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12年)由德国画家Franz Krüger绘画的戎装画像

  亚历山大一世汉语拼音:Yalishanda Yishi;英语:Alexander Ⅰ;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历: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儒略历:1777年12月12日-1825年11月19日),俄国沙皇(1801~1825年在位)。保罗一世之子。幼年由其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抚养。1784~1795年从教于瑞士启蒙思想拥护者 F.-G.de拉阿尔普,为人伪善。1801年3月23日,保罗一世在亚历山大参与的宫廷政变中被弑。亚历山大即沙皇位。初期,释放一部分政治犯,放松书刊检查制度。1802年仿照西欧国家政府机构模式,设立外交、司法、内政等8个部,并成立大臣会议。1803年发布法令,允许地主在获得赎金后释放农奴。允许商人、市民和国有农民购买无主耕地。1808年委托M.M.斯佩兰斯基伯爵拟订国家改革草案。1810年成立了作为咨询机构的国务会议。在对外政策上,亚历山大一世采取灵活的策略。即位初,同法、英修好。1805年,参加反法联盟。1807年,同拿破仑一世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后,领导反法联盟击败拿破仑一世,组织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充当欧洲宪兵,策划和组织对意大利西班牙革命的武装干涉。亚历山大一世先后同波斯(1804~1813)、土耳其(1806~1812)和瑞典(1808~1809)作战,兼并格鲁吉亚(1801)、芬兰(1809)、比萨拉比亚(1812)、阿塞拜疆(1813)和华沙公国(1815)。亚历山大一世在位后期对内政策日趋反动。实施A.A.阿拉克切耶夫制定的警察专制政策,继续推行军事屯田,并允许地主随意把农奴放逐到西伯利亚。后死于克里木视察途中。

早年时期

  亚历山大一世于1777年12月23日在俄罗斯帝国首都圣彼得堡出生。他的父亲是保罗一世,祖母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他和二弟的名字都是由叶卡捷琳娜二世亲自制订的,分别源自亚历山大大帝、君士坦丁大帝两位大帝。他因为父亲与祖母不和的关系,从小就被祖母命令与父亲分离,并且得面对因此接踵而至的宫廷斗争,因此使他养成了异于常人的性格。在弟弟君士坦丁出生后,两人被送至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处接受教育,由祖母亲自规划他们的生活。因此,造成了亚历山大一世与他的父亲关系疏离。在十七岁的时候,亚历山大一世与弟弟君士坦丁被派往西伯利亚战场学习军事,次年返回圣彼得堡。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他十九岁时驾崩,其父保罗一世登基,亚历山大一世被封为皇储,然而父子关系仍然疏离。根据亚历山大一世之友波兰亲王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3]所著之回忆录:“陛下与父亲每个月见面的次数不超过十次,而且两人即使在宴会这样的喜庆场合会面,也绝不交谈。”

  然而,其父自己独断独行制订政策,在欧洲战场上连续战败,都引起了贵族们的严重不满。当时由圣彼德堡总督彼得·帕愣(ru:Пален, 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策划暗杀保罗一世,他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军权,而且谋杀沙皇是极严重的罪,一旦被发现必被灭门。于是,他开始接触身为皇储的亚历山大,希望他能够支持该次行动。亚历山大在他的劝说下,终于同意了叛乱。1801年3月23日,保罗一世被彼得·帕愣暗杀于圣马可堡垒(现今米哈伊洛夫宫)寝室,亚历山大听到这个消息大感震惊,在彼得·帕愣的扶助下才能站起来,但他终于接受了俄罗斯帝国皇冠。1801年3月24日凌晨,亚历山大率兵进入冬宫,正式宣布保罗一世猝死的消息,同时即位成为俄罗斯帝国新一代沙皇。并以他仰慕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作为帝号,是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征伐生涯

第七次俄土战争

  1806年,奥斯曼帝国在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支援下,对在第三次反法同盟中遭到惨败的俄国出兵,以夺回第六次俄土战争中失去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亚历山大命令普罗泽罗夫斯基亲王率领四万军队进入两地,第七次俄土战争爆发。

  在战争早期,俄军主力被拿破仑牵制在普鲁士。但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新军,俄军仍然以传统的武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巴尔干半岛、外高加索和黑海几个方向上同时取得胜利,但不久后再度败北。1807年,俄国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拿破仑停止对奥斯曼帝国的一切战争援助,亚历山大决定两面开战,先攻弱小的瑞典,再攻较为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战争中期,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中将于1809年带回第一批新军到达支援,成功渡过多瑙河,后因土耳其兵力过多而转入瓦拉几亚。此时亚历山大升任巴格拉季昂为上将,同年亚历山大将芬兰战争中的大量新军抽调到巴尔干半岛,一直居于劣势的俄军数量超越土军。1810年,尼可雷·卡门斯基中将又率军渡过多瑙河,同土耳其军队展开两年多的拉锯战。

