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行剧团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旅行剧团(China Traveling Drama Troupe),中国职业话剧团体。简称“中旅”。1933年11月成立于上海。创办时主要成员有唐槐秋(团长)、戴涯(副团长)、吴静、唐若青、舒绣文等。

“中旅”剧团是唐槐秋借鉴欧洲旅行剧团的形式在中国发起组织的民间职业剧团,没有资本家投资,没有官方作后台,完全依靠演出收入来支持全团的经费开支。1934年3月,剧团从上海到达南京,在陶陶大戏院举行第一次公演,剧目是4幕话剧《梅萝香》(顾仲彝根据尤金·华尔特原著改编)。从1934年7月起,剧团北上北平、天津、石家庄等地旅行公演近两年。此间,得到了戏剧家焦菊隐、陈绵、马彦祥、熊佛西等的帮助指导,积累了30多个风格不同的剧目,提高了表演和导演水平。同时,吸收了陶金、赵慧深、白杨、蓝马等一批新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演出约400场,剧目除《梅萝香》外,还有《女店主》、《名优之死》、《打渔杀家》、《雷雨》、《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年仅17岁的青年演员唐若青饰演的玛格丽特(《茶花女》)、筱春兰(《梅萝香》)、金女士(《少奶奶的扇子》)等人物形象深受观众欢迎。唐槐秋饰演的周朴园,陶金饰演的周萍、阿芒,章曼萍饰演的四凤、玛丝洛娃(《复活》)等角色都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此外,剧团还多次应邀到大学演出,促进了话剧艺术在华北的进一步发展。

1936年4月,剧团回到上海后,在卡尔登大戏院举行10天的第1期公演,剧目为《茶花女》和《雷雨》,大获成功。后又续演3个月,并增演一些新剧目,仅《日出》一剧就连演了32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剧团以上海为根据地,先后赴苏州、南京、武汉、长沙旅行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唐槐秋立刻率领剧团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参与导演了《保卫卢沟桥》之后,奔赴武汉,在汉口演出了《回春之曲》、《夜光杯》、《李秀成之死》、《古城的怒吼》、《飞将军》等戏剧。在武汉面临失守的严峻形势下,唐槐秋率团到了香港。此后,剧团内部发生分裂,部分成员离团。重组后的“中旅”剧团于1939年初在香港演出《凤凰城》(吴祖光编剧),年底又回到沦为“孤岛”的上海,上演《碧血花》、《李香君》、《洪宣娇》等几部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戏剧。《洪宣娇》的上演引起日伪特务机关的注意,唐槐秋率团远走北平。1943年初,在长安戏院演出《绿窗红泪》时,日本宪兵队突然闯进后台和旅馆,以“通共嫌疑”把他们全部逮捕入狱。经营救出狱后,剧团改名为“新中国剧团”,去天津演出后回到上海。当时,上海在日军控制下,话剧畸形繁荣,剧团在艺术上也随波逐流,为招徕观众而放弃了艺术上的追求。从此,剧团一蹶不振,加之抗战胜利后的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勉强维持到1947年,终于在南京宣告解散。

中国旅行剧团在14年的演出活动中,始终以“民间、职业、流动”为宗旨,在中国话剧运动从爱美剧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上演了一批有影响的中外名剧和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戏,吸引了千千万万观众,扩大了话剧的社会影响,撒播了话剧的种子,为中国话剧事业培养了一批很有才华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