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仙居寺佛塔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栗溪古民居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风景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东宝塔夕照

  东宝区汉语拼音:Dōng Bǎo Qū;英文:Dongbao District),中国湖北省荆门市辖区,市政府所在地,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位于湖北省中部,荆门市境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15〞(马河镇易畈村沙滩河叉口)-112°21′15〞(牌楼乡杨冲村马家集),北纬30°46′02〞-31°27′58〞(仙居太平村胡湾)。东与钟祥市毗邻,西与远安县南漳县交界,北与宜城市接壤,南接当阳市沙洋县。全区南北最大长度约70.75千米,东西最大宽度48千米,总面积1645.0463平方千米。总人口38万人(2012年末)。全区辖2个街道、6个镇、1个乡。辖区有荆楚理工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

  东宝区北枕荆山余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栗溪镇境内的偏观寺山,海拔673米。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区、丘陵、库区多种地形兼备,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矿藏资源有石灰石、石膏、方解石、煤、水泥粘土等。盛产香菇、木耳、茶叶、柑桔等特产。名胜古迹主要有东山宝塔(东宝区因此得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龙泉书院,象山四泉(龙泉、蒙泉、惠泉、顺泉),以捉马洞、仙人岩为主的三国古战场遗址,唐安古寺、洪山寺、千佛洞、老莱子山庄、圣境山、九龙谷、白云楼、香龙洞,以及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的漳河水库。焦枝、长荆、荆沙铁路与襄荆、荆宜、武荆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207、347国道和311、439省道贯穿全境。

  邮编:448004 代码:420802 区号:0724

行政区划

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行政区划示意图

  全区辖2个街道、6个镇、1个乡:龙泉街道、泉口街道、栗溪镇、子陵镇、漳河镇、马河镇、石桥驿镇、牌楼镇、仙居乡。区政府驻泉口街道金虾路9号。

历史

建置沿革

  商周时期东宝境内属古若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

  西汉时期西境置编县(治所在今仙居集镇附近),东部属若县,南部属当阳县,南北分属南顺郡、若州郡。

  东汉境内建置同西汉,但若州改为鄀州。建安十三年(208年),魏武得荆州,境域西部为编县、南部为当阳县,属南郡;北部复鄀县属襄阳郡。十四年曹仁败北,南部当阳、西部编县同属东吴南郡。十九年,吴、蜀分荆州,当阳、编县归蜀汉。二十四年,关羽失荆州,当阳、编县重属吴,鄀县仍属魏。

  西晋(281~316年)沿吴制。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桓温以沮漳降蛮于编县置武宁郡,分编县北境立长宁县,分鄀县南境立乐乡县。东宝境内分属长宁、乐乡县。隆安五年(401年),于编县故城置长林县,长林县与武宁郡(后迁乐乡县)俱立。

  南北朝时,宋、齐沿晋制。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在乐乡县设鄀州。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废编县入长林县,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划归后梁,东宝全境属后梁。

  隋开皇七年(587年)灭后梁。大业元年(605年)废鄀州,复乐乡县,境北部属乐乡县,南部仍属长林。

  唐武德四年(621年),长林县属荆州,复鄀州,治乐乡县。贞观八年(634年)废鄀州,立荆门(县),东宝全境属荆门县。

  五代十国,东宝地域为荆南国高氏所辖。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在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不久,军废。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废乐乡,北境入宜城,南境入长林。东宝范围属长林县辖。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长林县移治蒙山东(今属荆门城区)。开宝五年(972年)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领长林、当阳二县。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废当阳县入长林县。十六年(1146年)恢复当阳县。本境大部属长林县,西南部属当阳县,同属荆门军。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天历元年(1328年)降府为州。仍领长林、当阳。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废长林县入荆门县。十三年,荆门县升为荆门州,改隶承天府。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司,领当阳、远安二县。东宝境内属荆门州直辖。

  民国元年(1912年)改荆门直隶州为荆门县。1940年,日军占据荆门,县治移驻东宝北境三泉沟河(今宜城县刘猴集陈湾),东宝境大部沦陷。1945年8月,日军投降,荆门县治复回荆门城关。

  1949年2月4日,荆门城解放。8月1日荆门县人民政府成立。

  1979年11月16日,分设荆门市(县级市)。东宝境内城区及近郊属荆门市,其它部分属荆门县。

  1983年8月19日,撤销荆门县,并入荆门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

  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置东宝区,隶属荆门市。东宝得名于隋代所建的东山宝塔。

  1996年,东宝区面积2228平方千米,人口约47.3万人。辖4个街道、6个镇、7个乡:龙泉街道、白庙街道、泉口街道、掇刀石街道、栗溪镇、马河镇、盐池镇、子陵铺镇、烟墩镇、团林铺镇、何场乡、麻城乡、牌楼乡、姚河乡、仙居乡、石桥驿乡、安团乡,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政府驻荆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东宝区常住总人口583373人,其中(4个街道、7个镇、6个乡):龙泉街道78883人,泉口街道92532人,白庙街道92399人,掇刀街道58042人,栗溪镇13735人,盐池镇21708人,子陵镇38404人,漳河镇32504人,团林镇28295人,马河镇11319人,麻城镇25652人,姚河乡9377人,仙居乡26839人,石桥驿乡12842人,安团乡5933人,何场乡21107人,牌楼乡13802人。

  2001年3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25号):将何场乡、麻城镇、团林铺镇、掇刀石街道和白庙街道划归掇刀区管辖。

  2001年3月,撤销安团乡,划归漳河镇管辖;撤销姚河乡划归栗溪镇管辖;撤销何场乡,将原从烟墩镇划入的9个村划归漳河镇管辖,原从团林铺镇划入的15个村划归团林铺镇管辖。调整后,全区辖龙泉、泉口2个街道,栗溪、马河、子陵铺、漳河4个镇,仙居、石桥驿、牌楼3个乡。

  2002年,石桥驿乡、牌楼乡撤乡设镇。2004年末,东宝区人口363721人,辖龙泉、泉口2个街道,栗溪、马河、子陵铺、漳河、牌楼、石桥驿6个镇和仙居1个乡,共有35个居委会、169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东宝区常住总人口360984人,其中:龙泉街道办92280人,泉口街道办98912人,栗溪镇17779人,子陵镇40537人,漳河镇34355人,马河镇8579人,石桥驿镇28015人,牌楼镇20121人,仙居乡20406人。

地域变迁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割荆门望乡石牌村3个里,马仙村7个里1 100户隶钟祥县(今牌楼以东汉水西岸冷水、石牌一带)。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将荆门丽阳司划属钟祥(今仙居、石桥驿以东,胡集、双河一带)。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月,湖北省政府为解决荆门、钟祥、当阳、远安、南漳五县边界飞地,将钟祥清丽乡(今栗溪一带)划归远安,阳舒乡(今永盛集一带)划归荆门,在犬牙交错地域设栗溪区署,置永清、文盛、公平、永定四乡,2 943户归属远安县。同时将荆门县的张家集、段家集、桐树铺一线从人行道以东划归钟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荆门县乐店两个保划归钟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荆门县刘猴、董家集两个乡划归宜城县。1950年2月荆门县临漳乡划归远安县,5月远安县属栗溪区署划归荆门县。同年,栗溪区盘龙、临漳、小秦、西秦四村划归远安县。1951年5月,钟祥县冷水区的牌楼、革集、黄集3个乡划归荆门县(1区)。

