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汶”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第115行: 第115行:
 
  劳滕县、包考县、维克克县、马纳图托县、帝力县、阿伊莱乌县、马努法伊县、利逵萨县、埃尔梅拉县、阿伊纳罗县、博博纳罗县、科瓦利马县、欧库西-安贝诺县
 
  劳滕县、包考县、维克克县、马纳图托县、帝力县、阿伊莱乌县、马努法伊县、利逵萨县、埃尔梅拉县、阿伊纳罗县、博博纳罗县、科瓦利马县、欧库西-安贝诺县
  
{| class="wikitable"
+
:{| class="wikitable"
 
! align="center"width="45%" colspan="3"|县
 
! align="center"width="45%" colspan="3"|县
 
! align="center"width="45%" colspan="3"|县治
 
! align="center"width="45%" colspan="3"|县治

2013年1月2日 (三) 10:07的版本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英语: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德顿语:Timor Lorosa'e,葡萄牙语及英语:Timor-Leste) ,面积14,874平方公里。位于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最东端。包括帝汶岛东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和东端的雅库岛。西部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海岸线长735公里。境内多山,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大部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平原、谷地属热带草原气候。

  东帝汶1999年8月底通过公投决定从印尼独立,2002年5月20日零时独立,成为世界第193个已获承认的独立国家。

  东帝汶政府采用“Timor-Leste”同时作为其葡萄牙语和英语的国名。leste是葡语“东”的意思;而Timor本来是印尼语 timur,也是“东”的意思。而在印尼统治时期的东帝汶,采用“Timor Timur”作为地名,并简称东帝汶为“Tim-tim”。“Lorosa'e”则是德顿语的“东”,意思是日出的太阳。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德顿语:Timor Lorosa'e,葡萄牙语及英语:Timor-Leste)是位于东南亚地区帝汶岛东端的国家,1999年8月底在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通过公投决定独立,2002年5月20日零时独立,成为世界第193个已获承认的独立国家。

  东帝汶政府采用“Timor-Leste”同时作为其葡萄牙语和英语的国名。leste是葡语“东”的意思;而Timor本来是印尼语timur,也是“东”的意思。而在印尼统治时期的东帝汶,采用“Timor Timur”作为地名,并简称东帝汶为“Tim-tim”。“Lorosa'e”则是德顿语的“东”,意思是日出的太阳。


  位于东南亚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群岛最东端,岛国。包括帝汶岛东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和东端的雅库岛。西部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Timor Sea)与澳大利亚相望。海岸线长约735公里。境内多山,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大部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6℃,平均湿度为70%~80%。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但地区差异较大:北部沿海地区每年5月至11月为旱季,12月至翌年5月为雨季,年降水量为500~1500毫米;南部沿海地区6~12月为旱季,12月至翌年2月及5~6月为雨季,年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中部山区年降水量为2500~3000毫米。

  16世纪前,帝汶岛曾先后由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封建王国统治。16世纪初,葡萄牙和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入。18世纪,英国殖民者曾短暂控制西帝汶。1859年,葡、荷瓜分帝汶岛。帝汶岛东部及欧库西归葡,西部并入荷属东印度(今印尼)。1942年日本占领东帝汶。二次大战后澳大利亚曾一度负责管理东帝汶,不久葡恢复对东帝汶殖民统治,1951年将其改为葡海外省。1960年,第1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542号决议,宣布东帝汶岛及附属地为“非自治领土”,由葡萄牙管理。

  1975年葡政府允许东帝汶实行民族自决。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简称革阵)、主张同葡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简称民盟)、主张同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简称民协)三方之间因政见不同引发内战。革阵于1975年11月28日单方面宣布东帝汶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同年12月,印尼出兵东帝汶,次年宣布东为印尼第27个省。1975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印尼撤军,呼吁各国尊重东帝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自决权利。1982年联大表决通过支持东帝汶人民自决的决议。从1983~1998年,在联合国秘书长斡旋下,葡萄牙与印尼政府就东帝汶问题进行了十几轮谈判。

  1999年1月,印尼总统哈比比在内外压力下同意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选择自治或脱离印尼。5月5日,印尼、葡萄牙和联合国三方就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签署协议。8月30日,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75%的选民赞成独立,哈比比总统当日表示接受投票结果。投票后东亲印尼派与独立派发生流血冲突,东帝汶局势恶化,约20多万难民逃至西帝汶。9月,哈比比总统宣布同意多国部队进驻东帝汶。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成立以澳大利亚为首、约8000人组成的多国部队,于9月20日正式进驻东帝汶,与印尼驻军进行权力移交。10月,印尼人民协商会议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东帝汶脱离印尼。

