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苏轼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2行: 第12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题西林壁》为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作,是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写景诗和哲理诗,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西林:指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
  《题西林壁》为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作,是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写景诗和哲理诗,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西林:指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此诗约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间。
+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此诗约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间。
  
  
第36行: 第36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语言浅显,寓意深刻。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语言浅显,寓意深刻。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只能看到局部。这两句诗内涵丰富,反映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即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只能看到局部。这两句诗内涵丰富,反映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即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
  [[陆游]](1125~1210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尚书右丞[[陆佃]]孙、直秘阁[[陆宰]]子。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小时随父避金军南逃,历尽艰辛。自幼好学不倦。19岁进士试落第。29岁参加锁厅试为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试又列于[[秦桧]]孙[[秦埙]]之前,触怒秦桧,被黜落。[[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2019年12月19日 (四) 00:11的版本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题与背景:

  《题西林壁》为宋代文学家、诗人苏轼所作,是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写景诗和哲理诗,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西林:指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此诗约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间。


逐句释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是蜿蜒的山岭,侧看是险峻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过去,景象各不相同。
  横看:从正面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侧:侧看,从侧面看。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高。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不识:不能认识,不知道。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等。
  只缘:只因为。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临时用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语言浅显,寓意深刻。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只能看到局部。这两句诗内涵丰富,反映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即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尚书右丞陆佃孙、直秘阁陆宰子。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小时随父避金军南逃,历尽艰辛。自幼好学不倦。19岁进士试落第。29岁参加锁厅试为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试又列于秦桧秦埙之前,触怒秦桧,被黜落。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