  战争晚期,1811年6月,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元帅接管了俄军指挥权,他将俄军逐步向北撤回多瑙河南岸,秘密派遣卡门斯基中将率领两万军队迂回渡过多瑙河,切断了土军的退路,将土军包围于河谷中。8月,于鲁什丘克战役以少胜多,击溃土军。10月2日,土耳其余军被俄军分别大败于贝尔格莱德、康斯坦察县,并于11月23日向库图佐夫投降,巴尔干半岛上全数土军被俘。亚历山大下令追击,占领整个巴尔干半岛。库图佐夫上奏认为不必,认为拿破仑才是真正的敌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半岛会令军队深陷战争泥潭,亚历山大准奏。库图佐夫更将在巴尔干战场上五万士兵调回俄罗斯,以增加俄军实力,同时据守多瑙河沿岸,日夜操练军队。并于1812年3月8日于斯洛博齐亚击溃再度来袭的四万土军。

  土耳其于1812年5月28日承认战败,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割让比萨拉比亚,但承认土耳其拥有瓦拉几亚的监督权、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两周后,拿破仑一世入侵俄国,库图佐夫下令巴尔干半岛内所有俄军紧急撤退,以防止法兰西第一帝国附庸国奥地利帝国、意大利各国军队截断俄军退路。于是180,000多人的大军分三路撤回俄国,参与俄法战争。

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6月,路易·斯坦尼斯瓦夫·塞维尔伯爵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使节,前来请求俄国参与第三次反法同盟,对此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元帅大力反对,认为出兵会白白耗费国力。而且新成立的法国实力未明,贸然出兵只会导致大的损失,应该断然拒绝。对此亚历山大一意孤行,认为必须参加,并且曾经公开训斥库图佐夫。1805年8月9日,神圣罗马帝国、英国、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对抗拿破仑军队在欧洲的扩张。1805年11月亚历山大回应应弗朗茨二世的求援,亲自带兵进入欧洲,结果却在1805年12月2日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又称“三皇会战”)中遭受惨败,损失接近四分之一的远征军。亚历山大本来打算冲进战场亲自与拿破仑一决高下,但被其弟君士坦丁大公强行拉回阵地后方。亚历山大最终在臣下的拚命保护下突围离开战场,而君士坦丁大公更亲率冬宫近卫军殿后,身受重伤。此役总共导致二十位俄军将领死亡,亚历山大听闻消息后伤心得在军营中哀嚎,向士兵立誓生死与共,激励他们化悲愤为力量。并且在回国后亲自登门向库图佐夫认错。

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年11月24日,因为听闻普鲁士王国战败的消息,俄国内廷对是否要参加第四次反法同盟作出了激烈的讨论。库图佐夫再度大力反对出兵,并提及亚历山大在上一次反法同盟战败一事,使亚历山大极为不悦,决意亲征报仇。在群臣的劝阻之下,亚历山大停止了亲征的念头。任命本尼格森上将为首,巴格拉季昂中将、德托利少将为副,领兵七万支援普鲁士。俄军在早期的战役虽然能够和拿破仑军展开拉锯战,但在拿破仑补给充足、数量庞大的军队下渐居劣势。俄普联军最后退至俄普边境的弗里德兰,本尼格森上将上奏亚历山大俄军不可能作战下去,请求退兵。但亚历山大下令他继续作战,不许撤退。

  1807年6月14日,俄军在弗里德兰战役惨败,俄国正式宣布战败。

  但拿破仑表示俄国认同支援盟友的信义,不需俄国负上任何战败责任,因此也不需要任何战争赔偿,更邀请亚历山大一同签订和约。于是两国皇帝相约在尼门河中央会面,更互相邀请对方出席晚宴。最后签订提尔西特条约,结束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战争,两国结成同盟。同时也开始执行针对大英帝国的大陆封锁。

芬兰战争

  签订提尔西特条约后,亚历山大依约定向瑞典发动芬兰战争,以表示支持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此战争中俄军运用大量非正规战术,例如夜袭、放火烧林、污染水源等战略,只一个月就攻下了大部分芬兰。

  昏庸无能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更连连逃跑,甚至在赫尔辛基战役中拥有对方十倍军力时仍然逃跑。俄军司令之一的杰米多夫将军(ru:Демидов,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嘲笑瑞典军:“我们在和智力低下的小孩打仗,而且这些小孩的领导人是只智力低下的胆小兔子。”

  亚历山大在战争早期就撤兵支援中东战线,只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攻击。最终俄军于1809年9月在劣势兵力下战胜瑞典和英国的联合军,双方签署《弗里德里克斯哈姆条约》。瑞典割让芬兰,阿道夫被臣子废黜,卡尔十三世即位。

  而阿道夫在他去世前曾要求其外孙卡尔·欧根王必定有一天要攻打俄国收服失地,但他的外孙向他表达不愿意以七万军队挑战俄罗斯的百万军队,拒绝向外祖父发出承诺。阿道夫最后病逝于瑞士圣加仑,享年五十九。

俄法战争

  俄法战争,俄国国内又以拿破仑入侵俄国失败为分界线,分别称为拿破仑东征和神圣王西征。始于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侵俄,终于1814年4月11日拿破仑退位。是一场欧洲两大国以及各自附庸国之间的战争,两个国家都拥有超过一百万的总兵力以及广阔的领土,此战最终死伤人数高达一百多万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死伤最惨重的战争。战争双方互相进行屠杀行为是死伤惨重的重要原因。战事最终以拿破仑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结束。

