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釉时需注意的事项

  先检验素烧后的坏体,在上釉前是否干净,若是坏体表面有积聚的灰尘、或油污,必须先加以清除,以免造成釉面卷缩的现象。

  必须仔细的将釉浆搅拌均匀,因为釉药中的某些成份,如石英(天然产二氧化硅[SiO2])等,容易比其它物质先行沉淀,并在釉浆底层结成硬块,使得釉药无法烧出原有的色泽与效果。  保持釉浆的固定浓度,一般说来,釉和水的比例约是45:55。若是釉浆过浓,可直接加水稀释,但当釉浆过稀时,不可直接倒去部份釉浆,而是应先将釉浆静放一段时间,等釉药自然下沉后,再将上层的清水舀去多余的部份,再行搅拌。

  坏体底部的釉药,应去除干净,否则,在釉药烧熔时,会黏在耐火板上。通常的方法,是在上完釉之后,等坏体已充份吸收釉药,而附在坏体的釉浆也不在黏手之际。可用单手提起坏体(若是坏体太大时,可请人帮忙,或是在转盘上置一块海棉,将大坏体倒置其上,有了海棉保护,坏体口缘的釉药才不致受损),另一手使用平面刀片轻轻的刮去坏体底部的釉药,然后再用湿海棉将刚才刮拭的部位,擦拭干净。 

  如果在上釉前,先于坏体的底部,浸上烧熔的石蜡,或用笔涂上水蜡。利用蜡、水不相溶的原理。产生防釉的作用,亦不失为防止底部有 釉的一个好办法。


上釉的方法

  浸柚法 这种上釉法的优点,就是可以把釉药很均匀的敷于坏体表面,即使再复杂的形体也不例外。同时具备了省时,和容易操作的好处。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为了使坏体能整个的浸入釉浆中,需要较多量的釉浆,因此并不适用于大形坏体。至于将坏体浸入釉浆中的时间,该是多久才合宜呢?通常是等整个坏体浸入釉浆时,约停2~3秒,即可取出,若是嫌釉药上的太薄。可以等到釉药干后,再来一次;但是千万不要在釉浆中浸泡过久以致釉上得太厚,形成烧成品时的釉层缺陷。

  淋釉法 如果坏体较大,在采用浸釉法上釉时,势必会遇到容器体积不够大,或是操作程序上的困难。而上釉者又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不太费事的方法,得到釉层均匀的效果;此时,便可以采用淋釉法来上釉了。同时,淋釉法更能制造出具有流动感的特殊效果,是一种广被先民所采用的上釉法,尤以唐代三彩器为其中翘楚,现代的许多陶艺家也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在陶坏上淋下数种不同的色釉,或是利用泼洒的手法,或是不同厚度的釉层变化,来制造出独特的趣味。

  刷釉法 这种上釉法,最适合于小面积的涂布,或是用釉色来作画时采用,但也同样的可用于制造特殊效果。可是在选择刷釉的工具时,最好选择能吸濡较多釉浆的羊毫毛笔。当我们在采用这种施釉法时,要注意到是否会因为工具的运用不当,而在器表上产生刷纹,或是因担心釉面不匀、太薄而多刷数次后,造成釉面过厚,导致在未烧之前,釉就开裂脱落了。通常,有经验的陶艺家,在解决刷釉法涂釉不均的问题时,大多采用在釉中加入少量的胶水;或是遇到吸水性较强的坏体,便将它浸入水中后立即取出,让坏体在略呈潮湿的状况下,再行刷釉,这样都可以改善釉药涂刷不均的现象。

  喷釉法 将要施釉的陶坏,置于转盘之上,施釉者在边规律性的转动转盘时,边以喷雾器将釉浆直接喷射于陶坏上的方法,即是喷釉法。

  喷雾器的种类甚多,从清代陶匠所使用的口吹或手堆式,直到现代陶艺友所使用烫衣时喷水器作为代替品者,均可视为喷雾器,但在一般工厂,多是直接使用喷枪。

  喷枪是以空气压缩机为动力,将喷枪壶内的釉浆喷出,由于喷力很强,所以施釉者在上釉时,应该准备抽风机,抽去四散的釉尘,以免污染环境或被工作者吸人体内。此外,置于喷枪壶内的釉浆,其所使用的釉药,需事先经过小心碾磨或过滤,以免阻塞喷枪;而用过的喷枪,也必需充分加以洗涤和检查,以利下次的使用。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