  1999年11月,东帝汶成立具有准内阁,准立法机构性质的全国协商委员会(NCC),2000年7月成立首届过渡内阁,2001年8月举行制宪议会选举,9月15日成立制宪议会和第二届过渡内阁,2002年4月举行总统选举,东独立运动领袖夏纳纳·古斯芒(Xanana GUSMAO)当选。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自1999年以来在东帝汶派驻机构:联合国驻东帝汶特派团(UNAMET,1999年6月)、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UNTAET,1999年10月至2002年5月)、联合国东帝汶支助团(UNMISET,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联合国东帝汶办事处(UNOTIL,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联合国综合特派团(UNMIT,2006年8月至今)。


基本国情

  国名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

  国旗 以红色为背景,代表东帝汶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左侧有两个互相重叠的三角形,一个是黑色的,代表必须击倒反启蒙主义;而另一个就是黄色的,代表东帝汶曾被葡萄牙、印尼等国殖民统治过的痕迹。面积较小的黑色三角形的中心有一颗稍微向左倾斜的小星星,代表引导着独立自由的光芒。

  国徽 现在使用的东帝汶国徽图案是自2007年开始使用的。图案来自1975年11月28日东帝汶第一次独立时的国徽图案。国徽图案下方用葡萄牙文书写东帝汶的国家格言:“Unidade, Acção, Progresso” 。外面则有一个环形,环形内写的是东帝汶的国名全称及缩写。

  面积 14874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13个县(德顿语:distritu),区下设67个下级区域(城市)(subdistritu),城市下设498个乡(“苏古”suku)和2236个村、镇(Aldeias)。

  人口 115万。其中78%为土著人(巴布亚族与马来族或波利尼西亚族的混血人种),20%为印尼人,2%为华人。德顿(TETUM)语和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印尼语和英语为工作语言,德顿语为通用语和主要民族语言。约91.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6%信奉基督教,1.7%信奉伊斯兰教,0.3%信奉印度教,0.1%信奉佛教。东帝汶天主教现有帝力(DILI)和包考(BAUCAU)两个教区,帝力教区主教里卡多(RICARDO),包考教区主教纳西门托(NASCIMENTO)。(资料来源:2010年东帝汶国家统计局统计)

  首都 帝力,位于帝汶岛东北海岸,人口23.4万。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80%以上的经济活动在此进行。

  国家元首 总统塔务尔·马坦·鲁瓦克(Taur Matan Ruak),2012年4月当选东帝汶第三任总统。

  重要节日 恢复独立日(建国日):5月20日(纪念2002年5月20日联合国向东帝汶移交政权,东帝汶正式独立建国);独立公投日:8月30日(纪念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主持下就东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投);独立日:11月28日(纪念1975年11月28日东帝汶单方面宣布独立);天主教节日(如圣诞节等)。

历史

  葡萄牙在16世纪早期开始与帝汶岛进行贸易,并进而实行殖民统治,直到20世纪中叶。1859年因为与荷兰发生冲突而签订了一个条约,葡萄牙割让了岛屿西边的一部分(西帝汶)。二战期间,日本在1942-1945年占领了葡属帝汶,但日本战败后葡萄牙又恢复了统治。

  葡萄牙政府于1974年开始实行非殖民化政策,放弃海外殖民地,导致世界各葡属殖民地纷纷脱离葡国统治而独立。东帝汶于1975年11月28日从葡萄牙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但在9天之后马上就被印尼入侵并占领,1976年7月成为印尼的一个省——东帝汶省(Timor Timur)。接下来的20年里,不断发生抗争运动,并造成了10-25万人的死亡。

  1999年8月30日,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了全民公投,绝大多数的东帝汶人投票同意从印尼独立。在公投到1999年9月下旬多国维和部队进驻期间,由印尼军方组建和支持的反对独立的东帝汶民兵展开了大规模的焦土运动进行报复。民兵杀害了大约1,400名东帝汶人,并强行驱离了30万人到西帝汶成为难民。国家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包括住宅、灌溉系统、供水系统、学校、电网等)几乎100%被摧毁。1999年9月20日,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国际部队进入以后,才结束了这些暴力行动。