法军东征

  1811年7月,拿破仑在进军俄罗斯帝国的前夕,秘密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在中欧地区驻扎,由于声势浩大、军队调集频繁,使得俄军有所警觉。俄军总参谋长汉斯·卡尔·冯·弗里德里希·安东·迪比奇呈上一份名为《对法防卫大纲》(《План обороны против Франции》)的报告予亚历山大。指出这是欧洲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军,其后勤负担必定比欧洲历史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更重,因此在大军侵略前,俄军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这一场战争。具体为在格罗德诺作为核心,延伸出三条防线牵制法军,采用费边战术,避免与其主力决战,以很大的战略纵深耗损拿破仑的军力。陆军总司令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对此稍作修改,转变成焦土战术,以防止拿破仑获得任何补给。1811年8月16日,《对法防卫大纲》修正案于帝国议会通过,亚历山大批阅后准奏,下令对法备战。

  1812年4月2日,法国驻俄罗斯大使路易·德·科兰古向俄罗斯政府呈交国书,遣责俄国暗中违反《提尔西特条约》中订明的大陆封锁政策,与英帝国进行贸易、以及将特许贸易状出售的证据一并呈上。俄罗斯方面表示无辜,认为一定是两国之间产生了误会。法国撤走所有外交人员,导致双方的外交关系降至冰点。此后,两方争议不断,包括在第七次俄土战争立场上,本来支持俄国开战的法国,反过来公开遣责俄国侵略奥斯曼帝国 。亚历山大尽力与法国磋商,寻求避免战争的方式,但均没有成果。

  战前,亚历山大因为考虑到俄国西方边境的军队并不足以抵抗拿破仑的大军,因此命令库图佐夫终止第七次俄土战争,领兵回国。就在俄土双方签订和约后不久,1812年6月23日晚上十时,拿破仑亲自率军渡过涅曼河,战争爆发。

防守阶段

  战争爆发后,亚历山大考虑到自己军事才能并不如巴克莱·德托利亲王,而且自己亦没有对抗拿破仑的自信。因此下令任命巴克莱·德托利为自己的主权代表,带领二十多万军队出战,自己只领三营近卫兵留守。1812年6月30日亚历山大任命巴克莱·德托利亲王为元帅,帕维尔·奇恰戈夫海军上将、托尔马索夫上将(ru:Тормас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为其辅助,率军与东部边境守将彼得·维特根施泰因抵抗法军。在此期间,亚历山大闷闷不乐,经常发怒,对于巴克莱·德托利的撤退政策,他虽然表示能够接受,可是反对的劝谏不断,亚历山大被迫成为双方的调解人。另外一个使亚历山大困扰的,是他与库图佐夫之间的连番争辩,库图佐夫因为与亚历山大不和而被撤去军权,由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上将接管军队前往西边作战,但仍然拥有元帅、义勇军军长、圣彼得堡卫戎长官等名衔,能够随意向亚历山大上奏。因此两人斗争激烈化,库图佐夫有两次著名的上奏,分别为《将士们》和《祖国大地的呼唤》指责实行焦土战术带给俄国军民深痛的苦难。

  1812年8月17日,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俄军再度惨败,法军开通了攻打莫斯科、圣彼得堡的道路,事实证明库图佐夫的预测几乎完全正确,令亚历山大又惊又恨。斯摩棱斯克的陷落,迫使亚历山大要撤换巴克莱·德托利,由库图佐夫出任总司令。为了拱卫仅余三千多士兵的首都圣彼得堡,列文·奥古斯特上将以66岁高龄出征。于塔鲁提诺之战(ru:Тарутинский бой)成功击退那不勒斯国王若阿尚·缪拉率领的二万多军队,权臣阿拉克其耶夫亦有参加此战,他身中两刀,受到四次枪伤,但仍然坚持死战,并高举“俄国人永不屈服!”(Русский человек никогда не даст выход!)标语鼓励士气,令亚历山大深受感动,特赐鲁缅采夫勋章予阿拉克其耶夫。

  亚历山大一世此时亦听从了总参谋长迪比奇的意见,将俄军分成四个梯队支援库图佐夫,分别为维特根斯坦因元帅与迪比奇的第一军、托尔马索夫上将的第二军、巴格拉季昂亲王的第三军、本尼格森伯爵与君士坦丁大公的第四军,亚历山大并不亲临战场,但他下令近卫兵整装待发,准备必要时出战。同时下令西伯利亚诸军做好准备,以求在莫斯科一役后一举围歼拿破仑。库图佐夫更向亚历山大上奏要求在莫斯科进行撤离准备,并在必要时可以烧毁莫斯科。亚历山大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动用否决权否决帝国议会对库图佐夫的不信任议案,授予库图佐夫全权,并恐吓议员假如对库图佐夫提出任何有关弹劾,将视为叛国,需处以死刑。

  亚历山大大刀阔斧地为库图佐夫准备迎战拿破仑,包括士兵、补给、武器亦供与库图佐夫,更多次亲自演讲激励士气,一改以往恐惧拿破仑的懦弱形象。相反,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惨受寒冷、饑饿、伤病、俄军日夜游击的折磨,造成了大批逃兵和惨酷的掠夺。可是在焦土政策下,法军也无法抢掠到足够的粮食,加上军中爆发了三种传染病(痢疾、伤寒、流感),法军已经失去继续进攻的能力,基本上截至1812年8月31日(博罗金诺战役一星期前)只有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费弗尔元帅和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上将的军团还保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其余军队都正面临着极大的后勤负担。米歇尔·内伊元帅劝说生病中的拿破仑撤军固守斯摩棱斯克,可是拿破仑一意孤行要攻下莫斯科。此时俄军聚集起来的军力已经和拿破仑的军队旗鼓相当,但在训练度与武器质量仍然与拿破仑身经百战的精锐军队相差甚远。

