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济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峰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城东南20公里。因有5个并列的山峰而得名,属泰山山脉,主峰海拔395米。山峦连绵,苍翠玲珑,文物荟萃,世人曾把泰山、灵岩、五峰山并称“鲁中三山”。自东向西依次是群仙峰、志仙峰、会仙峰、望仙峰、聚仙峰(又称迎仙峰)。五峰环联错列,云绕岩巅,苍茫蓊郁,绿树荫中,宫、观、亭、台交相辉映,风景绝佳。金代创建五峰山道观,明代达到极盛,分为南北二观。北观称洞真观;南观称玄都观,有明德王府的6座王墓。清顺治年间道观遭兵火破坏而衰败。现仍有洞真观建筑群遗址和玄都观的八字墙以及金元至明清碑碣数十通。山上古木参天,尤以柏树为奇。

  洞真观 进入五峰山西南侧的登山盘路,就见两岩对峙,崖上用巨石筑门,称“一天门”。昔日,门上架阁,名“迎恩阁”,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建造,后毁。今门内左侧仍有《五峰山敕建一天门迎恩阁碑记》石碑。过一天门,渡过“迎仙桥”,便到洞真观。

  洞真观,金代泰和年间(1201~1208年)由全真教道士邱志园、范志明创建。邱、范殁后,同业王志深、李志清增筑之,凿池引泉,初具规模,官名为“洞真观”。元代宫廷封道观为“护国神虚宫”。明万历皇帝赐名“隆寿宫”,敕建“保国隆寿宫石坊”,并颁发《道藏》经一部480函。至此,洞真观进入鼎盛时期,“楼殿岿崇,金碧辉荧”。清代以来,渐趋衰败。

  该观坐北朝南,各殿依次建在同一中轴线上。大门在南,为木质牌坊,四柱三楼式。门内架石桥,名曰“更鸡桥”。桥北是玉皇殿。殿内塑玉皇大帝像,头戴九旒冕冠,两侧侍者各四,手持枪、刀、火、旗。殿前右侧为龙王殿,明正统十三年(1518年)重修;殿内有泉,门外两侧刻楹联:“一派水声流不尽,四围山势欲飞来。”左侧为“虎神殿”,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修建。玉皇殿院内古柏众多,浓荫蔽日,其中13株尤胜,俗称“十三太保”。殿东院外,有建观之初所植银杏一株,树干挺拔,高达30米,胸围6.5米,冠幅近40米,枝叶繁茂,禽鸟啁啾。树东有泉,名“清泠泉”,泉上有听泉台,台上筑“清泠亭”,因在志仙峰前,又称“志仙亭”,上刻对联两副,其一联曰:“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

  北出玉皇殿,拾级而上便是“娘娘庙”,祀碧霞元君。娘娘庙后为“真武庙”,庙内原祀北方玄武七宿,其对联曰:“一柄皂旗遮日月,七星宝剑照乾坤。”出真武庙,最北端宽广的石级上昔日有三元殿,亦名三元宫,内祀天、地、水三神。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山东布政使朱锡爵题写门额“灵照三界”。殿左侧有观音堂、吕祖庙、青帝宫,今仅存青帝宫。

  洞真观中古碑林立,金、元、明、清各代皆有,其中尤以元初定宗二年(1247年)《真静崔先生画像赞》碑最为著名。崔先生,名道演,字玄甫,号真静,金代人,是位亦儒亦道弃仕途厌名利的隐士,原在蒙古哲里木东境“金山昊天观”,金贞年间,南下寓居五峰山,与当时文人相交密切,颇有名气,金兴定五年(1221年)卒。此碑为后人纪念他而立,正面碑颜镌“真静崔先生画像赞”八字,篆书。碑身是沈士元单线条刻画的崔道演盘膝坐像,画像上端勒有金元诗人元好问、刘祁、杜仁杰的像赞诗各一首,字体分别为籀、篆、隶。碑阴镌刻杜仁杰撰文、高书写的《真静崔先生小传》。此碑作品出自各名家之手,诗、书、画、刻俱佳,为历代金石家所著录。此外,杜仁杰的诗碑也保存于观内。

  莲花洞 又名“千佛洞”,在聚仙峰的西侧峭壁上,是一处珍贵的东魏石窟造像,199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深丈余,高3米,洞口由块石券成,上嵌明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镌刻的“圣佛莲花洞”颜额。洞中四壁全由佛像占据。最深处正中,凿佛像一尊,结跏趺坐,高2米余,属洞中最大者;左右侍者各二,高1.6米。周围洞壁及拱门两侧雕242尊小佛,形态各异。洞顶藻井全为莲花雕饰,40余朵,色彩素净淡雅。该洞有东魏至北宋造像题记多处。据清嘉庆《山左金石志》载:“(隋)莲花洞造像题字三十种,在洞外东壁者五种,在洞内北壁者二十三种,在洞内南壁者二种,每种五六字至二十余字不等,向未著录,此段赤亭亲至五峰搜得之。”又据清孙星衍《寰宇访碑录》云:“五峰山莲花洞大像主钟崔等五十四人题名,盖又有出三十种之外者矣。”如今,不少题记尚存,但大半已漫漶不可识,尚可辨认的有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北齐乾明元年(560年)造像题记等。

  仙人台 位于群仙峰顶,五峰最东。群仙峰隆然突起,峰顶孤悬天半,四面悬崖壁立而成台形,只有一条小路可至。据传五峰山道人常来此坐化升天,故名仙人台。山势险峻,古柏苍郁,景色殊绝。

  青崖寨 在五峰山东侧,主峰海拔565.4米。原名青崖山。此山北连黄山,中隔一涧,唯西北一条小路可通山顶,山势陡峭险峻,古为兵家屯兵之地。金元时,东平路行军万户、长清人严实,曾在此建寨屯兵镇守,始称青崖寨山。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孙华亭为首的万名起义军驻扎于此,至清顺治年间义军山寨被清兵攻破。山上尚存的遗迹,有半穴居式建筑260余间,1~3米高的寨墙300余米,寨门、马道、点将台、旗杆穴、校场、盔子石和舂米蓄水用的石臼、石瓮等。

  玄都观 亦称南观、元都观,在洞真观南侧的青崖山西南麓,为明代德王的香火院,明成化至崇祯年间驻藩济南的六代德王陵墓均建于此。这里泉水潺流,树木葱郁。玄都观内的一株海棠尤为茂盛,枝干挺拔,冠幅博大,芳香四溢。清末民初,玄都观倾圮,陵园也遭破坏,现仅存八字墙、德王墓和一座享堂。1993年初,文物部门对德庄王朱见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是墓主与其妃刘氏、其子济宁安僖王朱的合葬墓,距地面12米。墓穴中后部为地宫,砖石结构,有相互贯通的东、西、前三殿,总面积105.5平方米。两扇石门均宽11.07米,高2.51米,厚0.19米,上雕铺首及乳头形门钉,殿内各置一石棺床。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