  经联合国托管约两年半后,于2002年5月20日零时正式恢复独立,国名为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成为国际公认的一个独立国家。

  2006年4月下旬,新国家领导人上台后造成国内局势紧张,法治接近崩溃。在东帝汶政府的要求下,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国际维和部队(ISF)于5月下旬进驻东帝汶。8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联合国东帝汶特派团(UNMIT),其中包括有超过1,600人的警察。东帝汶局势随之恢复稳定,2007年4月和6月的总统选举及议会选举基本上和平进行。2008年2月,反对派对总统和总理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攻击。反对派头目在袭击中丧生,大多数叛军于2008年4月投降。自此以来,东帝汶局势一直非常稳定。

历史年表

  1225年,宋代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有关于“底门国”的记述,已有国王,无分东西。

  1349年,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曾记述“古里地闷”地多檀香树。并记述泉州吴宅商人带领百余人到“古里地闷”贸易。

  1436年,曾随明代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费信所著《星槎胜览》中有关于“吉里地闷”的记述。

  1515年,葡萄牙殖民者以贸易为名,入侵帝汶。

  1613年,荷兰势力入侵帝汶。

  1618年,荷兰在西帝汶建立基地,并排挤葡萄牙至东部地区。

  18世纪,英国殖民者曾短暂控制西帝汶。

  1816年,荷兰恢复对帝汶岛的殖民地位。

  1859年,葡萄牙、荷兰签订条约,重新瓜分帝汶岛。帝汶岛东部及欧库西归葡,西部并入荷属东印度。

  1942年1月,日本占领整个帝汶岛,在持续的反抗战事中,帝汶总人口之13%,即6万人死亡。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葡萄牙恢复对东帝汶的殖民统治。

  1951年,东帝汶名义上改成葡萄牙海外的一个省。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东帝汶岛及附属地是葡萄牙管理的领土。

  1974年4月,葡萄牙国内发生政变,葡萄牙驻东帝汶总督允许东帝汶人民成立政党并自行决定其前途。

  1975年8月16日,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主张同葡萄牙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主张同印尼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三方爆发内战。11月28日,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单方面宣布东帝汶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12月,印尼怀疑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与葡萄牙共产党及印尼共产党有密切关系,恐内战蔓延至印尼本土,而出兵东帝汶。印尼在东帝汶扶植成立“东帝汶临时政府”及“东帝汶人民会议”。同月联合国大会透过决议,要求印尼撤军,呼吁各国尊重东帝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自决权利。

  1976年5月,东帝汶人民会议要求印尼政府将东帝汶并入印尼。7月5日,印尼国会通过法案,总统苏哈托宣布东帝汶为印尼第27个省。

  1982年,联合国大会以50票赞成、50票弃权、46票反对,通过了支援东帝汶人民自决的决议。

  1983年至1998年,在联合国秘书长斡旋下,印尼与葡萄牙进行谈判。

  1999年1月,印尼总统哈比比同意给予东帝汶“特别自治地位”。5月5日,印尼、葡萄牙和联合国签署“前途自决协议”。6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透过决议,成立联合国驻东帝汶特派团,负责东帝汶过渡初期工作。8月30日,东帝汶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全民公决,78.5%居民反对自治并脱离印尼。投票后亲印尼派在东帝汶发起暴乱和袭击。9月20日,联合国多国部队,正式进驻东帝汶,与印尼驻军进行权力移交。10月,印尼人民协商会议透过决议正式批准东帝汶脱离印尼。联合国安理会透过第1272号决议,在正式实施前,由联合国托管32个月。

  2001年8月,东帝汶举行制宪议会选举。

  2002年4月,东帝汶举行总统选举,独立运动领袖夏纳纳·古斯芒当选总统。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为全球第192个独立国家。

  2006年3月,总理马里·阿尔卡蒂里下令遣散大约600名抗议服役条件恶劣的官兵。4月底,这些士兵的骚乱在首都帝力发生。6月26日,阿尔卡蒂里为承担责任递交辞呈,他的辞职被总统古斯芒接受。7月10日,若泽·拉莫斯·奥尔塔宣誓就任政府总理。