  亚历山大在1812年9月3日,俄法两军在博罗金诺进行战役,史称博罗金诺战役,此战为拿破仑战争中死伤最为惨重的一战,也是索姆河战役前,欧洲史上死伤最为惨重的战役。战争开始前,俄军在博罗金诺建立了大量防御工事,只是土堡就已经超过八个(包括著名的三个“巴格拉季昂突角堡”),还有石堡三个,二十圈铁拒马。面对如此防御工事,法军仍然被迫攻坚,战役由法军于清晨0600开启战端,双方合共过千门火炮开始互相轰击。在战场中央的军队被炸成肉酱,因此攻坚的中央法军必须忍受恶臭穿越尸海进攻。若阿尚·缪拉的部队则抄火炮的盲点路线进攻,成功到达了防御工事下方,可是却遭到了俄军骑兵的自杀式冲锋(乌拉冲锋)袭击,缪拉只得勇战,在挡下了俄军十三波自杀式冲锋后,成功打破了俄军防线。可是他的军队已经陷入了一种疯狂状态,纷纷杀向巴格拉季昂突角堡,缪拉与堡垒上的巴格拉季昂都被迫抽剑肉搏。在内伊的支援军队到达后,缪拉更下令属下全军攻坚瓦夫斯基堡垒,战至下午,终于成功攻下瓦夫斯基堡垒。但是库图佐夫立即后撤指挥部,令缪拉辛苦攻来的堡垒顿时失去了战略意义,反而令他被包围。

  而内伊也因混乱无法了解缪拉的战况,因此并没有协助缪拉扩大战果。随着战争进行愈来愈长时间,地上出现了血池,人体残肢在上方飘浮,更大大阻碍了信息的传达。缪拉亦一度在托尔马索夫的波浪战术下,被迫舍弃瓦夫斯基堡垒。后来满身是血的缪拉被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救回,两人再度在傍晚重夺瓦夫斯基堡垒。然而,此时的瓦夫斯基堡垒只剩下颓垣败瓦。在右翼,俄军的防线同样被击溃,逐渐向中央俄军压迫,法军于傍晚0510击破俄军第一道防线,但自身已经承受巨大伤亡。可是,俄军投入预备队,双方继续战斗。

  此时,连续战斗十个小时的缪拉被迫继续面对俄军的人海战术,以致其对俄军发出咒骂和怒吼。内伊和达武军团也被迫“以人海战人海”,双方因地形因素在有限的空间血战,以及两方火炮的轰击,令战争更加血腥。晚上0620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代表库图佐夫与法军比尔瓦多将军达成协定,双方后退重整军力,拿破仑亦认为不需要继续作战,于是,法军后撤收拾尸体,俄军则撤至最后一道防线。博罗金诺战役结束。

  当时在冬宫皇家东正教堂祈求战胜的亚历山大听闻此消息后叹了一口气,但他却号召众人为战役中死去的双方士兵举行弥撒。在当晚,他下了一道命令给奥斯金·萨肯元帅,具体为荡平拿破仑后方的残余法军。1812年9月11日,莫斯科大火,俄国千年名城莫斯科付之一炬,除了部分仅存的大型建筑,其余完全被焚。1812年9月12日,拿破仑率领数万军队进入莫斯科,成为俄法战争的转折点。

反攻阶段

  在拿破仑攻进莫斯科后,法军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补给,而且更因为接济莫斯科周边的大量饑民而雪上加霜。而在俄国国境的欧洲各国联军已经感觉到孤军深入的拿破仑大势已去,纷纷撤兵西归。法国元帅尼古拉斯·让·德迪乌·苏尔特与德索勒侯爵让-约瑟夫商议如何帮助拿破仑稳定后方,特别是制衡擅自从俄国撤军的奥地利帝国,因此法国派兵进入德意志地区稳定局势。在儒尔当、麦克唐纳、奥热罗、蒙塞等人的努力下,成功稳定了德意志地区局势,没有任何国家倒戈至俄国一方。亚历山大此时已经召集了高达五十万兵员至西部边境,围攻不足十万军队的拿破仑孤军,以及莫蒂埃军团镇守的斯摩棱斯克后勤基地。由于俄罗斯兵民合一的攻击,法军只得在莫斯科周边地区进行了屠杀,死者人数至今已无法统计。但此举激起了俄国民众的愤怒,自发组织攻击法军的行动。 全俄罗斯皇帝与独裁者

  此时,库图佐夫交出指挥权,并向亚历山大上奏“所有事情都完结了”,亚历山大对此感到讶异。当他遣使询问库图佐夫时,库图佐夫回答:“陛下是想要拿破仑的头呢?还是全体俄罗斯人民的福祉呢?”。可是亚历山大仍坚持任命库图佐夫继续担任俄军总指挥,并擅自赐予他大元帅一衔(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只有三人获得此称号,分别是:俄军战术之神苏沃洛夫、伊凡六世之父安东尼·乌尔里希以及库图佐夫)。库图佐夫于是在保留俄军实力的大前提下消极追击法军。

