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央大学”校徽
台湾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门 图片来源:国立中央大学网站
中大湖景 图片来源:国立中央大学网站

  中央大学汉语拼音:Zhongyang Daxue),1928年成立于南京,名称是国立中央大学。现址位于台湾桃园县中坜市,简称中大。历史可追溯于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前身为民国四年(1915年)在南京成立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民国十年南京高师建立国立东南大学,十二年南高并入东大,十七年定名国立中央大学。民国二十六年由南京迁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南京,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在民国时期有“最高学府”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将原校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62年“国立中央大学”在台湾复校。历经数十年发展,已成为台湾顶尖综合、研究型大学之一。目前是“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获选的十一校之一。在台湾,中大与交大、清华以“松、竹、梅──岁寒三友”并称。松是中大的精神象征,在占地60余公顷的校园中,苍松数量居全台之冠。

简介

  中央大学,民国四年创建于南京,在大陆的时期为东南的学术重镇,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称。1962年在台复校,历经四十余年之发展,为台湾少数历史悠久、校景优美、校风淳朴、校誉优良之顶尖研究型大学。

  中央大学地处中坜双连坡,占地广达62公顷,扼守着台湾桃园国际机场航空城,距离台北仅40分钟车程,邻近高铁桃园站,交通便捷。目前学生总人数约一万余人,大学生与研究生比例约1:1,为一所中型研究型大学。

  目前设有文、理、工、管理、信息电机、地球科学、客家等7所学院,21个学系(含理学院不分系学士班) 和 51个研究所,学生人数万余人。同时设有7所校属研究中心及1所联合研究中心,并设有总教学中心,督导通识教育中心、师资培育中心、艺文中心、语言中心和 体育室,是科学、人文荟萃的综合大学。中央大学近年来学术表现亮丽,为台湾高教界进步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大学之一。

  中央大学强调“博雅专精”之教育,兼顾核心通识和专业能力,并建置学生完整的学习档案e-portfolio;另重视学生创意、语文、沟通和合作等软实力(soft skill)之培养。

  中大在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2011年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及2011年英国《TIMES》世界大学排名中,分别排名全世界第401-500名、第401-450名及第351-400名。其中有几个子领域表现特别亮眼,在201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工程与科技”项目与2011年《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中“工学”项目,分别排名第352名及第148名。在201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自然科学”项目,排名第362名。在更细项的排名中,中大也有杰出表现,2011年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中“物理”项目、“地球科学”项目、“电机”项目、“资讯”项目、“机械”项目、“化工”项目、“材料科学”项目及“土木”项目,分别排名第279名、第259名、第115名、第75名、第288名、第189名、第280名及第162名。另外,在201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统计学及作业研究”项目,排名第151-200名。

校史纪要

  中央大学源于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民国四年,正式创校为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年的校长郭秉文,师承哲学家杜威,率先在大陆提倡现代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造就了李国鼎、吴健雄等杰出校友。抗战时期,罗家伦校长西迁重庆沙坪坝,为战时最完整的大学。中央大学因规模宏大、院系完整、师资雄厚,为东南学术重镇,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称。

  经校友多方努力,中央大学于1962年在台复校,初期设址苗栗,成立“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民国五十七年迁址中坜双连坡,扩大为“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1979年正式复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历经戴运轨、李新民、余传韬、刘兆汉、刘全生和李罗权等六任校长,在六位领航者一脉相传的用心经营之下,中大日益茁壮,朝世界一流学府迈进。