  2007年4月9日,举行总统选举。弗朗西斯科·古特雷斯·卢奥洛和总理奥尔塔进入第二轮。5月9日,举行第二轮投票。奥尔塔当选。6月30日,国民议会选举。独立革命阵线赢得29%的选票,东帝汶重建国家大会党赢得24.1%的选票,东帝汶社会民主党和东帝汶民主党以15.8%和11.3%的得票率列第三、第四位,还有3个政党得票率达到了能够进入议会的3%。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13个县(德顿语:distritu),区下设67个下级区域(城市)(subdistritu),城市下设498个乡(“苏古”suku)和2236个村、镇(Aldeias)。

  13个县如下:

  劳滕县、包考县、维克克县、马纳图托县、帝力县、阿伊莱乌县、马努法伊县、利逵萨县、埃尔梅拉县、阿伊纳罗县、博博纳罗县、科瓦利马县、欧库西-安贝诺县

县治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
中文  德顿文  葡文 中文  德顿文  葡文
阿伊莱乌县  Aileu  Aileu 阿伊莱乌  Aileu  Aileu 729 32,500
阿伊纳罗县  Ainaru  Ainaro 阿伊纳罗  Ainaru  Ainaro 797 44,100
包考县  Baukau  Baucau 包考  Baukau  Baucau 1,494 97,600
博博纳罗县  Bobonaru  Bobonaro 玛利亚娜  Maliana  Maliana 1,368 90,700
科瓦利马县  Kovalima  Cova-Lima 苏艾  Suai  Suai 1,226 63,900
帝力县  Dili  Díli 帝力  Dili  Díli 372 179,600
埃尔梅拉县  Ermera  Ermera 格兰奴  Gleno  Gleno 746 89,500
劳滕县  Lautein  Lautém 圣保罗  Lospalos  Lospalos 1,702 52,100
利逵萨县  Likisá  Liquiçá 利逵萨  Likisá  Liquiçá 543 54,800
马纳图托县  Manatutu  Manatuto 马纳图托  Manatuto  Manatuto 1,706 34,900
马努法伊县  Manufahi  Manufahi 萨姆  Same  Same 1,325 37,200
欧库西-安贝诺县  Oe-Kusi Ambenu  Oecussi-Ambeno 欧库西  Pante-Makasár  Pante Macassar 815 50,500
维克克县  Vikeke  Viqueque 维克克  Vikeke  Viqueque 1,781 59,600

政治

  东帝汶独立后,革阵作为第一大党组建以其为主的首届政府,努力推进司法建设、行政管理、民族和解和经济重建,但民生问题长期突出,民众不满情绪上升。2006年发生东建国以来最大规模骚乱,阿尔卡蒂里(Alkatiri)总理辞职,前国务兼外交与合作部长(外长)奥尔塔接任,并于2006年7月14日组建新政府。2007年4月东举行总统选举,奥尔塔当选。6月举行议会选举,革阵获21席,仍为第一大党;夏纳纳组建的大会党获18席,联合其他政党组成议会多数联盟,赢得组阁权。8月8日新政府成立,夏纳纳出任总理;革阵成为在野党,拒绝承认新政府合法性。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维护安全,但解决民生问题尚需时日。2008年2月发生总统遭叛军袭击事件,奥尔塔总统受重伤,叛军头目被击毙。目前东帝汶局势总体稳定。

宪法

  2002年3月22日,东帝汶制宪议会通过并颁布《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宪法》,规定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是享有主权、独立、统一的民主法治国家,国民议会、政府和法院是国家权力机构。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一届。

国务委员会

  国务委员会是总统的政治咨询机构,由总统主持,成员包括前总统、国民议会议长、总理、议会按比例代表原则选出和总统委任的公民各5人。其权限为:就解散国民议会和政府、宣布战争与媾和以及《宪法》规定的其他事务发表意见。国务委员会会议不公开,委员会组成和运作由法律规定。

国防安全高等委员会

  国防安全高等委员会是总统在国防、安全和主权事务方面的咨询机构,由总统主持,成员包括总理、负责国防、安全、内政和外交的部长或国务秘书、3名议会代表、国防军最高指挥官、国民警察总监、国家安全局局长和两名总统指定的公民。委员会主要权限是就国家国防安全、军警系统运作等问题向总统提供建议。国防安全高等委员会会议不公开,委员会组成和运作由法律规定。

议会

  称国民议会,实行一院制。代表全体公民行使制定法律、监督政府和政治决策权,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首届国民议会由原制宪议会于2002年5月20日自动过渡而成,共有议员88人。2007年6月30日,东举行议会选举,7个政党分获65个议席。其中革阵21席,重建全国大会党18席,社会民主联盟11席,民主党8席,国家统一党3席,民主联盟2席,团结党2席。民主党主席费尔南多·拉萨马·德·阿劳若(Fernando LASAMA DE ARAUJO)当选议长并于7月1日就任。