  不过亚历山大却乘势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动用沙皇权力解散议会,开始整顿军队,成为继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后的俄罗斯帝国独裁者。亚历山大一世下了一道公告,自称自己是上帝派来世上解决拿破仑拯救欧洲人民的,拿破仑大军的失败证明了拿破仑是上帝的敌人,他即将代表一切信仰上帝的人打倒拿破仑这个撒旦的化身。此举令信仰东正教的俄国人民陷入了宗教狂热之中,令本身就拥有政教合一地位的沙皇独裁的合法性大大增加。司法部部长加甫里尔·杰尔查文劝谏亚历山大强行解散议会令俄罗斯的法治受到极大的挑战,亚历山大斥责他:“现在你是皇帝还是朕是皇帝?加甫里尔,你虽然是朕的导师,但请你记得,朕是你的皇帝!朕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并解除其职务。至此,亚历山大独揽帝国大权。

  此时拿破仑三次打算与亚历山大和谈,第一次是在1812年9月18日,通过释放身为俘虏的枢密院参赞伊凡·托鲁米希·瓦金库茨夫(ru:Тутолмин, Иван Акинфиевич)传递信息。亚历山大断然拒绝,并挑衅拿破仑带兵进攻首都圣彼得堡,他将在圣彼得堡等候拿破仑的到来,更在信中对拿破仑大肆嘲讽。令拿破仑气得要进攻圣彼得堡,但被内伊等人阻止,原因是巴克莱·德托利的军团,此时已经将他们重重包围,要突围极其困难。而且在莫斯科周边,库图佐夫等人的军团加起来,人数已经远超法军几倍,法军根本不可能进攻圣彼得堡。

  9月20日,通过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的父亲安德鲁·马雷什·赫尔岑,一位富有且德高望重的地主,再次尝试和谈,亚历山大不见来使。

  最后拿破仑在10月4日派遣他与亚历山大两人的朋友雅克·劳里斯顿前往,并称他不惜一切代价需要和平。劳里斯顿被廷卫队长官彼得·米哈伊洛维奇接见,俄方开出一个条件,就是要处死拿破仑,其余免谈,亚历山大也不接见他,谈判破裂。拿破仑得知和谈失败后,决定率军突围西走。

俄军西征

  在俄法战争结束后,俄国国内为是否应该追击拿破仑而进行讨论。保守派以库图佐夫为首,认为应该要休养生息,不再进行战争。对此以亚历山大为首的主战派仍然一意孤行决定追击,库图佐夫这次一改以往保守的作风,决定支持亚历山大。但是他在出征前提出一起出征的要求,理由是“老臣已经身患重疾,命不久矣,就请让老臣在最后尽忠吧!”

  1812年12月20日,俄军开始东征。总共400,000的士兵分为四个方面挺进,预定于波兰华沙再度集合。但最后兵分两路,一路由东普鲁士西进,另一路与奥地利帝国合兵西进。

内政

非官方委员会时期

  在内廷,亚历山大于即位初期便任命了一个“非官方委员会”,最初由四位主要委员,分别是:内政部部长亚历山大·斯特拉格诺夫(ru:Строга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近卫军军长尼古拉·诺沃斯策夫(ru:Новосильцев,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御前顾问维克多·寇楚贝(ru:Кочубей, Виктор Павлович)、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亲王等人组成。主要为亚历山大一世提供意见而设立。

社会方面

  1801年,亚历山大召回了思想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并任命他为宪法委员会委员,来研究俄国君主立宪的可能性。但拉季舍夫欲以英式君主立宪制度作为参考,使亚历山大甚为不悦,因此罢免拉季舍夫。拉季舍夫被罢免后,任命加甫里尔·杰尔查文接替其职务。1802年设立部长委员会内阁,由九位部长直接向沙皇负责,由九位部长选出的委员会首长为部长委员会最高负责人。1803年更颁布《自由农民法令》,宣告农奴在支付主人认可的赎金后便能得到解放。

军事方面

  亚历山大一世即位早期俄国贵族拥有大量私兵,他们都蠢蠢欲动,谋反不断。亚历山大安抚部份贵族,并且逐渐分化吸收他们的势力。同时公布新的贵族法,宣布贵族们重新拥有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各项特权,同时推翻其父在位期间受贬职的军官的法令,让他们恢复原职,以此获得了大批贵族的支持。但沙皇仍然在军事上处于弱势,被迫要听从大贵族的指令。

经济方面

  与英国和解,恢复了其父保罗中断了的俄英贸易。在东方,任命俄美公司总裁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列扎诺夫为驻日大使,拓展俄日贸易。更鼓励自尼布楚条约以来设立的东正教北京传道团活动,加强中俄之间的商业贸易。在国内则鼓励畜牧业和采矿业,但因国内贪污之风太盛,收效甚微。

文化方面

  于1804年开办哈尔科夫大学和喀山大学,并且允许撤销学术审查制度,由大学自组董事会管理。同时特赦了写诗讽刺他的伊万·克雷洛夫,并接受他的建议,放宽了对文学作品的审查。亚历山大认为不应该严格限制出版自由,于是在1807年下令除涉及政治议题、淫秽和侮辱皇室的作品外,其他作品一律解禁。