校徽

  设计者:陈之佛教授(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

  设计年份:公元1930年

  图案正中央的牌楼门,是南京四牌楼二号学校雄伟的大门,我们在南京肄业时,牌楼上方由右至左刻有“国立中央大学”六个金字。

  向大门向里望去,是一座圆顶的大礼堂。这是民国十九年朱家骅校长接事后,见 前任校长张乃燕发起建筑的大礼堂早已停工。于是用国民会议的名义,请求中央拨款五十一万银元,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负责主持,于民国二十年四月底完工,当时 在南京是最新颖庄严雄伟的建筑,前廊有爱奥尼克式的列柱和三角顶,堂内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圆顶,顶高三十四公尺,分三层可容两千七百余人,在众多校园中 独具特色。涵义为全国最高学府,孕育人才的象征。礼堂两边是城墙垛子,表示我中央大学是建在六朝古都石头城内。

  校徽下端有数行水纹,表示学校设在长江之滨,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南朝宋文帝时,雷次宗建立四学(玄、儒、文、史四学),已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一直延续到现在。

校训

  中央大学的校训是“诚朴”,在对抗日战争时期,罗家伦校长加了“雄伟”两字;目前回复仅用“诚朴”二字。

  “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要知道从来成大功业,成大学问的人,莫不是备尝艰辛,锲而不舍地做出来的。对学问若无诚意,结果必至学问自学问,个人自个人。现在一般研究学术的都 很少诚于学问。看书也好,写文章也好,都缺少对学问负责的态度。至于人与人间,应当以诚相见,就更用不着说了。

  “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现在有些人,以学问做门面,作装饰、尚纤巧、重浮华;很难看到埋头用功,不计功利而在实际学问上作远大而艰苦的努力者。要体念“几何学中无王者之路(快捷方式)”这句话。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

校歌

原文

  维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
  陟升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
  焕哉郁郁兮文所锺,宏我黉舍兮甲于南东。
  干戈永戢,弦诵斯崇。百年树人,郁郁葱葱。
  广博易良兮吴之风,以此为教兮四方来同。

易读版

  前控长江后枕东海啊!金陵吾校宅其中。
  登上皇天睥睨俯瞰啊!含藏富庶天下称雄。
  文丰物阜荣光炳焕哟!是那礼乐斯文所育锺。
  齐力兴学堂庑宏伟哟!器宇轩昂冠于南东。
  干戈争战永息止,弦歌雅诵教化崇。
  百年树人传道业,栋梁乔木郁葱葱。
  胸襟宽博温良平易哟!乐教承继古吴风。
  秉此圣贤之道而教啊!四方宗仰有志来同!

  作词:汪 东先生 谱曲:程懋筠先生

  解读与释义:龙亚珍老师(中央大学中文系)

  地理上,黄河与长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两条脐带;历史上,北京与南京是中国南北两大帝王都;文学上,诗经与 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南北双璧;学术上,北京的北大,南京的中大,是学界南北两大重镇。而楚辞首创者屈原,是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其忠君爱国精神千古不死,影 响着一代代学优则仕的读书人;涅而不缁的皎洁人品,引领着一批批不随波逐流的知识分子;他浪漫弘博富艳的诗人文采,更滋养着一个个怀抱梦想的文学心灵;于 是,基于历史人文蕴蓄下的自然,中大教授汪东先生,采用楚辞骚体诗的形式,以朗正飞扬的诗韵,写出了中大的校歌。

  因此,这样的文学体式本身便是一种宣示:是对自身醇厚文化与特质的自觉;是对作育高风亮洁人才风骨的期许;是对优美文化传统承先启后的坚持;当然毋宁也是知识分子忠爱国家民族天性的自然流露。

