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南大学校徽
云南大学校门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
云南大学:会泽院
云南大学:银杏道
云南大学:钟楼

  云南大学汉语拼音:Yunnan Daxue),原名东陆大学,简称云大中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国家西部重点支持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中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校本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毗邻翠湖公园,另有呈贡校区。

概况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下放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

  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和云南省“两强一堡”建设需求,云南大学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按照“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的总体要求,以水平提升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实施综合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合作共建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着力推动学校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超常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云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艺术等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下设21个学院、8个研究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留学生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5694人,研究生17019人。有本科专业85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1个省级研究中心,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3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现有教职工2870人,专任教师1678人,其中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8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0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69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58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2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教学团队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8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1个。

  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等多项国家级大奖。有7篇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十一种名刊。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修建“中缅油气管道”报告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成果为水资源问题和国际河流问题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污染河流治理”、 “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控制”等研究成果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4551.84亩,分布于两个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1.4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近4亿元,图书馆藏书320余万册,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校史

私立时期

  云南大学具有9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为当时的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于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1923年4月23日正式开学,设预科、本科、附中几个部门。首任校长为董泽。

省立和国立时期

  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下设文学院(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系)、工学院(包括土木和矿冶系)和教育学院。

  1934年,学校改名为省立云南大学。包括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并增设医学专修科。1937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省立云南大学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严济慈、彭桓武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抗战时还有不少西南联大学者在此兼职,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包括五个学院、18个系、3个专修科和3个研究室。1946年,权威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院系调整时期

  1952年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把云南大学的法律、政治等学科,分别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现名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农、医、工等学院则先后分离为独立的高校。调整情况如下:

  • 航空专业分别并入四川大学和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法律、政治专业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校的相关专业合并建立西南政法学院(现名西南政法大学);
  • 土木建筑专业分别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 铁道管理专业分别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
  • 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后经发展合并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
  • 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今昆明医科大学的前身);
  • 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的前身)。

  1958年高校院系调整完毕后,云南大学仅设文理两科,六个系,并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政府管理。

1978年以后

  由于基础学科实力仍然雄厚,1978年,云南大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律等各专业先后恢复招生,云南大学重新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7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999年云南大学在原有法律系的基础上,合并了云南政法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法学院(云南大学法学院)。2004年,云南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经过多轮调整,17个学院、8个研究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留学生院,另有三个独立学院:滇池学院、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位于丽江)以及云南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2010年8月,云南大学洋浦校区顺利整体搬迁到呈贡校区;9月,呈贡校区作为主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学校标识

校徽

  东陆大学(云大前身)筹备期间,就有校徽设计之考虑。1922年10月1日,东陆大学筹备处开会,其中一项议题就是确立校徽,会上议决:东陆大学校徽为“以金黄地绘碧绿圆形,中绘指南针,针之东西绘绿色‘东陆’两字,取‘金碧交辉,东陆指南’之义”。

  由东陆而云大,经省立而国立,盖校名已改,原校徽已不能用,遂有再设计校徽之举,此徽系三角形,中书“云大”两字。因笔者所见乃一黑白稿,故不知其底色和字色如何。三角形校徽恐怕是当时之时尚,这可从“云大”徽记与“联大”徽记相比较便可得知。

  云大新徽记的设计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可谓集体创作,由姜汉侨副校长主持,广泛征稿,集多人智慧,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由郑滋在大家创作的基础上修改并经校领导敲定。此徽为圆形,环形带书以“云南大学”的中英文字样和建校时间,中间为会泽院线描图案——因会泽院乃云大标志性建筑不,几与云大同龄(东陆大学开学之日即会泽院奠基之时),故最可象征云大。整个徽记是几种单色,以便在多种场合使用。

  20世纪末,云大成立形象工程设计与塑造小组,经过讨论,对郑稿作一些改动:一、圆形为盾形,不封口,以示“开放”;二、会泽院线描图案中之梯级,长条为“十”,短条为“一”,以九长条为“九十”,五短条为“五”,点明“九五”之数;三、整个图案为海蓝色,寄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未几,该构想得到校方认可,盾形徽记便成了今日云大之校徽。

精神

  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会泽百家”意指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百家争鸣、融合创新;“至公天下”,意在以天下为公,求“公在天下”。这是大学精神在教育观念、办学思路、发展目标、教学理念、治校之道中的体现,现已形成云南大学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集中体现为会泽百家的学术传统、至公天下的爱国传统、艰苦奋斗的创业传统以及与之相呼应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追求自由的民主精神、负重进取的自强精神。耸立在云南大学校园内的会泽院、至公堂,既是这种传统与精神的历史见证,又是其时代标识。

校训

  自尊 致知 正义 力行

  东陆大学成之,唐继尧为之作校训四,如下:

  自尊 志学而立,健以自强。不偏不倚,毋怠毋荒。世方万变,我自抱一。高乃自危,立乃毋踬。

  致知 子与有言,立乎其大。大者先立,天君自泰。何以致之,在致良知。良知吾心,吾心乃师。

  正义 履蹈正谊,罔涉回邪。耿介拨俗,尽扫浮夸。廉隅外砺,诗书内华。不折不挠,凛然孔嘉。

  力行 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知行合一,允矣名言。庄敬曰强,同撑大厦,愿持此言,质诸天下。