政府

  由总理、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组成,向总统和国民议会负责。总理是政府首脑,由议会选举中得票最多的政党或占议会多数的政党联盟提名,总统任命。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

  本届政府成立于2007年8月8日。设总理1名、副总理2名,部长11名,副部长5名,国务秘书19名。总理兼国防与安全部长夏纳纳·古斯芒(Xanana GUSMAO),第一副总理若泽·路易斯·古特雷斯(Jose Luis GUTERRES),外交部长扎卡利亚斯·阿尔巴诺·达·科斯塔(Zacarias Albano da COSTA),财政部长埃米利亚·佩雷斯(Emilia PIRES),司法部长卢西亚·洛巴托(Lucia LOBATO),卫生部长内尔森·马尔廷斯(Nelson MARTINS),教育部长若昂·坎西奥·弗雷塔斯(Joao Cancio FREITAS),国家管理和领土规划部长阿尔坎热洛·莱特(Arcangelo LEITE),经济和发展部长若昂·贡萨维斯(Joao GONCALVES),社会救济部长玛丽亚·费尔南德斯·阿尔维斯(Maria Fernandes ALVES,女),基础设施部长黎世芳(Pedro LAY),旅游、商业和工业部长吉尔·达·科斯塔·阿尔维斯(Gil da Costa ALVES),农业和渔业部长马里亚诺·阿萨纳米·萨比诺(Mariano Assanami SABINO)。

司法机构

  法院由最高法院和其他司法法院、行政、税务和审计高等法院和初审行政法院、军事法院组成。最高法院院长由总统任命,任期四年。东迄未成立最高法院,上诉法院作为终审法院行使最高法院和宪法法院职能。上诉法院院长克劳迪奥·希门内斯(Claudio XIMENES),2003年5月12日就职。

  总检察院是检察院最高机关。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任期四年,对总统负责,每年向国民议会报告工作。现任总检察长安娜·佩索阿(Ana Pessoa)。

政党

  2004年东颁布《政党法》,要求所有政党必须在司法部登记注册,以合法参加选举。目前由以下五个政党组成的议会多数联盟联合执政:

  (1)东帝汶全国重建大会党(Congresso Nacional de Reconstucao de Timor­-Leste/National Congress of Timor Leste Reconstruction,简称CNRT,大会党):由前总统夏纳纳于2007年3月27日创建。正式注册党员6250人,主要是原革阵革新派成员及夏纳纳追随者。主张对现行政治经济体制进行变革,巩固民主制度,构建宽容和谐文化,提倡政治清明和司法公正。党主席夏纳纳·古斯芒,总书记迪欧尼西奥·巴博·苏亚雷斯(Dionisio Babo SOARES)。2007年议会选举中获18个议席。

  (2)民主党(Partido Demoratico/Democratic Party,简称PD):2001年6月10日成立。党员约8000人,多为青年学生和知识界人士,主张东帝汶在民主原则基础上建立新的国家和公正自由的社会,并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党主席费尔南多·拉萨马·德·阿劳若(Fernando LASAMA de ARAUJO),总书记马里阿诺·萨比诺·洛佩斯(Mariano Sabino LOPES)。2007年议会选举中获8个议席。

  (3)社会民主党(Partido Social Democrata/Social Democrat Party,简称PSD):2000年9月20日成立。主张在东帝汶建立自由、平等、团结的民主价值观和东帝汶传统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建立多党民主、政教分离的法治国家。社会民主党定位为中间立场的政党,支持将葡语和德顿语并列为官方语言,提倡优先加入东盟和葡语国家共同体。党主席科斯塔为现任外长,副主席若昂·贡萨维斯(Joao GONCALVES)为经济和发展部长,副主席派尚(Maria PAIXAO)为副议长。2007年议会选举中获6个议席。

  (4)帝汶社会民主协会(Associacao Social-Democrata Timorense/Timorese Social Democratic Association,简称ASDT)。1974年创建,系革阵前身,后因政见不合于2001年独立成党,将民主、人权、经济发展作为党纲三大支柱,主张将东帝汶建成多党民主、政教分离的法治国家。弗朗西斯科·沙维尔·多·阿马拉尔(Francisco Xavier do AMARAL)为党主席,戈梅斯(Francisco COMES)任总书记。2007年议会选举中获5个议席。

