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正义”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8行: 第8行:
 
  (据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据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一 春秋序|卷一 春秋序]]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 隐元年,尽二年|卷二 隐元年,尽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 隐三年,尽五年|卷三 隐三年,尽五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 隐六年,尽十一年|卷四 隐六年,尽十一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 桓元年,尽二年|卷五 桓元年,尽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六 桓三年,尽六年|卷六 桓三年,尽六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七 桓七年,尽十八年|卷七 桓七年,尽十八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八 庄元年,尽十年|卷八 庄元年,尽十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九 庄十一年,尽二十二年|卷九 庄十一年,尽二十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 庄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卷十 庄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一 闵元年,尽二年|卷十一 闵元年,尽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二 僖元年,尽五年|卷十二 僖元年,尽五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三 僖六年,尽十四年|卷十三 僖六年,尽十四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四 僖十五年,尽二十一年|卷十四 僖十五年,尽二十一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五 僖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卷十五 僖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六 僖二十五年,尽二十八年|卷十六 僖二十五年,尽二十八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七 僖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卷十七 僖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八 文元年,尽四年|卷十八 文元年,尽四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九上 文五年,尽十年|卷十九上 文五年,尽十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十九下 文十一年,尽十五年|卷十九下 文十一年,尽十五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 文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二十 文十六年,尽十八年]]
 +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一 宣元年,尽四年|卷二十一 宣元年,尽四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二 宣公五年,尽十一年|卷二十二 宣公五年,尽十一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三 宣十二年|卷二十三 宣十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四 宣十三年至十八年|卷二十四 宣十三年至十八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五 成元年,至二年|卷二十五 成元年,至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六 成三年,尽十年|卷二十六 成三年,尽十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七 成十一年,尽十五年|卷二十七 成十一年,尽十五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八 成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二十八 成十六年,尽十八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九 襄元年,尽四年|卷二十九 襄元年,尽四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 襄五年,尽九年|卷三十 襄五年,尽九年]]
 +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一 襄十年,尽十二年|卷三十一 襄十年,尽十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二 襄十三年,尽十五年|卷三十二 襄十三年,尽十五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三 襄十六年,尽十八年|卷三十三 襄十六年,尽十八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四 襄十九年,尽二十一年|卷三十四 襄十九年,尽二十一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五 襄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卷三十五 襄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六 襄二十五年,尽二十五年|卷三十六 襄二十五年,尽二十五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七 襄二十六年,尽二十六年|卷三十七 襄二十六年,尽二十六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八 起二十七年,尽二十八年|卷三十八 起二十七年,尽二十八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九 起二十九年,尽二十九年|卷三十九 起二十九年,尽二十九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 襄三十年,尽三十一年|卷四十 襄三十年,尽三十一年]]
 +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一 起元年,尽元年|卷四十一 起元年,尽元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二 昭二年,尽四年|卷四十二 昭二年,尽四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三 昭五年,尽六年|卷四十三 昭五年,尽六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四 昭七年,尽八年|卷四十四 昭七年,尽八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五 昭九年,尽十二年|卷四十五 昭九年,尽十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六 昭十三年|卷四十六 昭十三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七 昭十四年,尽十六年|卷四十七 昭十四年,尽十六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 昭十七年,尽十九年|卷四十八 昭十七年,尽十九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九 昭公二十年|卷四十九 昭公二十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 昭二十一年,尽二十三年|卷五十 昭二十一年,尽二十三年]]
 +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一 昭二十四年,尽二十五年|卷五十一 昭二十四年,尽二十五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二 昭二十六年,尽二十八年|卷五十二 昭二十六年,尽二十八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三 昭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卷五十三 昭二十九年,尽三十二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四 定元年,尽四年|卷五十四 定元年,尽四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五 定五年,尽九年|卷五十五 定五年,尽九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六 定公十年,尽十五年|卷五十六 定公十年,尽十五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七 哀元年,尽五年|卷五十七 哀元年,尽五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八 哀公六年,尽十一年|卷五十八 哀公六年,尽十一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九 哀十二年,尽十五年|卷五十九 哀十二年,尽十五年]]
 +
*[[春秋左传正义•卷六十 哀十六年,尽二十七年|卷六十 哀十六年,尽二十七年]]
  