  这八字校训,“自尊”谓心态,“致知”求学,“正义”谈道德,“力行”求实践,其下的四首四言诗,系唐氏之注也。

  校刊颁行,唐氏还作了《序》文。序中称“民国十二年,东陆大学成。继尧以兴学育才,愼厥始,图厥终,辅之翼之,启之迪之,乃述所学为校训。”可见,校训中有唐继尧自己的投影在。唐氏述其学历:“自幼蒙家书,服膺《传习录》,少长读,《文成全书》,及理学宗传,明儒学案诸名著,窃窃奉之以为宗。比来……盖信自治治人,王(阳明)学最为直捷……以致良知为师,以知行合一为归。”当然,历史已当21世纪,唐氏还以为要“加之以物质之以世界文化”,以“阐旧学以培新知,造通才而应世变”不乏“与时俱进”的色彩。

校歌

  赵元任 曲;熊庆来 词。

  1938年11月24日,云南大学举行改为国立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

  云大改国立,的确可称为云南大学的一个新纪元。就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熊庆来心中的激情难以遏止,以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挥毫为自己深深热爱着的云南大学写下了校歌:

  太华巍巍,拔海千寻;
  滇池淼淼,万山为襟。
  卓哉吾校,其与同高深。
  北极低悬赤道近,节候宜物复宜人。
  四时读书好,探研境界更无垠。
  努力求新,以作我民;
  努力求真,文明允臻。
  以作我民,文明允臻。

  这首校歌气魄宏大,意境高远,格调庄重。以昆明的地势气候起笔,以国立云大的办学宗旨作结,催人奋发,促人上进,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精神,洋溢着云南学人的自豪之情。校歌倾注了熊庆来对云大的热爱和希望,反映了他“求新”、“求真”的办学思想。

  然后,这首校歌由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到昆明的对音乐颇有造诣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作曲家赵元任研究员谱曲。自此,由熊庆来亲自写词的这首校歌就在云大校园中传唱开了。

  随着这精神饱满、乐观向上的旋律,云大的莘莘学子在心中体会着歌词的意义,思考着歌词的内涵———巍巍西山傲然卓立,茫茫滇池胸襟宽广。我们优秀的云南大学,学海吞吐,兼收并容,像西山一样,如滇池一般。在这海拔极高的云南高原上,北极星都仿佛“低悬”于上空;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赤道与我们距离都要近一些。我们云南气候那么温和,物产那么丰饶,一年四季都是我们学生读书的好时光,探索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刻苦学习新知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才;我们要奋力追求科学真理,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水平。成为民族优秀的人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希望!

校领导

  • 名誉校长:张亚平
  • 党委书记:杨林
  • 党委副书记:林文勋、张昌山、李建宇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陆琴雯
  • 党委委员:张克勤、王建华、杨泽宇、周学斌、刘晓江、张力、丁中涛
  • 校长:林文勋
    • 副校长:张克勤、王建华、杨泽宇、周学斌、刘晓江、张力、丁中涛

历任校长

  • 唐继尧:东陆大学创办人。
  • 董泽:首任校长,于1922年-1930年间任职。
  • 华秀升:第二任校长,于1930年-1932年间任职。
  • 何瑶:第三任校长,于1932年-1937年间任职。
  • 熊庆来:第四任校长,于1937年-1949年间任职。
  • 秦瓒:第五任校长(职务名称为临时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于1950年-1951年间任职。
  • 周保中:第六任校长,于1951年-1957年间任职。
  • 李广田:第七任校长,于1957年-1960年间任职。
  • 高治国:第八任校长,于1960年-1964年间任职。
  • 胡泮生:第九任校长,于1964年-1977年间任职。
  • 刘披云:第十任校长,于1978年-1979年间任职。
  • 赵季:第十一任校长,于1980年-1983年间任职。
  • 杨光俊:第十二任校长,于1983年-1992年间任职。
  • 王学仁:第十三任校长,于1992年-1996年间任职。
  • 朱维华:第十四任校长,于1996年-2001年间任职。
  • 吴松:第十五任校长,于2001年-2007年间任职。
  • 何天淳:第十六任校长,于2007年-2013年间任职。
  • 林文勋:第十七任,于2013年4月起任云南大学校长。

院系设置

  • 人文学院
  • 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 法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物理科学技术学院
  •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生命科学学院
  • 信息学院
  • 软件学院
  •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 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
  • 留学生院
  •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 体育学院
  • 医学院
  • 农学院
  • 国际学院
  • 大学外语教学部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知名校友

(包括曾在云南大学任教的教员)

  • 赵忠尧:物理学家
  • 熊庆来:数学家
  • 钱穆:历史学家
  • 费孝通:社会学家
  • 顾颉刚:文学家
  • 楚图南:教育家,翻译家
  • 吴文藻:社会学家
  • 刘文典:国学大师,庄子研究专家
  • 冯友兰:哲学家
  • 潘光旦:社会学家
  • 施蛰存:作家
  • 白寿彝:历史学家
  • 吕叔湘:语言学家
  • 华罗庚:数学家
  • 严济慈:物理学家
  • 陈省身:数学家
  • 李广田:文学家,诗人,教育家
  • 彭桓武:物理学家
  • 方国瑜:历史学家,纳西文化之父
  • 钱令希: 力学家
  • 于坚: 诗人
  • 吴文光: 独立纪录片工作者
  • 陈庆德: 人类学家,中国经济人类学的开创者
  • 田成有: 法律学者
  • 何道峰:公益名人
  • 徐中起:法律学者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