  1960年4月,当阳县观音公社雄峰、新峰、三化、前峰、观峰、高峰6个生产大队划归荆门县烟墩公社。1983年冬,荆门升为省辖市。1985年5月设立东宝区,辖栗溪、盐池、子陵铺、烟墩、团林铺5镇28乡(白仓、大栗、铁坪、姚河、西河、双鹅、珍珠、仙居、许集、跑马、永盛、石桥驿、南桥、七桥、八角庙、掇刀石、革集、牌楼、泉口、麻城、车桥、周集、却集、观音、安团、何场、赵庙、张场)和龙泉、白庙、十里牌3个街道办事处。1993年1月,掇刀石街道办事处(原十里牌易名街道办事处)从东宝区划出,设立荆门市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1年撤销何场乡,原何场乡的苏场、朱店、石龙、何场、马庙、松店、七岭、熊店、罗咀、丁庙、四岭、阴山、普庵、赵庙、路冲15个村和龙泉湖居委会并入团林铺镇,团林铺镇、麻城镇、白庙街道办事处划归掇刀区管辖,同时原何场乡的佘楼、泉洼、仙山、龟山、文昌、却集、田垱、四井、双堰9个村划归漳河镇,原白庙街道办事处的荆钟、革集、荣星、冯庙、花竹5个村划归牌楼镇。2005年,东宝区辖1乡(仙居)6镇(栗溪、马河、石桥驿、子陵铺、漳河、牌楼)2个街道办事处(龙泉、泉口)。2011年12月,荆门市设立漳河新区,漳河镇划归漳河新区管辖。

  至2013年底,东宝区辖1乡(仙居)5镇(栗溪、马河、石桥驿、子陵铺、牌楼)2个街道办事处(龙泉、泉口)。

地理

  东宝地处湖北中部、江汉平原西北角,位于东经111°51′(马河镇易畈村沙滩河叉口)-112°21′(牌楼镇杨冲村马家集),北纬30°51′(牌楼镇荆钟村)-31°27′(仙居乡太平村胡湾)。东临钟祥市,西接远安县、当阳市,南连掇刀区、漳河新区,北靠南漳县、宜城市。

地质地貌

  东宝区地处第三隆起带荆山孤形褶皱带交接地带,构造体系广泛交接,归并迭合,形成构造不连续特点。 在西北部古生界中发育一组北北西向断裂,属于区域内南漳---荆门断裂带。境内的断裂主干,穿越荆门城区,分布于田家冲---海会沟---虎牙关---十里牌一线,呈北北西走向伸展。东侧为荆门断凹,西侧为荆山褶皱带,西南为荆当盆地。田家冲以北,断裂持续;以南沿古生界穿越红层触处,呈断裂分布,局部被红色不整合覆盖;北北东走向分布切入红层不远即行消失。荆门断凹分布于城区东郊,断凹东部伸出东宝境内与钟祥乐乡关断凹相接,西部以荆门断裂为界。断凹沉积厚度受荆门断裂张性陷落控制,形成基底向西倾斜的断陷槽地。沉积中心位于子陵铺镇南桥一带。荆门弧形褶皱带在荆当盆地与南漳——荆门断裂之间,围绕荆当盆地东北边缘分布的古生界中,发育一组北西——北北西——北西略呈“S”形走向的褶皱和压性,伴有北东走向张扭性和北西走向压扭性的结构面。褶皱受断裂影响,不完全连续。荆当盆地位于漳河镇及车桥以南,为荆当盆地东部边缘带,由侏罗系组成,发育有草庙子---焦家坡---石莲蓬---彭家垸压性断裂和娃子冲---柳家垭扭性断裂。东宝属扬子地层区,处于黄陵小区与宜城小区在江汉平原西北部交接地带。地层发育较齐全,从震旦系至新生界均有出露。震旦系分布在石桥驿镇盐池象河一带,有上统浅灰色硅质条带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白云岩的零星露头。寒武系分布在石桥驿镇盐池象河的龙家湾、学堂湾一带,为一套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带,由白云岩、钙质白云岩、粉砂质白云岩、鲕状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夹砂质白云岩、白云质页岩等组成,与下状震旦系大致平行,接触不整合。奥陶系分布在栗溪镇铜铃沟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的白云岩、鲕状灰岩、泥质瘤状灰岩、龟裂灰岩、页岩及草石岩相沉积。志留系分布在栗溪镇铜铃沟带,为一套笔石页岩和浅海—滨海相泥质岩、碎屑岩及透镜状灰岩沉积组合,构成海退序次。沉积厚度为789.41~2 378.43米,与下状奥陶系上统整合接触。泥盆系零星分布在栗溪镇野鸡池至黄土坡一带,为一套浅灰、灰白色厚层石灰状砂岩和石英砂岩组合。石炭系分布范围基本与泥盆系相同,但稍微广泛,与上覆二迭系、下状泥盆系和志留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平均厚度119.81米。二迭系分布在栗溪镇野鸡池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由灰岩、硅质岩、炭质页岩及煤等组成,厚度为314.45~503.8米,与下伏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三迭系分布荆门城区西郊荆当盆地东缘,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及陆相碎屑岩组合。上统为主要含煤地层,平均厚度3565米,下统底部以页岩为主,页岩与薄层灰岩交错层迭;顶部则为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岩性稳定。侏罗系分布在栗溪镇锅底坑至漳河集镇一带,为一套以泥质粉砂岩、页岩为主,夹石英砂岩和煤层组合。白垩系分布在鲢鱼垭、建泉一带,为内陆湖相,由粗到细的红色碎屑岩沉积,超覆在白垩系之上。第三系分布在荆门城区东宝山一带,基岩零星出露,多被第四系掩盖。第四系发育完全,广为分布。北部中切低山及浅切低丘以风化剥蚀,侵蚀堆积作用为主,沉积物和冲积物广布,低丘基岩之上常被残堆积物覆盖。

  东宝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峰为栗溪裴山主峰684米。牌楼镇内的泗水桥海拔54米,是全区最低点。相对高度630米。由于受荆山余脉影响,境内西北-东南峰峦连绵起伏,崇岩叠嶂,蜿蜒伸展,构成低山、丘陵、岗地。海拔500~600米以上的大山24座,其中以偏观寺、平顶岗、蛤蟆寨、庙坡、柞树包、裴山等最大;海拔在401米~499米的山有25座;海拔在300~400米的山有59座;海拔在100~299米的山有66座。按自然地形分为三区:西北部低山区由石灰岩和砂页岩构成,海拔200~684米,相对高度为484米,面积约748平方千米,约占全区面积的46%,地面坡度25°以上。石灰岩构成的低山,山上溶沟石芽发育,局部有深层溶洞,岩石裸露,土壤分布于岩隙中,呈鸡窝状,土层深厚不一,水源缺乏,部分被开垦种植玉米、高粱、豆类。砂页岩类构成的低山,水土保持较好,淋溶作用较强,发育成黄棕土类,林木茂盛,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和棕类,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为木材集中产区。山麓及小河、小溪两侧大部为梯田,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东北部丘陵区海拔100~200米,相对高度约100米,地面坡度多为15~20°之间,地貌形态为侵蚀切割丘陵,面积约534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32%,绝大部分由紫色土、砂页构成。残坡积母发育而成的紫色土,由于自然风化,丘岗、丘坡多为林荒地,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栎类,森林覆盖率为50%。丘陵坡下积物逐渐增厚,绝大部分开垦为农田。多小河、小溪,水源充裕,种植水稻、小麦,部分种植棉花、玉米和豆类。南部岗地区海拔60~100米,相对高度约40米,属于剥蚀堆积岗地,地面坡度10~15°之间,面积约363 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2%。绝大部分由第四纪粘土构成,岗、冲发育明显,岗顶多为林荒地,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和剌槐,部分岗坡种有柑橘、茶叶,绝大部分冲地垦为稻田,是水稻集中产区。

