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铜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周铜器东周铜器中,以各国诸侯和卿大夫的礼器数量最多,地位越高,享用数量越多。除东周王室外,吴、越、徐、楚、江、黄、单、 鄀、邓、蔡、许、陈、宋、曾、滕、曹、薛、邾、邿、杞、纪、铸、齐、鲁、郑、卫、虞、虢、稣、晋、赵、魏、韩、郾、代、中山等几十个国家都有铜器流传至今。

分区与分期

由于诸侯的割据和新旧势力的斗争,东周时代各地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状况极不平衡,加以生活条件和民俗习惯的差异,在青铜器制作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区域性的特点。青铜礼器大致可分为5区:以三晋为主的中原地区;以齐鲁为主的山东地区;以燕代为主的北方地区;以楚国为主的南方地区和以秦国为主的关中地区。以鼎的形制为例,中原地区的东周铜鼎,一般为圆腹、附耳、兽蹄足,覆钵形盖,顶有三钮,年代早的深腹高足,晚的浅腹矮足。山东地区的铜鼎与之相近,唯盖多平顶。北方地区鼎腿细长。秦国铜鼎腹浅足肥,制作粗劣。楚国铜鼎形制繁多,均为高脚。总的看来,地方特点都比较明显,尤以秦楚两国更为突出。东周铜器的分期,由于各地出土资料多寡不同,研究工作也不平衡。中原、楚国、秦国等铜器出土资料较多,关于它们的分期,均有专文研究。其他两个地区则有待今后解决。以中原地区东周铜器为例,大致可分作春秋(前770~前476)与战国(前475~前221)两大阶段,每一个阶段内,又可分作早、中、晚 3期。

器类与器形

东周铜器种类很多,就礼器而言,按用途可分作蒸饪器:鼎、鬲、甗;盛食器:嗯、䀇、簠、豆、敦;酒器:罍、盉、壶、舟;水器:盆、鉴、盘、匜等。鼎又可分专为蒸饪的镬鼎,供席间陈设牲肉的升鼎及备加餐的羞鼎。当时贵族举行宴飨时用鼎之数有一定制度,按主人地位而定。地位最高的用大牢九鼎,其次是七鼎或五鼎,最低三鼎。用嗯则须根据鼎数配备,一般是九鼎配八嗯、七鼎配六嗯、五鼎配四嗯、三鼎配二嗯。这种制度出现于西周,东周时代虽继续沿用,但各级贵族皆恶其束缚自己而竞相僭越,这反映出维护贵族统治制度的周礼,正在逐步走向崩坏。

东周时代的青铜乐器,主要有编钟、编镈和佁于,也有铙、铎,但为数很少。钟分甬钟、钮钟两钟,皆递次减小,各自成组,每组为9件至14件不等。在新郑彝器中有甬钟两组各9件,铜镈4件。汲县山彪镇1号墓出土钮钟14件。近些年来南方出土乐器较多,保存也较好,如寿县蔡侯墓、信阳长台关楚墓、随州曾侯乙墓都出土了成组的甬钟、钮钟和铜镈。山东地区主要出土佁于,但也曾出土过几组编钟。信阳楚墓钮钟和随州曾侯乙墓编钟的测试表明,当时的青铜乐器制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曾侯乙墓出土编钟且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见商周乐器)。

生活中的青铜用具,最能反映当时工艺水平的是带钩和铜镜。带钩的形式有琵琶形、兽形、棒形等多种。带钩既是服具又有装饰意义,因此贵族们所用带钩的工艺特别考究,其制作有鎏金错银、镶珠嵌玉等金属细工,有些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战国时期制镜工艺以楚国最为发达。北方战国墓很少有以镜随葬的,南方楚墓出铜镜的较多。早期铜镜作桥形钮,窄平边缘,一般多饰蟠螭纹,钮座外缘有一道贝纹带。中期铜镜作三弦钮,花纹分为地纹和主纹两层,以羽纹或蟠螭纹作地纹,衬托山字、花叶和凤鸟等纹。晚期铜镜多以云雷纹为地纹,其上饰蟠联纹或蟠螭纹。洛阳金村古墓出土一面铜镜,背面饰一金银错骑马持剑武士,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东周时代的青铜车器和马饰种类也很多,诸如车軎、车辖、盖弓肘、盖弓帽、铰链管和辕、衡、 轭、銮等车上的装饰,以及铃、衔、镳、当卢、节约等马饰。其中有些工艺甚精,象辉县 固围村魏国墓地1号墓出土的兽首辕饰,头颈耳目均为错金,并用银丝作出卷毛,姿态生动,技艺精湛。

东周时代的青铜兵器主要为各国武库控制的作坊制造,有戈、矛、殳、戟、剑、镞等,弩已经发明应用。戈一般作长胡三穿或四穿,并以柲之长短分为车戈与徒戈,如长沙浏城桥1号墓所出的戈,一种柲长3.1米,当为战车上所用之戈;另一种柲长1.4米,可能是步兵用的徒戈。戟是勾刺两用的兵器,西周铜戟为刺与援合铸,东周时代改用矛和戈两种兵器组成。铜剑盛行于东周,形式多样,著名的如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见江陵楚墓)等,制作精致,锋刃锐利,是东周兵器中的精品。青铜工具种类不多,只发现有锛、凿、刀、削等。

铸造技术

从各地出土铜器及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出土陶范考察,当时除采用浑铸法外,已广泛采用分铸技术,即将器之耳、足、环等附件铸好后,嵌在主体范中,然后灌注铜液,让器身和附件熔铸在一起。也有先将主体和附件分别铸好,然后再用合金焊接。春秋中叶以后,还出现了失蜡法溶模铸造技术,象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尊盘、铜鼓座等,上下多层花纹皆纤细透空,即以这种技法铸成。但一般工具和兵器仍用合范铸造,而且一范多用。

花纹与铭文

东周铜器花纹较前有很大变化。商代和西周铜器上的兽面、饕餮等繁缛纹样已被淘汰,代之以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与图像纹等。动物纹中有窃曲、蟠螭、蟠虺和贝纹;几何纹中有环带、重环、云雷纹等;图像纹主要描绘当时人的生活,如采桑、射猎、宴饮及水陆攻战等。有些花纹成网状四方连续,说明当时已经采用花版捺印的新技术,比过去全部雕刻范模的工艺进了一大步。其他如镶嵌、鎏金、金银错、细线雕等新兴工艺,使东周铜器的装饰花纹富丽堂皇。其中细线平雕工艺尤为出色,如辉县赵固东周墓出土的宴乐纹鉴,通体雕出细如发丝的各种图案,即为此种工艺的代表作。   

东周铜器铭文一般都很简短。如秦公嗯,晋公绎,齐侯钟,中山王朋鼎、壶等铭文长达数百字者,极为罕见。从铭文字体观察,中原晋、卫、郑、虢诸国的字体端方劲美;秦国字体工整效古;吴、楚字体修长秀丽,有时书成鸟篆。总的说来,铸有铭文的铜器日益减少,铭文的书史性质日趋衰落,逐渐变为艺术性的装饰。战国晚期铜器的铭刻,则多为物勒工名。   

东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和工艺技术虽有很大的发展和成就,但由于冶铁术的发生和普及(见东周铁器),中国的青铜时代终于为早期铁器时代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