 
== 参见条目 ==
 
== 参见条目 ==

2016年1月24日 (日) 12:22的版本

  《春秋左传正义》左丘明传,杜预注,孔颖达疏。《五经正义》中的最后一部,以杜预《左传注》为底本。 有学者认为,此书独尊杜注,以致扬弃汉儒之说,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现有《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等本。

  自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皆以《春秋传》出左丘明,左丘明受《经》于孔子。魏晋以来儒者,更无异议。至唐赵匡,始谓左氏非丘明。盖欲攻《传》之不合《经》,必先攻作《传》之人非受《经》于孔子,与王柏欲攻《毛诗》,先攻《毛诗》不传于子夏,其智一也。宋元诸儒,相继并起。王安石有《春秋解》一卷,证左氏非丘明者十一事。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出依讬。今未见其书,不知十一事者何据。其余辨论,惟朱子谓“虞不腊矣”为秦人语,叶梦得谓记事终于智伯,当为六国时人,似为近理。然考《史记·秦本纪》,称惠文君十二年始腊。张守节《正义》称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明古有腊祭,秦至是始用,非至是始创。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亦驳此说曰:“史称秦文公始有史以记事,秦宣公初志闰月,岂亦中国所无,待秦独创哉?”则腊为秦礼之说,未可据也。《左传》载预断祸福,无不征验,盖不免从后傅合之。惟《哀公九年》称赵氏其世有乱,后竟不然,是未见后事之证也。《经》止获麟,而弟子续至孔子卒。《传》载智伯之亡,殆亦后人所续。《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有扬雄之语,不能执是一事指司马迁为后汉人也。则载及智伯之说,不足疑也。今仍定为左丘明作,以祛众惑。至其作《传》之由,则刘知几“躬为国史”之言,最为确论。《疏》称大事书于策者,《经》之所书。小事书于传者,《传》之所载。观晋史之书赵盾,齐史之书崔杼及宁殖,所谓载在诸侯之籍者,其文体皆与《经》合。《墨子》称《周春秋》载杜伯,《燕春秋》载庄子仪,《朱春秋》载礻后观辜,《齐春秋》载王里国中里。核其文体,皆与《传》合。《经》、《传》同因国史而修,斯为显证。知说《经》去《传》,为舍近而求诸远矣。《汉志》载《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一卷。注曰:“公羊、穀梁二家。”则左氏《经》文,不著于录。然杜预《集解序》,称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陆德明《经典释文》曰:“旧夫子之《经》与丘明之《传》相异,杜氏合而释之”。则《左传》又自有《经》。考《汉志》之文既曰《古经》十二篇矣,不应复云《经》十一卷。观公、谷二《传》皆十一卷,与《经》十一卷相配,知十一卷为二《传》之《经》,故有是注。徐彦《公羊传疏》曰“《左氏》先著竹帛,故汉儒谓之古学。”则所谓《古经》十二篇,即《左传》之《经》,故谓之“古”,刻《汉书》者误连二条为一耳。今以《左传》、《经》,文与二《传》校勘,皆《左氏》义长,知手录之本确于口授之本也。言《左传》者,孔奇、孔嘉之说,久佚不传;贾逵、服虔之说,亦仅偶见他书。今世所传,惟杜《注》、孔《疏》为最古。杜《注》多强《经》以就《传》,孔《疏》亦多左杜而右刘(案刘炫作《规过》以攻杜《解》,凡所驳正孔《疏》皆以为非),是皆笃信专门之过,不能不谓之一失。然有《注》、《疏》而后《左氏》之义明,《左氏》之义明而后二百四十二年内善恶之迹一一有征。后儒妄作聪明、以私意谈褒贬者,犹得据《传》文以知其谬。则汉晋以来藉《左氏》以知《经》义,宋元以后更藉《左氏》以杜臆说矣。《传》与《注》、《疏》,均谓有大功于《春秋》可也。

目录

  (据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