  (5)帝汶抵抗运动全国民主联盟(Unidada Nacional Democratica da Reisitencia Timorence,简称UNDERTIM)。2005年8月30日成立,其前身是抵抗运动老战士组织(UNAQMERTIL)。主张支持国家对市场进行选择性干预,推广德顿语,让民族解放老战士在国防军中担任指挥官,成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建立土地和财产法庭等。党主席科尔内留斯·伽马(Cornelius GAMA),总书记弗朗西斯卡·卢贝尔拉里·古特雷斯(Francisca Rubelari GUTERRES)。2007年议会选举中获2个议席。

  在野党有: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Revolutionary Front of Independent East Timor,简称革阵,葡萄牙文简称为FRETILIN),国家统一党(National Unity Party,简称PUN),民主联盟(Democratic Alliance KOTA/PTT),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简称PR),基督教民主党(Christian Democrat Party,简称基民党,PDC),帝汶民族党(Timorese Nationalist Party,简称PNT),帝汶社会党(The Socialist Party of Timor,简称PST),帝汶民主联盟(Timorese Democratic Union,简称UDT),民主千年党(Millennium Democratic Party,简称PMD)等。

  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为东帝汶最大的在野党。成立于1974年5月20日,党员人数超过15万,由主张东帝汶独立人士构成。原名帝汶社会民主协会(ASDT),1974年9月11日改现名。1975年11月28日宣布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1975年12月印尼占领东帝汶后,部分革阵成员流亡海外,其余在国内坚持抵抗斗争。1999年东启动独立进程后,革阵重新整合,提出恢复民主独立、巩固民族团结,建立多党民主法治国家等主张,获得广泛支持,赢得2001年8月制宪议会选举,党主席卢奥洛(LUOLO)任议长。2002年组建以该党为主的政府,总书记马里·阿尔卡蒂里(Mari ALKATIRI)任总理。在2007年6月议会选举中获21席,仍为第一大党,但未进入政府,拒绝承认现政府合法性。

重要人物

  塔乌尔·马坦·鲁瓦克:总统。1956年10月10日生于东帝汶包考地区。早年因贫困辍学,做过旅馆服务生,曾两次组织罢工。1975年参与东民族解放军反抗印尼入侵。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历任军队副参谋长、参谋长、作战司令、总司令,2001年担任东帝汶国防军司令。东独立以来,领导国防军配合国民警察重建国家秩序,收到总统表彰,2009年晋升为少将。2011年9月,辞去国防军司令职务,宣布参加总统选举。2012年4月,通过两轮投票当选东第三任总统。夫人伊莎贝尔·达·科斯塔·费雷拉(Isabel da Costa Ferreira),有一子两女。2002年以东国防军司令身份访华,2006年陪同时任国防部长访华。

  夏纳纳·古斯芒:总理。1946年6月20日生于东帝汶马纳图托。早年就读于天主教教会中学。1974年加入革阵。1981年3月当选革阵主席和东帝汶民族解放军总司令。1992年11月20日被印尼逮捕并判终身监禁,后改为20年徒刑。1999年9月7日获印尼总统特赦返回东帝汶。2000年1月当选东帝汶全国委员会主席,2001年3月辞职。2002年4月当选东帝汶独立后首任总统,5月20日宣誓就职。2007年8月8日任总理。独立运动领袖,主张民族和解,被誉为东帝汶的“曼德拉”。200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菲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和平奖。2000年1月以东独立运动领导人身份访华。2009年夏纳纳来华出席第十届西部国际博览会并访问大连。2010年夏纳纳来华出席上海世博会闭幕式。爱好足球和音乐。夫人科斯蒂·古斯芒(Kirsty GUSMAO),有三子。

  费尔南多·拉萨马·德·阿劳若:国民议会议长。1963年2月26日生于东帝汶阿伊纳罗。毕业于印尼巴厘大学,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求学并执教。1988年在印尼创立“东帝汶全国学生抵抗运动”并担任秘书长。1991年被印尼政府拘捕,1998年假释。1999年负责“东帝汶全国抵抗委员会”的协调及宣传工作。2001年返东创建民主党并任党主席。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任联东过渡当局(UNTAET)副外长。2007年7月当选东帝汶第二届国民议会议长。