教学单位

  • 文学院
    • 中国文学系(含硕士班、戏曲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英美语文学系(硕士班)
    • 法国语文学系(硕士班)
    • 哲学研究所(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艺术学研究所(硕士班)
    • 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
    • 学习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理学院
    • 理学院学士班
    • 物理学系(含硕士班、生物物理硕士班、博士班、生物物理博士班)
    • 数学系(硕士班、博士班)
    • 化学学系(硕士班、博士班)
    • 生命科学系(硕士班、博士班)
    • 统计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系(含硕士班、照明与显示科技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天文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系统生物与生物信息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学系(硕士班、博士班)
    • 土木工程学系(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机械工程学系(含硕士班、光机电工程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光机电工程博士班、博士班)
    • 能源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环境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营建管理研究所(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硕士班)
    • 国际永续发展硕士在职专班
  • 管理学院
    • 企业管理学系(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信息管理学系(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财务金融学系(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会计研究所(硕士班)
    • 经济学系(硕士班、博士班)
    • 产业经济研究所(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工业管理研究所(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管理学院高阶主管企管硕士班
    • 英语商业管理硕士学位学程
  • 信息电机学院
    • 电机工程学系(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资讯工程学系(含硕士班、软件工程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通讯工程学系(硕士班含硕士在职专班、博士班)
    • 网络学习科技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地球科学学院
    • 地球科学学系
    • 大气科学学系
    • 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太空科学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应用地质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水文与海洋科学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
    • 地球系统科学国际研究生博士学位学程
  • 客家学院
    • 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硕士班)
    • 客家语文研究所(硕士班)
    • 客家政治经济研究所(硕士班)
    • 法律与政府研究所(硕士班)
    • 客家研究硕士在职专班
    • 公共事务与族群研究博士学位学程
  • 总教学中心
    • 通识教育中心
    • 师资培育中心
    • 语言中心
    • 艺文中心
    • 科学教育中心
    • 出版中心
    • 体育室

研究单位

  • 研究中心
    • 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遥测科技硕士学位学程硕士班)
    • 光电科学研究中心
    • 环境研究中心
    • 通讯系统研究中心
    • 台湾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人文研究中心
    • 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 前瞻科技研究中心
    • 联合研究中心
      • 联合运作之研究中心:
      • 软件研究中心
      • 灾害防治研究中心
      • 客家研究中心
      • 学习科技研究中心
      • 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 中子束应用研究中心
      • 生物科技与生医工程中心
      • 全球定位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新世代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心
  • 文学院研究单位
    • 红学研究室
    • 戏曲研究室
    • 现代文学教研室
    • 汉文佛典研究室
    • 儒学研究中心
    • 琦君研究室
    • 性/别研究室
    • 电影文化研究室
    • 戏剧暨表演研究室
    • 法语国家电影与文化研究室
    • 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两岸发展史研究中心
    • 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 理学院研究单位
    • 复杂系统研究中心
    • 数学与理论物理中心
    • 薄膜技术研究中心
    • 核磁共振研究中心
  • 工学院研究单位
    • 精密仪器中心
    • 奈米触媒研究中心
    • 生物医学工程中心
    • 能源研究中心
    • 界面科技研究中心
    • 车辆行车事故鉴定研究中心
    • 桥梁工程研究中心
    • 永续环境科技研究中心
  • 管理学院研究单位
    • 管理学院电算中心
    • 企业资源规划ERP中心
  • 地球科学学院研究单位
    • 国科会地球科学研究推动中心
    • 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台湾联大)

历任校长

  • 缪荃孙 1902年- (三江师范学堂,中大不直接认定)
  • 李瑞清 1905年-1912年(两江师范学堂,中大不直接认定)
  • 江谦 1914年-1919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 郭秉文 1919年-1925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
  • 张乃燕 1927年-1930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
  • 朱家骅 1930年-1931年
    • 刘光华 1931年(代理)
    • 任鸿隽 1931年(代理,未就)
    • 段锡朋 1931年(代理)
    • 李四光 1931年(代理,未就)
  • 罗家伦 1932年-1941年
  • 顾孟余 1941年-1943年
  • 蒋中正 1943年-1944年
  • 顾毓琇 1944年-1945年
  • 吴有训 1945年-1947年
  • 周鸿经 1948年-1949年