气候

  东宝地处北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春季湿润、夏季炎热、秋季干凉、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的特征。全年春秋季节短,冬夏季节长,春季约两个月,夏季约三个半月,秋季约两个月,冬季约四个半月。境内降水充沛,利用率不高,年平均降水量977.4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占年总雨量的46.1%,春、秋季分别占26.5%和21.7%,冬季降水量占5.7%。年平均气温13.3~16.9℃,西北部低山区气温较低,中部丘陵次之,南部岗地再次之。湿度年平均为74%。年平均日照1 910~1 990小时。地温年平均值分别是:5厘米深处17.2℃,10~15厘米深处17.3℃,20厘米深处17.4℃。年平均风速3.5米/秒,风向以北风为主,春、秋冬季盛行西北——北东北风。夏季以北风居多、偏南风次之。冬、春季多冷气流大风,夏季多雷雨大风。年平均无霜期246~255天。无霜期最多为292天。雾日年平均为17.4天,多出现在冬、春季节。历史上,具有干旱、洪涝、阴雨、冰冻、大风、冰雹的气候劣势,旱涝灾害频繁。

水系河流

  东宝境内有汉江和漳河两大水系。流入汉江中下游(汉江)水系的有仙居河、双河、象河、南桥河、竹皮河等河流。仙居河发源于插旗山上干沟,有南河、北河、鸡公河三个源头,在仙居汇合,南河是主源,出自仙居寺山南麓,故名仙居河。河长51.3千米,流域面积244.7 平方公里,自西向东流经雷公咀闸折向东南,经许家集、张家集(钟祥属)、新集,在新集村温家坡出境,入钟祥境,东南流经乐乡关,在双河口处汇象河来水,再东流注利河口入汉江。洪水期河宽40~60米。中下游南岸山高坡陡,冲沟少;北岸平坦、山低坡缓,冲沟多。河床为断续砂子、岩石、土壤底基。河道上拦河闸和壅水坝较多,以致河床忽宽忽窄,忽高忽低。上游有翻泉、双泉、三泉、龙泉等泉眼8处,补给水较多。正常流量1~2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0.2~0.4立方米/秒。每逢大雨、暴雨,河水骤涨。最大洪峰量为637.4立方米/秒(1925年)。河流西北部为山地,海拔200~600米,东部为低山丘地带,海拔在200米以下。由上而下,有三泉坪、白洋坪、李家坪、赵家坪、七里坪、高坪、新集坪等平畈,每畈耕地35~135公顷,土地肥沃,盛产水稻。象河发源于长沟,从西向东流经叶家坪(磨盘洲)与永盛河汇合,经石桥驿在杜家湾处出境,入钟祥境,到双河口与仙居河汇合,东注利河口入汉江。境内河道长34.1千米,流域面积177.1平方公里。河床上游狭窄,宽约20~40米;中下游宽约40~80米。河底均为砂子、砾石构成。水源除地表径流外,尚有高垭泉、马刨泉、双泉、青龙泉等泉水补给予。正常流量1立方米/秒,枯水期一般流量0.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588立方米/秒(1935年)。上游山高坡陡,田少人稀;中下游为丘陵区,沿岸有象河坪、官垱坪、新垱坪、普子坪、王家坪、张家坪等6个平畈,每畈耕地15~70公顷,盛产稻麦。南桥河原称姚鸾河,发源于小垭坡,自南向北流经罗家集,与八里干沟、偏观寺诸溪水汇合经南桥入八角庙河,北流至蔡家垱,汇入双河,在利河口处注入汉江,境内河道长27.5千米,流经面积261 平方公里。属季节性河流,刘家闸以上为上游,宽10~20米,为砾石、砂子河床;至跨闸为中游,长18千米,为沙粒土质河床,跨闸以下为下游,为岩石、沙粒混合河床,宽40~50米,正常流量0.5~1立方米/秒。有龙泉、建泉、响泉、皮丘泉、白龙泉、黄龙泉、黑龙泉水补给,枯水期流量0.2~0.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达498立方米/秒(1912年)。竹皮河古称权水,源头有两支,北支出自城区西北郊圣境山东麓,自北向南,纳泉口水入刘家河,过北门桥至荆门大桥;西支出自荆门城区西郊罗汉山南麓,经鹰子岩、海慧沟,象山东麓,汇蒙、龙、惠、顺四泉水,穿龙泉公园,绕小南门、大南门、过向东桥至荆门大桥与刘家河汇为正流,从铁路桥下东南流,在杨李咀纳杨树港来水,汇麻城河水入钟祥康桥大湖,经杨林头汇入沙洋北港注入汉江。河床为砂子、粘土构成,全长约49千米,流域面积437 平方公里(其中东宝境内100 平方公里)。从荆门大桥至黄家集,南岸山岗连绵,无大冲田;北岸平缓,有断续冲坪田。黄家集以下河段逐渐开阔。正常流量1.21立方米/秒。最大洪峰量435.1立方米/秒(1906年)。

  漳河发源于南漳县薛坪三景庄(老龙洞、自生桥、蓬莱观)。老龙洞为源之首,洞口海拔880米。漳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全长202千米。漳河支流众多,并纳少数潜流、洞泉。流域面积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杨家河、小漳河、茅坪河、钱河、丁家河、白石港河、蚂蚁河、淯溪河、瓦窑河九条。漳河水系,以钱河、安河、姚河为主,流域面积667 平方公里。钱河发源于裴家山南麓界山垭,自北向南流入漳河水库。干流汇6条溪,全长41千米,流域面积142 平方公里,属山区季节性河流。河床宽10~15米。1959年2月在马集测得枯水季节,河床宽12米,水深0.6米,流速0.68米/秒,流量0.98立方米/秒;洪水期河宽99米,水深5.7米,流速3.14米/秒,流量达783.4立方米/秒。河流两岸,山势峻陡,峡谷众多,为主要林区。姚河发源于栗溪镇大栗村木马岭南麓大常家沟,自北南流,经花屋场、姚河、文峰、鹅项等村,在双河口与钱河汇合,注入漳河水库。全长21千米,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平均河床宽45米,是常流河,有水产资源,无舟楫之利。安河发源于栗溪镇境内马山南麓,向南流经石板店,有白果树沟水来汇,再南流滴水岩,汇泉水河、夏家沟来水,再南流至碑坪、安团,汇姚树河来水,经赵家塝,在黄家塝注入漳河水库。河长17千米,流域面积89 平方公里,河床宽40~60米,属季节性河流。马家河上段名臭水河,发源于栗溪镇建设村刘家畈西侧青竹沟,自北南流,经铁坪、马家嘴、石板子店注入漳河水库。全长12千米,流域面积39 平方公里,是常流河。

