时在一个小镇上的药房当学徒,业余时间刻苦自修,并开始文学写作。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849年创作了第一部戏剧《卡提利那》,翌年又完成第二部剧作《勇士之墓》。1850年前往首都奥斯陆,希望进大学深造,未果。1852年被聘为卑尔根民族剧院编剧 ,5年后任奥斯陆挪威民族剧院艺术指导。剧院于1862年关闭,又被任命为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顾问。1864年爆发丹麦 -普鲁士战争,由于对政府不满,加上报刊对他的戏剧《爱的喜剧》的攻击,离国出走,旅居意大利和德国,直到1891年回国。1900年中风,长期卧病,逝世后挪威议会和各界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易卜生的创作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 ,以1849年的处女剧作《卡提利那》为开端,以出版于1899年的自称为戏剧尾声的《当我们死而复醒时》为结束,共创作了26部剧本。题材上,有的取自北欧神话、谣曲,有的采撷自历史、传奇故事,有的则直接来自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形式上,有诗剧、散文剧和只供阅读的文学剧本。内容上,体现了一种对真正自我的追求和对现存的习俗、伦理、道德的抨击。在艺术表现风格上,早期富浪漫主义色彩,有着寓意的表现形式,代表性作品有《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布兰德》、《彼尔· 英特》又译《彼尔·京特》、《彼尔·金特》等。中期的主线是现实主义,但有自然主义成分,这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在19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相继完成了他最重要的4部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又译《社会柱石》)、《玩 偶之家 》(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群鬼》、《人民公敌》(又译《国民公敌》)。在这几部作品中,易卜生猛烈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切:国家、宗教、家庭、婚姻、道德、伦理。他痛恨社会的弊端,憎恶人际间的伪善及现存秩序的腐败。1884年完成的《野鸭》是他进入晚期创作的一个标志,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代表性作品还有《罗斯莫庄》、《海上夫人》、《海达·加布勒》、《建筑师》、《小艾尔夫》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等。在这些作品中对社会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减弱,代之的是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对抽象的人生意义进行探索。

  易卜生是挪威民族戏剧的创始人,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戏剧都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