斯佩兰斯基时期

  在亚历山大即位中期,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斯佩兰斯基在众臣中被提拔为部长委员会首长,他与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并称为亚历山大时期两大权臣,两人都因掌握帝国行政大权而著名,而斯佩兰斯基正是改革的先驱者。 基本上可以分为由1809年斯佩兰斯基改革开始,到1812年由接任委员会首长的安德烈·布德伯格公爵延续其政策大纲,终于1815年阿拉克其耶夫时期开始。

社会方面

  1809年斯佩兰斯基着手创设俄罗斯国家下议院(后来的国家杜马),遭到群臣联合抵制 亚历山大与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样,致力于废除俄国传统的酷刑,改以欧洲盛行的绞刑、断头台、斩首和枪毙来执行较为人道的死刑,减低了死刑犯的所受的痛苦。但对他人施加酷刑使人死亡者,根据法律应对他使用同样的酷刑使其死亡。同时他禁止贵族杀害农奴和对农奴犯下性罪行。杀害农奴者需处死,农奴犯罪需交由法律审判,不可私自杀害。前者的确有效地保障了农奴的生命安全,但后者却因为牵涉面太大,而且难以定罪,因此最终往往不了了之。

军事方面

  亚历山大于1811年3月27日成立俄罗斯内卫部队以拱卫俄国内部的治安,更聘请19世纪军事巨著《军事战略》一书的作者安东莞·亨利·约米尼来改革军制,制订《十大纪律》、《战略纲领》、《战术十要点》来操练军队。 以下为俄军十大纪律:

  1. 军队从属于沙皇,沙皇拥有全军指挥权、司令权、训练权等一切之权利。
  2. 禁止违抗任何命令,违者枪毙或斩首。
  3. 禁止阵前私自逃跑,违者枪毙或斩首。
  4. 禁止虚报军情,违者需公开枪毙。
  5. 禁止贪污、亏空、变卖军中物资,违者需公开枪毙。
  6. 禁止泄漏军事机密、在军中散播谣言、破坏军营器械等扰乱军中秩序之事,违者需视情况公开枪毙或予以鞭刑,战争时可视情况免罪。
  7. 禁止嫖娼、酗酒、赌博、诈骗、杀人、打人、偷窃等扰乱社会秩序之事,违者需视情况公开枪毙或予以鞭刑,战争时可视情况免罪。
  8. 禁止军官互相诬告、推搪责任、嫁祸属下,违者各鞭一百。
  9. 禁止缺席操练、召集时迟到、丢失军旗器械,违者鞭二十。
  10. 其他情况下,不管何种原因致使军中秩序大乱、士兵意外伤亡者,应立即处死刑;其余各项致使军中损失、扰乱秩序者,需视情况公开枪毙或予以鞭刑;没有导致军中任何损失但违反规矩者,视情况予以鞭刑或免罪。

  而大贵族的屡次叛逆令亚历山大无法忍受,因此亚历山大乘贵族们到圣彼得堡参加1812年的圣诞与新年宴会时,于1812年1月13日(儒略历1月1日)新年时发动冬宫事变,用近卫军团将大贵族们缴械软禁、迫令他们放弃兵权和领土。从此,军队不再效忠于贵族,而是直接向沙皇效忠。亚历山大对戈东诺夫和奥利戈维奇两家历史悠久的大贵族屡次叛逆深恶痛绝,下令把两个家族完全肃清,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处死,他们的亲家亦受牵连。亚历山大更表示这些大贵族是俄罗斯罪恶的根源,因此大幅度削减他们的领地,不服者一律处死、镇压。他将打压他们的权益分给服从他的中下级贵族,扶植他们成为新的大贵族,但这些新贵族没有军权。因此亚历山大终于能够将全俄罗斯的兵力统一管理,以对抗欧洲的霸主-拿破仑。

  与约米尼同享盛名的另一位军事思想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亦于1812年5月被亚历山大请到俄国,进行此次影响深远的军事改革。 首先克劳塞维茨把俄国的军事架构重组,以五人为一组,两组为一列,十列为一连,十连为一营,五营为一旅,两旅为一师。当一个军区拥有五个师或以下称为军团,反之称为大军团。

  全国共分为二十七个军区,大小不一,而且兵数悬殊,俄军只能采取折中方法,让一些士兵到处调动。但就在两位军事理论大师改革进行期间,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一世率军入侵俄国,俄法战争开始,改革被逼腰斩。在拿破仑退出俄国后,亚历山大命令库图佐夫追击,及后自己亦领兵前往东普鲁士,改革与战争一同再度开始。克劳塞维茨认为,亚历山大由俄国攻至法国,与拿破仑由巴黎攻至莫斯科有同样长度的战略纵深。因此克劳塞维茨十分注重俄军的后勤补给,克劳塞维茨提出三种方法:一,部队分开驻扎在德意志地区各大小邦国,由该地政府供养;二,从俄国国内分成八条主要补给线,将补给送往欧洲各大城市,倘若物资在运送途中稍有变质,可视情况赠送予当地人民,以收人心。(事实证明,饑饿的人民感恩戴德,不仅没有抱怨,而且纷纷捐出自己仅余物质);三,充公占领地内注册法国企业一切资产。

