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4月27日 (六) 01:53白兔糖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拼音:Beijing Yuyan Daxue;英语: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中国以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为主的文科高等学校。

学校概况

  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创办于1962年, 1964年6月定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6月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北语是中国唯一一所以汉语国际教育和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又是一所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北京语言大学已成为我国中外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基地和培养涉外高级人才的摇篮。

  建校50年来,学校已经为世界上17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5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北京语言大学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目前,学校共有教职工一千二百多人,其中教学和科研人员七百多人,有高级职称的三百余人。学校同时聘请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外国专家在校任教。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才培养的领域不断拓宽,学科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历史学、教育学和管理学七个门类,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28个、本科专业25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9个。学校设有汉语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进修学院、汉语速成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国际商学院、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学院、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英语教育中心、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设有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语言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阿拉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其中,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设立的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被确认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承担着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学校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广泛、密切。目前与世界上50个国家的280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国际教育格局。学校在泰国设立了办学机构。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中外联合办学,与日本杏林大学、帝京大学、爱知大学、关西外国语大学、北陆大学、韩国启明大学、泰国兰实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应用科学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等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项目。

  学校编辑出版《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研究》三种核心期刊。学校出版社出版的各类教材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有近百个国家的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

历史沿革

  北京语言大学成立于196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中国唯一一所以教外国人汉语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其前身为北京语言学院。

  1965年1月,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毛泽东亲笔为该校题写校名。

  1978年暑期,接受法国28名短期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是中国举办短期汉语教学的开始。

  1981年10月,北京语言学院电教中心摄制完成中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学电视录像片《中国话》。

  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开始研制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试。

  1989年北京语言学院成立汉语水平考试中心。

  1990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通过专家鉴定,并正式实施。

  1991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推向海外。

  1992年国家教委第21号令确定其为国家级考试。

  1996年北京语言学院改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将名称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

校徽

  校徽突出了北语的国际化特色。校徽以地球为背景,中间为盾型;盾型内是两个绿色字母“Y”,代表“语言”两字。整个设计寓意深刻;北语素有“小联合国”的美称,地球正是北语国际化的象征,绿色则赋予了语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