台湾“复校”以来

  • 戴运轨(1958年~)1962年 - 1973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1958年筹备,1962年成立)、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
  • 李新民 1973年7月 - 1982年7月(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复名)
  • 余传韬 1982年8月 - 1990年6月
  • 刘兆汉 1990年6月 - 2003年2月
  • 刘全生 2003年2月 - 2006年1月
  • 李罗权 2006年2月 - 2008年5月
    • 蒋伟宁(代理) 2008年5月 - 2009年1月
  • 蒋伟宁 2009年1月 - 2012年2月5日(就任教育部长)
    • 刘振荣(代理) 2012年2月6日 - 现任

中大十景

  • 中大路上 中大门门楼有“中大凯旋门”的美称,“中大路”指的是从正门警卫室到凯旋门的笔直大道。每逢春夏之际,火红的木棉,怒放着生命的灿烂,景色壮丽。晴天历历木棉道,象征着中大的热情活力,也期许中大学子积极求知,迎接眼前的美好未来。
  • 笔墨纸砚 名闻遐迩的“中大笔墨纸砚”是指中大校门入口景观,利用地形高低,并结合附近建筑赋予文房四宝的意象。修剪成“中央大学”校名的绿色花圃是砚台,在台复校纪念碑如参天入云的笔,对面的警卫室彷佛一块石墨,而外墙设计为镂空方格的行政大楼,是绘有九宫格的宣纸,迎接松涛学子,一同刻划中大故事。
  • 情人步道 沿着环校公路的松林小径,全长约两公里,由于宽度仅容两人并肩而行,因此被中大人昵称为“情人步道”。漫步其间,细听松风低吟,满地松果恰似恋人絮语,洒落年轻岁月里的美好铭记,不论是晨间晓唱,或月光踽行,萦绕着浪漫学院风。
  • 绿草如茵 青青大草坪是无私的生命载体,涵养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情怀,可以谛听书页与草叶的对话,也可以洋溢着风筝与飞盘的欢笑。地球科学系馆前,矗立着一株树型优美圆满的大榕树,与国泰人寿大树标志相仿,因此被昵称为“国泰树”。
  • 太极铜雕 位于文学院草坪旁的太极铜雕,为当代雕塑大师朱铭的作品,“太极”为其早期的系列作品,富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中大极具象征的人文景观,是学子和民众休憩最佳场所。
  • 乌龟池畔 位于男九舍前的喷水池别名为“乌龟池”,如花绽开的喷泉,在阳光下洒落波光粼粼,悠闲静谧的池畔,成群乌龟正在悠闲地享受日光浴。每逢庆生之日,此处便成为中大男同学举行寿星落水仪式的最佳场所,烙印下难忘的生日记忆。
  • 中大湖景 仿南京大学玄武湖而建的中大湖,景色优美,湖面碧波荡漾,湖畔柳絮垂影,远处的拱桥与湖心亭,宛如湖中一点墨,傍邻的相思树林,更添幽静,平日可见游人坐在码头上喂鱼谈心,野鸭与天鹅欢快嬉戏,共享一湖松风水月。
  • 百花川语 身段蜿蜒的百花川,其实是条连接桃园大圳的引水渠道,横贯中央校园,成为中大学子上下课必经之路,往来其间充闻琅琅笑语,伴随着水声潺潺,共谱学习逸事。 水流花径间,也勉励中大学子,汲取学习路上的多元风景,定能满载而归。
  • 松涛书阁 气派雄伟的总图书馆藏书丰富,宛如座落松林的一座知识殿堂。位于总图后方,绿白相间的中正图书馆则珍藏影音资料,并举办各类艺文展览。另一座藏书阁是国鼎 图书数据馆,建筑外观设计是以鼎字为基轴,是中大校园里特殊之地标景观。
  • 女舍广场 女十四舍前的广场,是往来便捷的通衢,颇有迎风飞扬的惬意,每逢圣诞旬或校庆特殊节日,广场四周精心布置灿烂的灯景,在寒冬里悄悄传递中大学子的温馨祝福。当夜幕低垂,时常可见情侣并肩依偎在广场角落谈心,充满浪漫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