自然资源

  据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年末,东宝区国土面积1295.1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0.70%,占全市的10.44%。其中耕地面积29860.55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3.06%;园地706.23公顷,占0.55%;林地79190.15公顷,占61.1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258.77公顷,占6.38%;交通运输用地1960.46公顷,占1.5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032.52公顷,占5.43%。全区土壤分为水稻土、潮土、黄棕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等5个大类,13个亚类,43个土属,283个土种。境内资源类型多样,品种丰富,分布面广,地上地下水中山区丘陵都生长和蕴藏不同资源。已查明东宝矿产资源矿种24种,其中开发利用的主要有煤、石膏、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方解石、硅灰石、电石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砖瓦用粘土等16种。截止2011年底,查明煤炭资源储量5232.81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873.074万吨;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3111.59万吨,保有资源储量2808.43万吨;制灰用灰岩资源储量4186.881万吨,保有资源储量3708.356万吨;方解石资源储量33.443万吨,保有资源储量31.523万吨。全区共有20个开采矿区,47个矿山。按矿区统计:上表矿区9个、矿山26个,未上表矿区20个、矿山21个。按矿山类别统计:甲类矿山35个,乙类矿山12个。按行政区域统计:马河17个,子陵15个,栗溪7个,牌楼2个,仙居5个,石桥驿1个。按矿种类别统计:煤矿20个,水泥用灰岩矿2个,制灰用灰岩矿6个,建筑石料用灰岩矿12个,方解石矿4个,硅灰石矿1个,电石用灰岩矿1个,硫铁矿1个。

土壤植被

  东宝境内有5大块成土母质,即石灰岩、砂页岩、紫色砂页岩、第四纪粘土,近代河流冲积物。石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灰岩,主要分布在仙居、盐池经罗集到城区一线以西。砂页岩含黄色砂质岩、灰绿色砂岩和紫色红砂页岩,分布在栗溪中、西部和安团、观音一带。紫色岩砂页岩含暗紫色钙质粉砂岩,主要分布在仙居、盐池经罗集到城区一线以东。第四纪粘土主要分布在海拔60~100米岗地上,位于漳河镇以南和牌楼一带。近代河流冲积物境内小河小溪两岸有零星分布。土壤类型主要有:黄棕壤类主要分布在栗溪、子陵铺、漳河等地。黄棕壤结构紧密,呈棱状或地状结构,有棕色至红棕色的心土层,土层平均厚为15.3~16.5厘米,质地重粘,有机质含量为1.13~1.18%,全氮0.08~0.11%,速效磷1.3~3.1PP米,速效钾76~119PP米。土壤呈酸性到中性反应,PH值6.0~7.5。主要种植红薯、玉米、粟谷、高粱、绿豆、小麦、大麦、黄豆、棉花等作物。石灰(岩)土类主要分布在栗溪、石桥驿、子陵铺、漳河一带低山和高丘。石灰性反应比较强,因土壤母质中含有碳酸钙,因此呈碱性至中性,富含钙质和腐植质。土层较浅,质地粘重,养份含量较高。土壤平均厚度11.6~12.7c米,有机质含量2.29~2.95%,全氮0.11~0.13%,速效磷14.9~15PP米,速效钾149~189PP米,。坡地适宜林业发展,旱地可种植小麦、蚕豆、玉米、黄豆等旱粮作物。紫色土类主要要布在石桥驿、子陵铺、漳河一带,紫色土质地松散,矿物营养较丰富,土层平均厚度8.9~15厘米,有机质含量1.3~1.8%,全氮0.08~0.1%,速效磷4.6~5.1PP米,速效钾150~166PP米,适宜种植小麦、蚕豆、玉米、高粱、黄豆等旱粮作物。潮土类主要分布在仙居、石桥驿、子陵铺一带。潮土发育于近代河流冲击物母质,属人工熟化土壤。土层平均厚度15.6~22.6厘米,全氮含量0.04~0.07%,土质轻松,通气透水性良好,有机质含量0.56~1.57%,速效磷1.9~2.9PP米,速效钾42~55PP米,土壤呈微碱性反应,PH值7.5~8.5。潮土中的河沙土、飞沙土,适宜种植花生、芝蔴、黄豆、红薯等旱粮作物,油沙土是种植棉花、小麦的最佳土壤。水稻土类分布范围广,不论山区、丘陵、平原均有,主要集中在漳河、牌楼、子陵铺、石桥驿等地。土层平均厚度为12.5~14.8厘米,有机质含量1.79~3.69%,全氮0.11~0.18%,速效磷3.2~7.7PP米,速效钾98~196PP米,PH值5~8。适宜水稻、小麦、碗豆、油菜等多种农作物种植。东宝全境多属夏绿或常绿阔叶混杂和马尾松林,兼有猕猴桃、鹅掌楸、银杏等名贵树种,盛产柑橘、蚕桑、桐子、茶叶、柿、梨、桃和各类中草药材。西北部为林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东北部和南部是粮油产区、普遍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芝蔴、花生、红薯等。

地质景观

  东宝境内著名山峰:圣境山又名“剩饼山”、“胜景山”、“胜金山”,位于子陵铺镇金泉村,主峰海拔589米,主峰山体面积2 平方千米,总面积5 平方公里。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草本、木本有1000多种,森林覆盖面积达85%。圣境山层峦叠翠、气候宜人,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刹—玄武观坐落其间。相传,道教大神玄武(真武大帝)15岁那年远离父母,寻找深山幽谷修道术。当他来到圣境山后,决定在此修道。后来,玄武几经周折,终于修成正果。唐朝贞观年间修建真武庙以纪念玄武,香火延续千年不衰,历代帝王将相来此朝拜。据传明嘉靖帝南游到此,小驻两日,并御笔题写“圣境山”。圣境山旅游景点较多,方圆10千米有景区18个,景点188处,各景点有山有水,山水相连;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将各景点化作一个个仙境。

  仙居寺山 位于城北仙居乡。主峰海拔525米。山体面积4 平方公里。山上林木茂密,森林覆盖面95%,山势呈南北走向。南端为数丈峭壁,峰顶有元角、观音、罗汉、龙王三仙,5个自然山洞,洞内怪石嶙峋,曲径通幽。相传为陈隋智者大师面壁处和开山道场,唐灵济禅师驻留处。在此建有一寺庙,名为仙居寺,山以寺名。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春,江右(今江西)和尚智就与师父南浦师叔了果巡游到此,修建门廊、殿堂。正统八年(1443年),朝廷僧禄司宗师南浦委任了果住持仙居寺,赐银500锭,重建殿庑、斋堂、方丈、僧室、香积厨、龙神祠80间,造金仙圣像,罗汉、伽兰、龙神等神像1 650尊位,寺内住有99个和尚,香火久盛。明范勉诗曰:“我爱仙居寺,心忘我亦禅,茶炉翻蟹眼,香鼎喷龙诞。佛座云舖地,斋厨引竹泉,洞天三十六,此地最为先。”仙居寺虽不复存在,而悬崖峭壁、清泉、遗址、奇洞等自然景观犹存。

  石圣山 位于仙居乡西北矿山村,据清乾隆《荆门州志·山川》篇记载,石圣山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高耸拔翠,山后有石笋高数十丈,屹立如人,故又名“石人山”,民间相传秦国时有仙姑居住,朝吸露气,晚餐霞光,久之变化为石。那座由仙姑变成的石笋粗约1.5米,净高数十丈,临崖直上。从石笋上所凿的几个方窝,可以推断,古人曾架桥到石笋上烧香祈福。百姓叩祈显灵,遂称为“石圣”。清雍正年间荆门州牧蒋日梅率领幕僚和信众捐修真武祖师殿和观音殿。从卫星拍摄的图上看石圣山脉走向形如大鹏展翅,雄距荆门西北边陲屋脊,横断千里荆山余脉,祖师殿和观音殿则建于主峰鹏头之上。

