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26行: 第26行:
  
  
[[Category:历史文献学]]
 
  
 +
==参考==
 +
 +
*[[哲学基本条目]]
 +
*[[哲学史基本条目]]
 +
 +
[[Category:哲学宗教]]
 
[[Category:哲学]]
 
[[Category:哲学]]
 +
 
[[Category:中国哲学]]
 
[[Category:中国哲学]]
 +
[[Category:中国哲学史]]
  
 
[[Category:文化]]
 
[[Category:文化]]
第43行: 第50行:
 
[[Category:中国文学]]
 
[[Category:中国文学]]
 
[[Category:中国古代文学史]]
 
[[Category:中国古代文学史]]
 
  
 
[[Category:典籍文献]]
 
[[Category:典籍文献]]
[[Category:中文典籍文献]]
+
[[Category:文献学]]
 +
[[Category:历史文献学]]
  
 
[[Category:学习成语典故词典引证书目]]
 
[[Category:学习成语典故词典引证书目]]

2020年6月3日 (三) 12:18的版本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刘安子》,中国西汉初淮南王刘安集门客编撰的一部哲学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近现代只流传内21篇。全书体系比较庞杂,主要是发挥老子思想。

  《淮南子》中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对此各家解说不一。《淮南子》认为万物由阴阳二气构成。“气”没有意志和目的,气的运行变化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淮南子》既讲自然之道,也讲治世之道,提出了“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漠然无治而无不治”的政治理想。在历史观方面,它描述了社会发展的大致过程。在最后一篇《要略》中,对全书各篇作了概括,综述了各家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因而具有哲学史和史学史价值。在美学方面,《淮南子》对美与美感、形神问题以及形象思维等问题作了独到的论述,成为先秦至魏晋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淮南子》主要版本有汉代高诱注本和许慎注本,清代孙冯翼辑《许慎淮南子注》一卷,近人刘文典集诸家之精华,作《淮南子集解》。


  《淮南子》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杂家”,属于子部。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刘文典写有《淮南鸿烈集解》。

作者

  关于《淮南子》的作者,有比较含混和比较明确的不同说法。

  比较含混的说法是,《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但是史称淮南王“招致宾客方术之人数千人”,这些人不可能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的门人宾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淮南子》的撰著,于是又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说法,认为是淮南王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高诱《淮南鸿烈解序》)指出了淮南王以外的另一些作者的名字。再后来,这里出现的八个名字又被统称为“八公”,于是《淮南子》的作者就成为淮南王刘安和八公了。梁启超说:“《淮南子》匠心经营,极有伦脊,非漫然獭祭而已。”

  《淮南子》书中有较多的《庄子》的影响,已与晚周至汉初南方黄老道家的正宗有所区别。道家由以黄老为主转移到以老庄甚至以庄列为主,这一转变在《淮南子》书中已可见其端倪。作为楚文化重要内容的黄老道家兼阴阳数术的思想传统,到《淮南子》的成书,已经是殿军之作了。此书撰著于景帝一朝的后期,而于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进献于朝廷。

  淮南王刘安是当时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较为深厚的人,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作《内篇》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然而这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文化巨著,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淮南子》。

  刘安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积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最终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