  同时重臣之一的阿拉克其耶夫与尼古拉大公借由此次战争尽力帮助亚历山大清除国内的叛逆贵族,将他们丢到欧洲战场当阵前卒“以功赎罪”来补充失去了的兵员。设立“按国家至尊之旨意”的秘密警察二局,由阿拉克其耶夫和本肯多夫伯爵(ru:Бенкендорф, Александр Христофорович)一手主导,力求在亚历山大不在时全力巩固俄国内部,三人更邀请克劳塞维茨帮忙。克劳塞维茨因此向尼古拉提出武装俄国农奴,如同法国武装自由民的构思,来增加俄国的军事实力。阿拉克其耶夫和尼古拉对此表示十分同意,但仍要请示在前线的亚历山大才作决定。亚历山大给予他们附带许多限制条件的许可,允许农奴参加武装训练。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奥斯曼帝国调集军队,打算向国内空虚的俄国偷袭,尼古拉率领俄国各类人士的混合军前往边境与奥斯曼帝国军队对峙。阿拉克其耶夫尽力恐吓奥斯曼帝国退兵以避免战争(因为当时俄国国内已经没有任何后备军队),奥斯曼帝国因慑于俄军数量庞大,同意退兵。俄国国内受此事刺激后加快了军事改革,特别是阿拉克其耶夫设立的军屯制让俄罗斯从此步向了军事为先的道路。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罗斯成为欧洲最强陆权国家,因此聚集了欧洲众多军事家前来拜访,1814年5月18日亚历山大邀请瑞典国王贝尔纳多特、那不勒斯国王缪拉、大英帝国威灵顿公爵、奥地利施瓦岑贝格亲王、普鲁士王国布吕歇尔元帅、法国波旁王朝苏尔特元帅。俄方列席者有:皇家陆军总司令德托利亲王、皇家陆军副总司令君士坦丁大公、总参谋长迪比奇伯爵等元帅,19世纪两大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和安东莞·亨利·约米尼,以及本尼格森伯爵、阿拉克其耶夫、恰尔托雷斯基亲王等等多位上将。出席宴会,以纪念和庆祝击败拿破仑。

文化方面

  资助俄国第一次的热气球实验,亚历山大还在1812年12月25日下令修建救世主大教堂,同时下令在冬宫广场竖立彷图拉真柱的亚历山大柱以纪念战胜拿破仑。

阿拉克其耶夫时期

  在亚历山大统治的晚期,由亚历山大于1815年12月1日任命阿列克西斯·阿拉克其耶夫(ru:Аракчеев, Алексей Андреевич)为部长委员会首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阿拉克其耶夫时期”。 这时期亚历山大长年与玛丽亚‧安东诺夫娜‧纳许奇那(亚历山大的情妇,后被亚历山大亲自遣散)留在维也纳美泉宫。因此将国内政事都交由尼古拉大公、阿拉克其耶夫、总参谋长迪比奇三人处理。而他只偶然回俄国处理事项。

社会方面

  推翻斯佩兰斯基的自由主义改革,恢复报禁、拷问;废止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对亚历山大忠心耿耿的阿拉克其耶夫热衷于推行对亚历山大之个人崇拜教育,力求实现亚历山大为首之中央集权。在亚历山大即位早期与亚历山大对抗的大贵族受到秘密警察的监视和欺凌,阿拉克其耶夫更乘机公报私仇,与其有过节的贵族下场最为悲惨。因为亚历山大长年不在的关系,他尽心辅助亚历山大的代理人尼古拉大公,以避免群臣对其专横执政的弹劾。更以限制革命份子为由,大力打压文艺活动,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曾为此写诗讽刺阿拉克其耶夫以及长年不理政的亚历山大,被阿拉克其耶夫下令流放。

  阿拉克其耶夫还设立军屯制度,具体是把人民安排在特定生产单位,禁止基层人口自由流动,将人民束缚在土地上,定期给予军事训练,使其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在军屯制度生产的一切农产品、手工制品一半归国家,余下一半归地主、庄园主分配。阿拉克其耶夫还成立军屯检察厅,负责检肃怠工、逃税、贪污等问题。

  在阿拉克其耶夫时期,俄国建立了十分严密的阶级制度,伯爵或以上的贵族人数是固定的,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架构。贵族们的领地多数只是一个小庄园,只拥有几十至几名农奴,最多也只有几千名,再也没有能力犯上作乱。最终在亚历山大侄子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解放农奴、侄孙亚历山大三世 (俄国)在位大力推动工业化后,此制度正式崩溃。

  虽说阿拉克其耶夫的施政过于激进,可是他强迫人民接受三年义务教育,将俄国的识字率提升到接近百分之四十,比起亚历山大即位早期的约百分之十六大幅度上升;严格执行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任何人(沙皇除外)犯罪均需受罚,成功整顿了俄国内部的治安;铲除一切秘密组织,例如共济会便被阿拉克其耶夫定义为非法组织;建立恶名昭彰的“血汗铁矿”,劳役罪犯、俘虏无偿采矿,使俄国的矿产大幅度上升。种种政策使阿拉克其耶夫被各方仇怨,但的确成功令俄罗斯帝国在1818至1822年达致鼎盛。