  蜂子山 位于仙居乡许集街北白洋村,原名凤凰观山。相传古代这座山顶曾建有一座庙宇。庙宇建成时,飞落一对凤凰,庙得名凤凰观。后来有一支起义军率军占据这座山峰筑寨称王,蓄养一群群黄蜂。山下官兵前来围剿时,被扔下的蜂窝中的黄蜂飞出来狂怒蜂蛰得鼻青眼肿,抱头鼠窜。从此,凤凰观山便被改称为蜂子山。登上蜂子山峰顶,东望,襄河上点点帆影被初出的太阳光染成金黄;南眺,荆门古城东山宝塔若隐若现。蜂子山遍布奇形怪壮的风化吸水岩石,状如蜂窝,重量轻,不易掼碎,是制作假山、盆景的上佳材料。

  仙人岩 位于栗溪镇插旗村,这里山峰连绵不断,唯此岩出于两峡间,海拔高度476米,断面如斧劈。若要上山顶,需由后山经盘旋攀登,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人称“郢西古岩”。半岩有古洞六处,可互通,连接里余至峰顶。依岩建房百余间,筑城垣相围。内建庙塑关羽、观音等神像。前洞架九层楼,洞后新起城垣。在洞外设拜台,修化钱炉,岩顶补修旧堡,庙南建储粮仓,半山建门楼,利用险要岩洞建成武备防务工事。历经200余年沧桑,至2005年六洞完好,前洞九层楼依稀可见,山城,石屋规模尚存,洞中石刻、书法苍劲流畅。

  裴山 位于栗溪镇裴山村,主峰高程684米,为东宝区第一高山。山体面积约6平方公里,山势呈西南走向,植被面积60%左右,均系杂灌木林。

  偏观寺山 位于栗溪镇新华村,主峰高程674米, 山体面积约3 平方公里,为境内第二高山。相传祖师爷(道教)路过此山,将山头一脚踏偏,后在山顶修一寺庙,名曰偏观寺,其山以其寺得名。满山长遍松、栗树、山竹及灌木丛,植被面积95%以上。山上生长柴胡、玉竹、天冬、麦冬、何首乌等多种名贵药材和野生葡萄,杏子、桃子、葛根等山地特产,自然生长的大量芭王草,可作优良的造纸原料。地下矿藏有铜、铁、优质石灰石。

  平顶岗 位于栗溪镇匡坡村境内,珠峰海拔638米,为东宝区第三高山。山体面积约4平方公里,山呈南北走向,森林覆盖率60%,均系灌木。

  东宝山 位于城区中部,市政府东南2.2公里,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海拔228.5米,古称东山,亦称东堡山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在山顶建宝塔,故名东宝山。解放后,广植松、柏、槐、栗树,绿化面积达50%,焦枝铁路沿西坡而过。1988年,市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东宝山公园。

  象山 位于城区中部,龙泉公园西北部,南北长600米,东西宽250米,海拔176米,属石灰石层,植有槐、松、女贞、香樟等树木,森林覆盖率90%。原名蒙山,汉名半月山,隋称峨眉山。后人因山形似象,为纪念陆九渊(字象山)故称象山。山顶北建有岚光阁。东坡山腰筑有龙泉渡槽。渡槽横跨海慧沟连接雨山。东麓有蒙、龙、惠、顺四泉和文明湖,景色秀丽;著名的龙泉书院(今龙泉中学)、陆夫子祠、讲经台、孝隐亭、烈士陵园等坐落于此。上世纪80年代在此兴建龙泉公园。

  西宝山 位于城区西郊。古人将东宝山和西宝山比作荆门州的左腋和右肩。(《荆门直隶州志》)云:“每当夕阳在山之时,昙光四合于层空,宝色迷离乎岭际,诓非天然宝林西来妙境乎?”因山上有“西宝昙光”胜景(荆门“八景”之一)故有西宝山之名。早前西宝山荒野光秃,1956年办国营罗汉山林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现马尾松成林,覆盖率80%。

  白龙山 位于城区西郊,西接西宝山,南邻雨山,海拔256米,山体面积1.5平方公里,山下有白龙潭。相传潭内有白龙出没,旱时施雨普及苍天。天每欲雨,白龙山下云雾弥漫;待沉聚雨山时,雨降,山与潭因此得名。宋朝时山上建有白龙观,又名霖仓观。后毁,清又重建,并修建霖仓阁,建甘雨亭。2004年,远安县鸣凤山道长田兴发回荆门,在白龙观旧址重建简易殿堂,殿内供奉道教始祖吕洞宾及诸神蜡像,供信徒、游客朝拜。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观内香火不断,游人甚多。

  十八罗汉山 位于城区西部,西宝山下的十八个山咀,其走向自西而东,罗列成半月形。山体面积2平方公里,海拔490米。山咀奇形怪状,各显姿态。或仰或伏,如蹲如倚,酷似十八罗汉守护西宝山。故称“十八罗汉山”。

  将军山 位于城区东宝山南800米,东南接千佛洞,山体面积0.2平方公里,海拔170米,生长马尾松、松柏,森林覆盖率80%。相传古时有一将军葬于此,山腰西北角残存一将军石柱,俗称将军山。

  雨山 位于城区东宝海慧沟北,白龙山南,山体面积0.17平方公里,海拔208米,森林覆盖率80%,天欲雨,云雾先降于此山,故称雨山。1997年,市人民政府土地2公顷,市民族宗教局筹资1000万元,在雨山东部重修唐安古寺。该寺集朝圣、拜佛、观光、旅游于一体。

  磨盘山 位于仙居乡天星村北2.5千米,主峰高程295米,山势呈东西走向,山体面积约1 平方公里,植被面积90%以上,均系灌木林,山顶尚存长550米城垣,相传古时作战所筑。

  跪礼山 位于城区东郊牌楼镇城山村,海拔约100米,是一座死火山。据传,明嘉靖年间,牌楼岗人丁兴旺,商贸发达,香火旺盛,有一山八大庙,一次,嘉靖皇帝巡视路过此山,下轿察看,想在此山修建宫殿,随行官员说此地离襄河太近,有鱼虾臭味,不宜建造。于是,嘉靖皇帝向此山行跪拜之礼,以表达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把此山叫做跪礼山。

  荆南岩 位于仙居乡复兴岩西南2.1公里处,主峰高程523米,山体面积0.6 平方公里。山势南北走向,植被面积占90%以上,主要生长松、栗树,山顶尚存部分城垣,系古军事要地。

  朝盐观 位于子陵镇金泉村,山体面积1.5 平方公里,主峰高程532米。山上原有一庙,相传庙前有一块大石,石上有三个窝,每日清晨,分别盛有油、米、盐供寺僧食用,庙与山皆以此得名“ 朝盐观”。

  东宝境内著名山洞:

  捉马洞 位于仙居乡促联村。又称“竹马洞”。传说,山洞附近原产大竹,洞侧楼房系用竹子一劈两开,去掉节隔,半边做托瓦,半边做盖所建,故称“竹瓦洞”。洞外苍松挺拔,藤葛盘绕。洞高约8米,上如覆釜,下级平坦。行至第二层,有白石两条挂石壁上,名曰玉带。有条水渠,长约100米,宽约10米,清澈见底。洞壁滴水如珠,叮咚有声。每当山洪爆发,浊浪喷涌出洞,远观似黄龙翻腾。洞内气候宜人,酷暑盛夏,凉风习习;三九寒冬,暖气融融。后传,三国时,关羽赤兔马挣脱后奔进岩洞,才将马捉住,故又名“捉马洞”。

