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葛麻织物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各种手编编织物印痕

中国古代葛麻织物(Hemp and Ramie Textiles in Ancient China),以葛、麻纤维为原料的中国古代纺织品。原始社会时已经出现。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每厘米经纬线各10根的布痕。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100余件带有编织物印痕的陶器,其编织方法已多种多样,有平纹编织法、斜纹编织法、一绞一的纱罗绞扭编织法、绞扭与绕环混合的手编法等等 (见图),而且在经与纬的配置上使用了纬粗于经的方法,使织纹突出,功效提高。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10层文化堆积中发现3块约公元前3400年的葛布残片,内有一块经密每厘米约10根,纬密每厘米约26~28根,用扭绞加绕环织法编织出回纹和条纹暗花的葛布,这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手工织花葛布实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葛布的生产在周代很受重视,设有“掌葛”专门管理葛布生产。春秋战国时期极盛。由于葛纤维的产量低,宋元以后,只剩下广东沿海地区尚有少量生产,如雷州的锦囊葛、增城的女儿葛等,质量很好,博得“细滑而坚”的美誉。   

中国麻纤维中最主要的是苎麻,这是中国的特产,有“中国革”之称。它的单纤维强力可达52克,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和南方各地。中国麻织技术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和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都发现过苎麻织物残片及绳子。1981年郑州青台遗址出土的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距今约5500年。1978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船棺发现约公元前1400年的苎麻布。江苏六合东周墓也曾出土过苎麻布,经密每厘米24根,纬密每厘米20根。1970年江西贵溪仙岩战国早期墓出土的一批纺织品中,也有苎麻和大麻织品。秦汉以来麻织物一直是主要的日常衣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苎麻布,经密每厘米37根,纬密每厘米44根,可与丝帛媲美。这种精细的苎麻布,战国时称为譓布,汉代称为疏布、服琐、 纶丝,三国时称为疏布,魏晋以后称为綀子。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邕州产的苎麻布洁白细薄,有花纹的称为花綀,一端四丈余,重止数十钱,卷起放进小竹筒尚有余地。但价格昂贵,一端值十余缗(一缗为一千文钱)。除苎麻以外,枲(大麻)和褧(苘麻)织品在 古代生活中应用也较广。枲也能织得精细洁白,所以周代设有典枲的官管理生产。褧在周代曾用来织作衣料,罩于锦衣锦裳的外面起保护作用,但终因比较粗糙,后来则专门用来打绳索。元明以后,棉花普及全国, 麻织物需求量下降,逐渐为棉布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