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2月15日 (六) 12:53云贵组06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扩展80首》、《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题与背景:

  《泊秦淮》为唐代诗人杜牧所作,为七言绝句。泊,停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此诗是作者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夜泊秦淮河,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逐句释义: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月光照在(岸边)白色的沙土上,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烟:烟雾。
  笼(lǒng):笼罩。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歌女不知(曲中有)亡国之恨,依然在江对岸唱着后庭花这一亡国之曲。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犹:还。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绘图要点:(1)这是一幅夜景图。(2)月明。(3)房子里灯火通明。(4)诗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临时用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夜泊秦淮,作者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实际上是指责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杜牧所处的时代正值晚唐,国势日衰,统治者昏庸腐朽,百姓民不聊生。作者为唐王朝的前景感觉到忧虑,作了这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泊秦淮》,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头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摹烟月朦胧的画面,点明夜泊的地点。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后二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荒淫误国的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的歌女全然不关心即将衰亡的国家,唱的是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为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国已亡矣,时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骤闻,自然兴慨。

  《唐诗绎》:首句写景荒凉,已为“亡国恨”钩魂摄魄。三四推原亡国之故,妙就现在所闻犹是亡国之音感叹,索性用“不知”二字,将“亡国恨”三字扫空,文心幻曲。

  《而庵说唐诗》:“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诗法易简录》: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

  《诗式》:首句状景起。烟、水色青,故“烟笼水”;月、沙色白,故“月笼沙”:此秦淮景色也。次句点“泊秦淮”。泊近酒家,为下商女唱曲之所从来处,已伏三句之根。三句变换,四句发之,谓杜牧听隔江歌声。知《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亡国之音,足动兴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荡,致召危亡也。


考试考点:

1.请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体现了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什么态度?请做简要分析。


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年),唐朝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孙。大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其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