  香龙洞 距栗溪集镇14公里,有2 300万年历史,洞长3 000余米,两条支洞各长约350米,洞内钟乳石丰富,造型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连,高大宽敞,全洞可容纳万余人。洞内开发出花边草帽厅、清泉厅、蘑菇英厅、彩裙厅等。各厅滴水如珠,珠连成趣,巧夺天工。尤为称奇的是洞内丰富的钙结晶,银光闪耀,可谓“华中奇观”。香龙洞,卧居裴山。裴山,山势挺拔,雄资独具,素有“荆门屋脊”之称。四周有仙居寺、南河大坝、捉马洞等。香龙洞,洞穿裴山,幽邃深长,如神龙出世,真可谓“山高千仞方为险,犹如神龙魅无穷”。

  千佛洞 在东宝山南麓,洞内原嵌有千块雕刻佛像的壁砖,故名。洞前有千佛寺,遗址尚存,洞北品泉,泉水含多种微量矿物质,甘凉;洞外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幽静。

  发旺洞 位于仙居乡仙居寺西北900米,珍珠泉东南1.5公里处。洞高15米,宽12米,长40米。可容纳300人。相传,有一乞丐住过此洞,后兴旺发家,故名发旺洞。

  花石洞 位于马河镇铁坪村,洞高2米、宽2米、长200米。洞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故名花石洞。

  竹瓦洞 位于仙居乡促联村,又称“竹马洞、捉马洞”。山洞附近原产大竹,洞侧楼房,用竹子一劈两半,去掉节隔,半边做托瓦,半边做盖瓦,故称竹瓦洞。后传,三国时,关羽赤兔马挣脱,奔进岩洞,才将马捉住,名捉马洞。

  仙人洞 位于栗溪镇插旗村,这里山峰连绵不断,有一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半岩有古洞六处,可互通,连接里余至峰顶。据碑刻记载,此洞发现于明崇祯年间。咸丰五年(1854年)在洞外设拜台,修化钱炉。历经100余年沧桑。现六洞完好。登山俯览,洞奇山青,流水迥径,田园如盘,寨门有石刻“山高水长”,幽门刻有“林深传鸟语,石瘦占苔痕”。

  仙居洞天 位于仙居山又名灵峰山,上有石崖洞室。洞上有一百步见方平地,在此建有一寺庙,名仙居寺。年久寺废,但悬崖峭壁、清泉、奇洞等各种自然景观犹存。仙居山峰顶有元角、观音、罗汉、龙王、三仙等5个洞府。寺北1.5公里又有樊王洞,相传元代樊姓在此称王五载,故名“樊王洞”,洞口砌有“观礼台”,洞内有一小洞,形如卧室,并有一巨石凿成石床。

  黑龙洞 位于子陵铺镇团堡村马仰山下。洞口高2米,深约50米,为石灰岩溶洞。降雨量达100毫米时,约有3 立方米/秒的水流出,持续约7天,注入岩垱水库。

  东宝境内其他自然景观有坐落在子陵铺镇石莲村的土林奇观和位于仙居乡发旺村一组的寺沟瀑布群。

文化

民间文艺

  仙居唢呐 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使用。仙居乡唢呐绝活表演不仅仅是传统演奏方法,而是在原来的演奏方法基础上演变过来,不仅可以用嘴来演奏曲目,还可以用鼻子来演奏。

  马河民歌 马河镇地处荆门西北,位于漳河源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接栗溪、南临漳河、西与当阳、远安相望,北连南漳。马河民歌题材丰富、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形式多样,主要有田歌、小调、节庆歌、风俗歌等。田歌有“插秧歌”、“扯草歌”等。在劳动时唱歌能调剂劳动者的精神,提高劳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解闷舒心、提神鼓劲的作用。相信在劳动的过程中,有这样发自肺腑的歌声陪伴,人们的劳动热情一定是非常高涨的。小调反映的生活面很宽,但以爱情题材为主,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常以“四季”、“十二月”为题,通俗而生动,群众十分喜爱。小调曲体结构方整,曲调优美细腻,婉转动听,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类民歌的特点是歌词多数为吉祥的内容,有祝福庆贺之意;曲调欢快活泼,气氛喜庆。风俗歌反映的是马河人民的传统风俗习惯,一遇红白喜事和传统节日,则是人们集中唱歌、听歌的大好时机,迎新、治丧等都有各自唱的歌,为老人办丧事时,打丧鼓、唱孝歌最为普通。农历正月十五到处都是采莲船、蚌壳精、踩高跷等。玩采莲船时的唱腔就有四种:四平调、站花墙、梁山调、打腔。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歌,它发端于民间,传唱在民间,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推故事 是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漳河(原烟墩)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当地几个富有艺人创编的,当时在漳河一带,民间艺术活动种类较多,主要有狮子、彩船、高跷等,当地人称这些民间舞蹈为“玩故事”。由于该舞蹈与这些类似的舞蹈不同,人们便称之为“推故事”,并逐步成为当地十分活跃,且受农民喜爱和欢迎的表演种。推故事表演所使用的道具是两辆龙头车,两车分别由一人掌车,一人推车,掌车人为花旦,推车人为丑角,两车伴随锣鼓家什曲调穿叉游动,时而更换方位,时而进退旋转,特别是两个推车的丑角相互争车,吆喝戏闹,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高跷 石桥驿民间舞蹈,始于先秦时期,当时,主要是王宫作乐。以后各朝,日渐盛行,以致于流传民间,成为民众欢庆丰收及节假日欢娱的一种形式。本地高跷,分文、武两种。它们的相同之处:1、均有5人左右的乐队;2、均是3-7人的踩跷队;3、踩跷队中均有旦、生、丑角等。武跷队:除演唱一些欢庆词、歌颂词等外,还表演类似于杂技的各种舞蹈动作。文跷队:以演唱为主,也做一些必要的舞蹈动作。

  采莲船 又称旱船,是一种传统民间习俗舞蹈,以采莲船为道具,多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表演。采莲船一般用竹篾做龙骨扎成船状,外用各色布块和彩纸糊成,船顶犹如楼阁亭榭,底部呈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采莲船的玩法是:锣鼓家什响起,玩船开始,一女子站在船内,摹拟采莲船行进的各种姿态,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撑篙(桨),艄婆撑舵;艄公手持竹篙在旁撑船并表演各种唱词,船后由艄婆化妆成花脸做丑角,手摇大蒲扇,扮做滑稽样赶艄,逗趣取乐。三人动作协调,以舞蹈动作表现行船、撑篙、过滩、搁浅、推船、等情节。在簸箕大个圈内,顶船的围着艄公转,艄婆子追着船尾扇,艄公指挥船儿转,锣鼓点子指挥船儿玩。锣歇歌起,歌词多是自己临场即兴自编的,尽是恭喜发财和大吉大利的吉庆内容。

