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为内容创建页面)
 
第14行: 第14行: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注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red;">【注释】</span><br>
 
  家国:家与国,指国家。<br>
 
  家国:家与国,指国家。<br>
  吴人:渡口附近小楼,作者当时住宿之地。<br>
+
  吴人:吴国人。<br>
 
  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br>
 
  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br>
 
  怨:怨恨;责怪。<br>
 
  怨:怨恨;责怪。<br>

2020年7月22日 (三) 00:40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学生经典古诗词》下载,二维码
《学生经典古诗词》公众号,二维码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译文】 国家的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国人又何苦要怨恨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注释】
  家国:家与国,指国家。
  吴人:吴国人。
  何苦: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
  怨:怨恨;责怪。

【出处】 唐·罗隐西施》,全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背景】

  《西施》是唐代诗人罗隐所作的一首咏史诗,体裁为七言绝句西施:春秋末越国美女。传说吴越两国交战,越国战败于会稽。越王勾践范蠡求得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王许和。吴王惑于西施,勾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于公元前473年一举灭吴。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女人祸水”论,是封建卫道士为祸国殃民的最高统治者开脱罪责,而嫁祸于无辜女性的谬论。历来以西施作为题材的诗文,常把吴国灭亡归咎于她,将她作为替罪羊。罗隐这首诗,是与前人唱反调的翻案文章。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世人多将君主亡国的原因归咎到女子身上,说女子祸国,迷惑国主,为统治者开脱罪责。此诗一反“红颜祸水”之说,指出家国兴亡自有其规律,与某个小女子并不相干;同时暗示帝王应负亡国之责,不能诿过于人。这首诗笔意委婉,观点鲜明;假设推论,逻辑严谨;口语行文,力透纸背。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是说,国家的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国人又何苦要怨恨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作者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是说,如果西施能使吴国灭亡,(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的咏史诗个性独特,极具史识,以古讽今,意在言外,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绝非就史论史而缺乏兴寄之作可比。这首《西施》一诗就是如此。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