  拉莫斯·奥尔塔:前总统。1949年12月26日生于帝力,父亲是葡萄牙人,母亲是东帝汶人。早年就读于天主教教会学校。曾当过记者,积极参与东帝汶独立运动。1970~1971年流亡莫桑比克。1975年东帝汶宣布独立后任外交新闻部长。印尼占领东帝汶后逃亡海外。1975~1985年间任东帝汶革命阵线常驻联合国代表。1998年4月当选帝汶抵抗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并担任夏纳纳的个人代表。2000年10月起任东帝汶行政过渡内阁外交与合作部长。2002年5月20日任外交部长。2006年7月任总理。2007年5月任总统。长期在海外从事东独立运动。1996年12月获诺贝尔和平奖,1998年获葡萄牙政府最高奖——“自由命令奖”。2000年随夏纳纳访华,2002年12月、2004年12月两次以外长身份访华。2010年7月来华出席上海世博会东帝汶国家馆日活动和中葡论坛第五次部长级会议。

经济

  经济处于重建阶段。1999年脱离印尼以来,主要依靠外国援助。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油气收益逐年增加,非石油经济发展缓慢。东政府近年将减贫和增加就业作为重点,逐步增加财政预算和公共投资,鼓励外来投资,以拉动非石油经济增长。2011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非石油领域):5.52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0美元。

  经济增长率:10.06%。

  货币名称:通用美元,发行有与美元等值的本国硬币。

  通货膨胀率:13.5%。

  贫困率:40%。

  文盲率:41%。

资源

  主要矿藏有金、锰、铬、锡、铜等。帝汶海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迄今共发现44个油田,已探明石油储量约1.87亿吨(约5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7000亿立方米。2005年7月设石油基金,2007年以来油气月平均收入约1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石油基金滚存超过100亿美元。

工业

  2009年工业产值为5800万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8%。以印刷、肥皂、手帕、纺织业为主。年发电量1.37亿千瓦时。

农业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0%。主要农产品有玉米、稻谷、薯类等。可耕地面积23万公顷。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有咖啡、橡胶、椰子等,咖啡是主要出口产品。2009年农业产值为1.4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2%。

服务业

  2009年服务业产值2.5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

旅游业

  多山、湖、泉、海滩,具有一定旅游潜力,但旅游资源尚待开发。除帝力外,其他地区几无旅馆,国际航班很少。2010年接待外国旅客4.45万人次,接待中国公民2659人。

交通运输

  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

  公路:总长3800公里,许多道路只能在旱季通车。

  水运:帝力港为深水港,另有COM海港、HERA渔港等。

  空运:共有3个一级机场、5个二级机场。帝力机场为东唯一国际机场,可起降波音737型客机,共有3条国际航线,分别飞往新加坡、巴厘岛和达尔文。

财政金融

  2009年财政支出为6.04亿美元,收入为5.98亿美元。现有葡萄牙国民海外银行(BNU)、澳新银行(ANZ)、印尼曼迪利(Mandiri)银行等外资银行。东2009年外汇储备为6.44亿美元。2011年预算支出为13.06亿美元。

对外贸易

  积极发展外贸,努力扩大出口。主要出口产品为咖啡、檀香木、橡胶和椰子等经济作物,其中咖啡约占总出口额的90%。2010年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其中进口额2.98亿美元,出口额约4200万美元(不含石油)。咖啡是东帝汶的主要出口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德国、印尼等;主要进口产品是燃油、谷物、车辆、电机设备等。

外国资本

  2008年吸引外资3800万美元。主要投资方为新加坡、泰国、葡萄牙、澳大利亚、英国、韩国、美国等,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咖啡种植、旅游等行业。

外国援助

  1999年底,世行首次召开东帝汶捐助国会议(2003年6月改名为“东帝汶与发展伙伴会议”),此后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讨论东财政预算和国家发展战略,并设立两个基金,即由联合国经管的统一信托基金(CFET)和世行经管的东帝汶信托基金(TFET),作为对东捐助渠道。1999年以来,共有29个国家、5个多边援助机构和13个联合国机构向东提供援助并开展援助活动。2002~2008年间,澳大利亚、葡萄牙、欧盟、日本、美国为东主要援助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为东主要援助国际组织。

  2008年各方承诺援助金额2.36亿美元,实际完成援助金额2.23亿美元。提供援助的前5位国家和国际组织为:澳大利亚5290万美元、日本2130万美元、葡萄牙2040万美元、欧盟1990万美元、美国1830万美元,合计占全年东接受援助67%。2009年主要援助国承诺援东3.09亿美元,实际兑现2.87亿美元。