  东宝梁山调 属板腔系统的地方戏剧种,以“胖筒筒”(瓮胡)为主奏乐器,具南曲风格,其演出剧目多为生活对子戏、折子戏,也演整本大戏。表演行当分旦、生、净、丑四大类。本腔为“咿咿腔”,板式有倒板、慢板、快板、摇板、间板、双叫---苟且、滚板、四平、大字板、小字板、小拉瓜、大拉瓜、一字板,还有叫板,计60余种。其中,除各个行当都有自己的专用唱腔外,男女分腔还另为旋式,自成风格。东宝梁山调主要流行于东宝区的石桥驿镇、仙居乡、栗溪镇、子陵铺镇、牌楼镇、马河镇、泉口街道、龙泉街道及周边县、市,而东宝区又属于湖北中部。东宝梁山调系清初川东北的梁山县(今梁平县)一带流行的灯戏曲调(胖筒筒调)经盐道传入后,与东宝民歌和本地地方戏声腔相融合而形成的,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在这200年间,东宝梁山调剧团(最多时发展到近20个)演出过300多个移植与自创剧目。现在的东宝梁山调行当较为完整,声腔独具特色,且作为地方戏曲剧种已列入《中国戏剧集成·湖北卷》。其60余种唱腔已列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东宝梁山调在其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突破与完善,已在湖北戏曲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东宝梁山调不仅生命力强,且已传播甚远:东宝梁山调剧团历史以来的赴外演出,已使梁山调除远传于长江、汉水流域外,还涉及到川、湘、滇、桂北、粤北、赣中、陕南、豫南、皖南等地的灯戏、花鼓戏、采茶戏。但东宝梁山调已处于濒危的极度状态,这从原来几十个、后来11个、现在仅剩个别的演出班子便能看出,且梁山调艺人都已年迈,后继乏人,亟需政府对这一传统艺术进行抢救性保护,以便世代相传。

  “偷梁”与“上梁”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鲁班时代相仿,在荆门建房就有“偷梁”与“上梁”的习俗。建新房,墙砌好后,堂屋中间墙上要安放梁树,也叫“中梁”、“栋梁”。所谓偷梁,就是房主在筹备建房时就留心寻找梁树,而且是离家不远别人山上的树。梁树主要是松树,要选择生长在地质优良、人不去、牛不擦、狗不拉屎拉尿的地方的树。梁树要上下端直,粗细均匀,宁长勿短,并观察好回家的路线。偷梁在晚上进行,房东请几名身强力壮的亲朋好友,酒肉款待。夜深人静,带着锯子、斧头、砍刀等工具悄悄来到梁树处,一人四处瞭望放哨,其他人则迅速砍去树周围的荆棘,锯断梁树,砍掉树枝,抬起就跑。跑出里把路,房东将来时准备的三尺红布(也有用红绸子)或红纸封的银元或纸币,放在树蔸上,大体与树的价值相等,表示酬谢。然后鸣放小挂鞭炮,表示偷梁成功。也是给树主捎个信,暗示他来取钱。通情达理的树主听到鞭炮声,知道树被偷,彼此默契,一般不会追赶。梁树偷回来后不能放在地上,要搁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木马上,不能沾染污物,不准小孩骑,更不准狗靠树,鸡上跳。开光是木工掌墨师,站在旁边用斧砍,后用刨子刨,正面一头写木工、瓦工领班人名字,一头写年月日,中间画八卦,解放后改画五角星。在旧社会,人的一辈子能建一次新房就很不简单,有的甚至几代人积蓄才能做新屋。上梁是大事中的大事,特别讲究,非常隆重。先要择期,选出上梁的黄道吉日。请亲朋好友作客,客来必定送贺礼。请执笔先生写对联,文曰:“上梁欣逢黄道日;竖柱恰遇紫微星”。用五尺红布或红绸子作梁衣,上面书写“吉星高照”,用红线系在梁中间,让人们抬头见布见字。红布的两头钉上一对铜钱。梁“请”到堂屋正中,搁在木马上,捉来一只公鸡用鸡冠血祭梁,以镇邪避凶。梁的两头牢牢拴好绳子,站在墙上的人慢慢向上拉,这叫“发”,不能喊拉。木工老师傅站在墙上,振振有词地念《上梁宝赞》:“日出东方,紫微高照,福星满堂……”等。念完,梁放好。于是鞭炮齐鸣,敲锣打鼓,吹大号,将镘头、饼子从梁上往下甩,这叫“抛粮”。也有抛铜钱、缗线的。众亲友齐声喝彩,抢饼子、抢钱,上梁达到高潮。稍后,请木、瓦工掌班师及梁树主人上座,满堂宾客入席,四大盘、六大碗,外加一蒸笼(猪肉),主人一一酌酒致谢,直至酒醉饭饱散席。上梁还有一些禁忌。例如,香椿不能作梁树,因为人们把香椿叫“龙树”,一龙压百蛇,东主上了香椿树梁,周围人家就要“倒霉”,即使是上了,别人也要强制拿下来。又例如,上梁这天,在亲戚朋友中与主人生庚相克的应回避,不要来,以防意外。偷梁、上梁的习俗从何时开始,没人考证。据老人讲,偷梁是“外财(材)入屋”,是发家致富的兆头,大吉大利。解放以后这种习俗照样沿袭下来。

  摸秋 是一种民间风俗。该风俗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较为盛行,在东宝区漳河镇一带影响较大。每年中秋节,当明月升起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到别人家的田埂边、菜园里,山坡上去摸瓜果、蔬菜和豆类。老人去村野摸“安乐菜”(马齿苋),希望家庭祥和兴旺;做生意的老板娘上山坡摸“节节高”(芝麻),期望生意兴隆;年轻人去溪边摸“甜到梢”(甘蔗),盼望事业有成;小媳妇去田埂边摸南瓜(“南”与“男”谐音),企盼生儿子;小伙子去小路旁摸蛾眉豆(此豆是美女的代称),期待有女儿;正在热恋的情侣们,去莽林野地摸百合花(此花蕴含“百年好合”之意),共同祝愿,百头偕老,百年好合。摸秋的人的这些举动都是背着他人做的,形式上像偷,而又不是偷。这种风俗,在当时象征着人们的一种喜悦,代表着一种吉祥,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丰收的希望和梦想。

  皮影戏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东宝坐丧鼓 打丧鼓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相传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坐在一旁击缶而歌。一些人见到后不明其意,便问他为什么不泣反歌?庄子说,人死归天,童子相迎,去到极乐世界,是人生极大解脱,为什么要为之哭泣而不为之歌呢?众人觉得庄子的话合民意、通民情、顺民心、乃心悦诚服,遂开始仿效,以致渐渐形成打丧鼓习俗,且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也不断演变。东宝坐丧鼓,原为一人坐着击鼓唱歌,歌者只在唱累后更换他人,其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很难使孝家陪伴着熬过一个通宵。后来,歌者们依据孝家熬夜特点和孝子们心理态势,充实坐丧鼓表现形式,即在不同时段加进器乐合奏和领唱、伴唱、合唱等,并将整夜之歌分为开场、唱歌、叫碗子、开炉(路)、奠酒、招魂、转阳、送神等八个板块。而所唱内容,也在叹亡和歌颂亡者美德基础上,加进叙述中国历史、述说民间故事和风土人情、演唱一些古书情节等。何时开打、何时结束?有个不成约的大致俗定。一般情况下,天黑开场,随之唱歌,晚十点叫碗子,晚十一点开炉(路)、奠酒,然后在子夜招魂、拂晓送神。这就使得所打丧鼓形式多变,内容广泛,并与丧家融合互动起来。比如叫碗子时孝子们都要到灵前跪拜,奠酒时孝子们要行“八大礼”,从而有效解决孝子们熬夜守灵的疲惫和冷寂,也使孝家弥补某些心理缺憾。

文化遗产

  钟家大院 位于仙居乡境内的小集镇许集双泉村。院落古朴典雅,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稀可以看出当年大宅的风范。

