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乐谱

拼音:yuè pǔ
注音:ㄩㄝˋ ㄆㄨˇ
解释:用各种符号或文字记载的音谱。是工尺谱、文字谱、略号谱、五线谱、简谱的总称。
例:乐谱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


【出版学】

乐谱( notation),用文字或符号表示音的高低、长短等等或表示乐器演奏的指法来记录乐曲,又称记谱法。乐谱是作曲者和演奏者的中心环节,也是记录和保存乐曲的主要手段。乐谱的种类很多,中国传统的乐谱主要有:①律吕字谱。以十二律的律吕名称记录乐曲各音音高的一种乐谱,如《风雅十二诗谱》。②宫商字谱。以宫商等阶名记录乐曲各音音高的一种乐谱,如清乾隆八年(1743)所颁的《丁祭旋宫之乐》。③琴谱。用文字记述七弦琴的弦位和弹奏指法的一种专用文字谱,后经唐代曹柔的简化、缩写,成为减字谱。现存明清两代的琴谱即沿用唐代的减字谱,但有了改进和发展。④工尺谱。以工尺等字记写阶名的一种乐谱。从它的早期形式唐的燕乐半字谱起,经过宋的俗字谱一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它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

中国现代通行的乐谱是简谱和五线谱,两者都是从国外传入的。简谱又名数字谱,以阿拉伯数字1~7记写阶名,它的基础为法国人 J.-J.卢梭于1742年首创,后经改进曾经在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简谱于清末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由于它简明易学和排印方便,在30年代兴起的中国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中,对于传播歌曲发挥很大作用,同时,简谱本身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它是普及音乐比较有效的工具。五线谱的雏形是9世纪欧洲教会的纽姆谱,10世纪和11世纪初叶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又相继发明了谱表,以横线高低表示音的高低,后者并将纽姆符号填入线上或线内作为音符记号,五线谱的完整体系直到16世纪才正式形成。它在17世纪后叶由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五线谱直观、严谨,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乐谱。


【档案学】

乐谱( music score),用图形、线条、数字、文字及其他视觉符号记录音乐的文献。乐谱是对音乐作品进行记录和使其再现的方式之一。因国家、民族、时代不同,记谱法有很大差异。所记音乐要素包含:音的绝对或相对高度、持续长度、强弱、装饰法及表情记号等。乐谱有文字谱、音位谱、奏法谱、图像谱等几种。①文字谱有数字简谱、字母简谱,以及印度、日本、中国的文字谱。中国的文字谱又有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锣鼓谱等。②音位谱以固定的线条,以不同位置记录音位高低,至17世纪形成五线谱,为各国普遍采用。在中国,元朝余载曾采用方格谱,亦属音位谱一类。③奏法谱用文字、数字或特殊记号标示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音高。④图像谱则是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