人民生活

  被联合国列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全国有4座医院,县一级设有卫生中心,仅能向60%人口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出生率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近50%的儿童营养不良,超过41%的居民每日生活费不足0.55美元,半数以上人口无饮用水,平均预期寿命55.5岁。全国每年有1.5万~1.6万名青年面临失业,2006年青年失业率为40%,2007年上升至58%,2009年和2010年均为40%。

军事

  东帝汶国防军2001年2月成立,原为东帝汶民族解放军。总司令塔乌尔·马坦·鲁瓦克准将(Taur Matan RUAK)。实行志愿兵役制,现有兵力约1000人,2005财年东国防预算约600万美元。

  东独立过渡期间,由联合国维和部队担负防务工作,总人数最多时达8950人。东建国后,联合国继续在东派驻维和部队,现有1600人。

文化教育

教育

  共有小学700所,初中100所,科技院校10所。东帝汶国立大学于2000年11月重新开办,在校生500人。2007年,15岁以上成年文盲率49%,其中农村文盲率达80%左右,入学率66%。

新闻出版

  主要报纸有:《帝汶邮报》(Timor Post),2002年11月8日创办的葡语报,日发行量约2000份。《东帝汶之声》(Suara Timor Lorosae),德顿语、印尼语和葡语报,日发行量约2000份。尚未成立通讯社,主要葡语新闻来源于葡萄牙卢萨社(LUSA,又名葡通社)。

  电台和电视台有:东帝汶国家电台(RNTL),节目覆盖率90%,用葡语和德顿语播出;东帝汶电视台(TVTL),节目覆盖率30%,用葡语和德顿语播出;东帝汶民族解放军电台——希望之声(RADIO FALINTIL-VOZ DA ESPERANCA),用德顿语和葡语广播。

外交

  东帝汶奉行务实平衡、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重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重视发展与澳大利亚、美国、印尼、葡萄牙以及葡共体国家关系,广泛寻求国际援助。迄已与100多个国家建交,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在帝力设立了大使馆(或代表处),并派遣了常驻大使或代表。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向东派驻了非常任大使或代表。东在中国、葡萄牙、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兼驻新西兰)、美国、比利时和莫桑比克等国建立了大使馆,在纽约设立了常驻联合国代表处(常驻代表兼驻美大使),向布鲁塞尔派出了常驻欧盟代表(兼驻比利时大使),在悉尼设立了总领馆,在印尼巴厘岛和古邦设立了领事馆。

  重视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关系。截至2005年7月已加入22个国际组织,其中2002年8月加入葡语国家共同体(第8个成员国),9月27日加入联合国(第191个会员国)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同年还加入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刑事警察组织;有17个国际组织在帝力设立了办事处。

同中国的关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时任外长唐家璇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东帝汶独立庆典,并与奥尔塔外长签署两国建交联合公报。2008年8月,东总统奥尔塔来京出席奥运会开幕式,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2009年5月,东外长科斯塔正式访华。东卫生部长马丁斯访华。10月,东帝汶总理夏纳纳访华并出席第十届西部博览会,温家宝总理会见。2010年4月,东副总理古特雷斯来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并顺访湖北省,习近平副主席会见。7月,奥尔塔总统来华出席上海世博会东帝汶国家馆日。10月,夏纳纳总理出席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温家宝总理会见。11月,奥尔塔总统出席中葡论坛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温家宝总理会见。2011年1月,奥尔塔总统对香港进行私人访问。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访问东帝汶。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访问东帝汶;奥尔塔总统来华出席亚洲政党专题会议开幕式。10月,拉萨玛议长来华访问。

  2011年双边贸易额为7200万美元,同比增长67.5%,中方出口额7000万美元,同比增长64.5%;进口额200万美元,同比增长596%。

亚洲国家(地区)

  阿富汗   阿联酋  阿曼     阿塞拜疆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巴林  不丹    朝鲜    东帝汶  菲律宾  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 韩国   吉尔吉斯斯坦 柬埔寨   卡塔尔   科威特   老挝  黎巴嫩   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 蒙古   孟加拉国

  缅甸    尼泊尔  日本     沙特阿拉伯 斯里兰卡  塔吉克斯坦 泰国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文莱   亚美尼亚 乌兹别克斯坦

  新加坡   叙利亚  也门     伊拉克   伊朗    以色列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约旦    越南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