  上泉寺 位于荆门城北15公里处的灵鹫山东麓有古泉,因其水呈上涌之势,故名上泉。相传东晋时(317—420年)远公禅师曾于泉畔建寺,寺因泉而名上泉寺。

  北街响井 荆门古城北街(旧称紫竹街),有一口古井。若是把石头扔下去,井水震荡发出的声响,再被井壁来回反射,很久很久才平息,所以叫做响井。响井遗址在北门路市委机关大门斜对面,化工建材公司门前街边。

  文峰塔 元年(公元1862年),知州牟嗣龙在荆门古城小南门(原凤鸣门)内的文庙东、西两侧分别构筑了魁星阁和文峰塔。既有衬托文庙的意图,又有荆门文运亨通,人才辈出的期望。文峰实心石塔通高20米,底周18米,五层八面层层出檐,隔面设窗。塔壁雕凿得精工别致,具有民族风格,托塔金刚造型英武威严。面北的塔壁有神龛,供奉石像一尊,容貌端庄,形态安祥。文峰塔坐落在团结街东北段西侧的酱品加工厂内。(注:文峰塔已搬迁到龙泉公园内。)

  魁星阁 荆门城区工商街北段东侧的邮电局南门营业所后院,有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魁星阁。清代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曾大规模地维修过,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知州牟嗣龙主持重建。1964年,县人民政府曾拨专款修缮,现在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山古寺 坐落于荆门古城西约20公里的烟墩镇(今漳河镇)陈井村洪山余脉,古称关帝庙,又名柏树庵,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占地2000平方米,座北朝南,分前后两殿,两殿各由三间砖木结构的大堂组成,高两丈有余,屋顶脊梁上,饰佛罐龙头,寺门的门楣上,镶嵌着“洪山古寺”四个魏体大字,展示了佛宅古刹风格,寺庙的周围,青松茂密,郁郁葱葱,与寺庙相映,风推松涛,给人以一种神游仙境之感

旅游

  仙人岩风景区 仙人岩距栗溪镇11公里,群山环绕,异峰突起,常年云雾缭绕。从山腰旋而上,整个古建筑面积3平方公里。有关专家考察后得出结论:此处乃中南地区人文景观结合得最完美的旅游圣地。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败走麦城之前,曾在此与东吴大将丁奉关羽之子关平所筑的山寨。关圣帝的石刻像等、景区山门上刻着明朝举人马监所书“仙人岩”三字及“山高.水长”对联一幅;有太湖石石林;有天洞、地洞、悬木、炮台、古钟;有99间石屋遗址等,景内众多石碑及碑文保存完好。

  圣境山旅游风景区 地处荆门市东宝区境内,系秦岭南支余脉。其风景优美,奇峰如画,集自然精华,纳人文风采,融五千年历史、宗教、养生、民俗文化于一炉,是一处不可多见的人间圣景,碑载有"小武当""小庐山"之美誉,是荆门城市的"后花园"。圣境山风景区总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为石灰岩和砂岩构成,属三迭纪系背褶皱低山谷盆地。四周群山环拥,山势峻峭,山景秀丽,最高峰天目峰海拔571米。碑载"荆北无双妙景,襄南第一名山",堪称"绝世奇观"的八卦井神秘莫测,还有真武宫、百步云梯、登山古道、逍遥神道、偏观寺、送子庵、灵光殿等人文古建筑遗址景观和银薇林、好汉坡、石婆望夫、万人摸、真人洞,龙潭沟等自然景观的相互协调与统一都之秀露着无穷的魅力。有诗形容为:山势耸身丘陵间,石岩陡悬崖前。山脊蜿蜒贯群峰,胜似银河落九天。相传道教大神玄武大帝最初访求老子修道时,就隐居此中。直至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南巡时路过此地,就惊叹进入人间仙境,便小住几日,并题写"圣境"两字,从此得名"圣境山"至今。另据碑载相传三国时期("三国演义"书中第四十一回所说),赵子龙单骑救主于此地。

  象河风景区 位于石桥驿镇盐池西北4公里的象河村境内。长期以来,它逐渐形成了以象河水库为中心,包括方家寨子、袁家寨子、钟家寨子、胡家寨子四大家族山寨以及当地最高山峰三个寨子、军区洞等在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里林壑优美,佳木繁阴,流泉飞瀑,点缀其间,加之晨曦暮蔼,闲云野鹤,幽然鸟鸣,更添几许魅力。尽管她还处在豆寇之年,尚待开发,却已吸引众多游者驻足注目。

  香龙洞风景区 香龙洞距集镇14公里。洞长估计在3000米以上,两条较大的支洞各长约350米,洞内钟乳石丰实,形奇特。洞中有洞,洞洞相连,高大宽阔,最高最宽处分别为40米和14.5米,可容纳万余人。各厅洞水如珠,珠连成趣,巧夺天工。身临其境如临仙境,妙不可言,令人流连忘返。尤为称奇的是洞内丰富的钙结晶,可称之为“华中奇观”。

  伏龙寨风景区 伏龙寨位于栗溪裴山村,距香龙洞仅4公里。此寨为三国时期蜀军所筑。大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李先念同志曾率领50名红军,在荆门北山游击队的配合下,与国民党军血战。

  娘子洞风景区 娘子洞在栗溪的东北角,距镇11公里,与仙人岩隔沟相望。洞前有一石碑,刻有"娘子洞"三字。洞不深,却颇具灵气,常年香火不断。凡是善男信女到此,都要前来谒拜。因为方园百里,都知此洞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洞的主人是位娘子,据说是观音老母派往人间行善的。至于是何时到此,的确无人知晓,而代代相传的是,这里的桥坏了,过一夜她就把桥修好了;这里的路不通,山民行走难,她就及时修出路来;哪家有婚、丧等事,缺碗缺筷,她就主动相借……。直到有一次,有个顽皮的小伙子相见娘子,便借碗之机相戏,娘子闪入洞中,从此不再露面。但她留下了一句话:"心底善良、纯正的人,有难事,还可来找"。因此,直到现在,谒拜、求助者成群结队。

特产、美食

  八角雪枣 是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街上民间老艺人刘之芳首创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这一传统食品与钟祥兴王府的蟠龙菜曾一并列入朝廷贡品。在世流传400多年。早在清朝和解放初期,是社会交通、信息、物流很不发达的时期,八角雪枣就经襄荆古道北上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南下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达四川、陕西,东至江苏、浙江沿海一带。上个世纪初,因八角集镇是北上襄樊、东达汉江、南通荆沙、西至陕川的必经之地,八角雪枣与八角挂面、八角蚕丝一起就是商家往来贸易的大宗货物,流传地域非常广泛。解放之初,八角雪枣曾随同当地的抗美援朝解放军将士一道,奔赴血与火的朝鲜战场。八角雪枣2004年6月荣获了湖北省首届农业博览会名优特奖;2005年5月,再次荣获湖北省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2月又荣获全国食品博览会、绿色产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度获“荆门用户满意产品”称号。八角雪枣生产工艺大致分为10个部分:选料、泡米、沥米、舂米、蒸料、点浆、制坯、晒坯、发坯、上霜等。

  南桥包子 南桥村距荆门中心城区北15公里,因集镇南边有一座500多年的石拱桥而得名。南桥包子又因出产于南桥集镇而得名。据《东宝文史集粹》记载,南桥包子早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在当地就十分有名。加之,南桥包子自古就是古代七省交汇之处,又是平原进入山区的必经之地,同样又是襄荆古道上的交通战略要塞和车马驿站,人流和通商往来十分活跃。南桥包子作为人们的日常饮食中最普通的一种面食,又是一般人都消费得起的方便食品,因而,流传久远,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