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青铜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山国青铜器(Bronzes of the Zhongshan State),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青铜器。中山国是原在陕北的白狄,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所建,虽然长期受中原文化影响,但至春秋战国之际仍保存着浓重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著录的提链圆形“杕氏壶”,是最早通过铭文明确论定为中山国的青铜器。以后相继于河北省行唐县李家庄、庙上村、黄龙岗、北城子、钓鱼台以及满城县采石厂、平山县访家庄、新乐县中同村等中山国地域内的春秋至战国早期(约公元前6~前5世纪)墓葬中,出土了许多青铜器。主要有鼎、甗、豆、壶、盘、匜、勺、剑、削、斧、凿等,有的墓还出有豆形釜、瓿、簋、敦、洗、舟、戈、匕、锥、锛、镞、马衔、铃等。伴随出土的还有北方民族特有的虎形镶松石金牌饰、弹簧状金环饰、松石串饰等。铜器花纹有蟠螭纹、蟠虺纹、云雷纹、勾连雷纹、络绳纹、绹索纹、乳钉纹、凸弦纹、垂叶纹、穷曲纹及镶嵌红铜和绿松石等。这些铜器造型浑厚,花纹精细优美,除饰以成组花纹外,纽、柄、流部还有兽面、鸟首、虎首等动物形象,并于目、鼻、口部镶嵌绿松石。鼎均有盖、附耳,深腹圜底,三兽足较瘦高,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行唐庙上村出土的乳钉虺纹鼎、满城采石厂出土的蟠虺纹鼎、新乐中同村M2出土的勾连雷纹鼎等。豆形釜可以行唐李家庄出土者为代表,双直耳,口微敛,深腹稍鼓,圜底,喇叭状座,器表附有烟炱,是北方民族特有的一种炊具。铜壶也很有特色,行唐李家庄出土的络绳纹双环耳壶和提梁匏壶,形似葫芦,造型质朴;唐县北城子出土的环耳蟠螭四兽纹圆壶和环耳络绳纹扁方壶,不仅两肩有环耳,而且盖的两边和下腹部均有立环或铺首衔环,以便绳索网络,盖上二环可贯穿络绳提网以免壶盖脱落,保持着游牧民族用器适宜游动携带的特点。唐县北城子出土铜盘内饰鸟鱼相追逐纹,匜流作鸟头、兽头形,均构思奇巧,富有情趣。北城子所出络绳蟠虺纹四兽面环耳瓿,器形较大,花纹精致,是少有的珍品。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青铜器以河北平山三汲中山王墓的出土物为代表,有鼎、鬲、 、簋、盒、豆、壶、盉、盘、匜、勺、匕、刀、箕、筒形器、鸟柱盆、灯、方案、神兽、编钟、铙、铎、屏座、帐构、兵器、车马器、山字形器、兆域图版等,其中很多 铜器上有刻或铸的铭文,特别是铁足大鼎、夔龙饰方壶和一圆壶均有长篇铭文,共计1099字,填补了 中山国的历史空白,并明确了制器时间约为公元前321~前314年。器上纹饰除横铸蟠螭、蟠虺、云雷纹外,还有错金银、错红铜、填漆、嵌松石或玻璃等。其铸造方法除浑铸外,还有嵌铸、铆接、焊接、铸接和失蜡法等。有的器物造型结构复杂,有的器物转轴可自由转动且毫无缝隙,有的花纹细如毫发,有的动物形象自然逼真,反映出其铸造工艺的进步。山字形器为 中山国所独有,器上部呈“山”字形,向上出3支尖峰,两侧向下迴转成透空雷纹,下部中间有圆筒状銎,可列于帐前或立于帐周,十分雄伟,是象征权威的一种礼器。

此外,平山中山王墓还出土了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铜工艺品,如:银首人形座铜灯,铸一男子昂首立于兽纹方座上,宝石镶睛,两臂张开手握双螭,身上挺托一圆柱顶一灯盘,沿柱有夔龙戏猴,十分传神;错金银龙凤方案,器身下有梅花鹿两牡两牝环列侧卧,共托一圆环,环上4只神龙分向四方,龙间尾部纠结处各有一凤,龙首顶着斗栱承一案框,结构复杂,是迄今所见最精致的战国青铜器;鸟柱盆,盆内底部爬有一鳖,背立圆柱,柱顶有一猛禽,双爪抓着纠结的双蛇头部,形态逼真;错银双翼神兽,昂首扭向一侧作咆哮之状,两肋生翼,四肢弓曲,利爪撑地平稳有力,全身以漫卷云纹为饰,增强了神兽的神秘效果;错金银虎噬鹿,作一猛虎抓扑小鹿状,猛虎凶勇,小鹿绝望的努力挣扎,十分传神。这批青铜工艺品保存着北方民族善于刻划动物造型的熟练技能,反映出中山国青铜工艺的族属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