  阿拉克其耶夫仍然有仁慈的一面,1824年,一群伊万诺沃的人民到圣彼得堡上访诉苦,认为生活过于苛刻、国家劳役过重、恶吏横行,处于饿又饿不死、又无法生存的程度。阿拉克其耶夫下令禁止惩罚这些上访人民,更减免当地税收。同时上书一册向亚历山大直谏人民之痛苦,请亚历山大再度亲政,然而多年不朝的亚历山大不予理睬。阿拉克其耶夫个人亦是注重纪律、常做善事、忠于君主、国家、人民的人,他的性格也在他十年的施政中充分显示。

军事方面

  阿拉克其耶夫甫就任就开始大力推广他在1811年开始实行之军屯制,但他认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架构不符合俄国国情,因此决定对克劳塞维茨的提议作出修改。但克劳塞维茨在不久后即以思乡为由动身返回普鲁士。因此阿拉克其耶夫便擅自改革军事架构为,以十人为一列,五列为一连,十连为一营,十营为一师,四师为一军。

  阿拉克其耶夫主要是顾忌俄国内部因拿破仑战争而元气大伤,并没有能力聚集出大军团,因此以军团作为俄军最大战术单位。他尽力协助亚历山大的霸业,在图拉、伊热夫斯克、乌拉尔、哈尔科夫四地大规模制造枪械,包括雷管枪、骑枪也正式于此时大规模生产。于别尔哥罗德、梁赞、雅罗斯拉夫尔三地大规模铸造滑膛式加农炮;战马与耕马分离,战马由每个州/省的政府饲养,在战争时统一调度。还有一向支出庞大的近卫军团由于长年与亚历山大留在维也纳受奥地利帝国政府给养,也节省了大部分开支。而且为免地方将领拥兵自重,在和平时期连调动一个营的士兵(约500人)也需要二位上将、任何一位元帅、甚至沙皇的批准。而元帅每次调动兵马不可多于五万,需要调动多于五万士兵时需沙皇下诏批准方可执行。

  同时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地方总督们的封地迁移至边疆地区,以防止各总督领兵起事。远东地区总督扎·巴尔坎·克劳斯基(ru:Ридигер, Фёдор Васильевич)对此大力反对,认为阿拉克其耶夫将其辖区缩减了三分之二,亚历山大为此而责骂阿拉克其耶夫不知分寸,特地将伊尔库茨克省、外贝加尔州、雅库茨克州以及伊尔库茨克公爵名衔一同赐予克劳斯基,并在1818年11月为了表扬其长年守边有功,特命他到圣彼得堡受封元帅,克劳斯基对此大为感激,并在冬宫前跪迎亚历山大。但远东总督的辖区从此分为三份,被高加索总督辖区取代其最大辖区地位。除了后来的穆拉维约夫伯爵曾经一人兼任远东三大辖区外(西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滨海边疆区(含马加丹州、阿穆尔州))再没有任何一位总督拥有超过帝国六分之一的领土。

  经过数年的改革,阿拉克其耶夫在1821年恢复了克劳塞维茨的军区和大军团构想,在全国设立十二个固定的大军区,包括圣彼得堡、莫斯科、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基辅、喀山、明斯克、叶卡捷琳诺斯拉夫、赫尔辛基、华沙、占贾、伊尔库茨克。十二个大军区皆拥有常备兵五万人以上,而且可以统一调度属下的小军区,而大军团则削减成三万人以上则可成为大军团,以舒缓战争时的后勤压力。

文化方面

  制定俄国史上第二首国歌俄罗斯人的祈祷,让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卡拉姆津在官廷中专心撰写《俄罗斯国家史》。1820年开办俄罗斯皇家建筑学院,并聘请工程学大师埃米尔·克拉佩龙担任校长。资助探险家别林斯高晋进行俄国第一次南极探险,并在南极的以亚历山大命名的亚历山大一世岛上建立起俄国探险基地 但他却没对当时名声响亮的诗人普希金给予宽恕。

家庭

  • 妻子:巴登伯国的路易莎郡主(1779-1826),俄罗斯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
  • 长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1799年5月29日-1800年7月8日)
  • 次女: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1806年11月16日-1808年5月12日)

 

  • 二弟君士坦丁·帕夫洛维奇大公
  • 三弟尼古拉·帕夫洛维奇大公,后来的尼古拉一世 (俄国)
  • 四弟迈克尔·帕夫洛维奇大公

 

  • 长妹亚历山德拉·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 二妹埃莱娜·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 三妹玛丽亚·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 四妹凯瑟琳·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 五妹奥尔加·帕夫洛夫娜女大公
  • 六妹荷兰王后安娜·帕夫洛芙娜

私生活

  亚历山大早年在失去父亲的情况下成长,加上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他灌输反对父亲的思想,使他与父亲的关系十分疏离。不过,他与兄弟姊妹的关系超越了历代沙皇,两位弟弟君士坦丁和尼古拉始终如一地跟随他南征北讨,并未如前几任皇室因为兄弟之间争位而引起一连串的纷争,反而各自领一个方面军作为亚历山大的元帅到处征战。他与母亲费奥多罗芙娜太后,更是关系紧密,几乎只要在圣彼德堡居住时,就会每天去拜谒太后。

  亚历山大1793年娶巴登伯国的路易莎郡主(1779-1826),俄罗斯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生下两个女儿,分别是长女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长公主和叶丽萨维塔·亚历山德罗芙娜次公主,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是俄国有名的“贤后”,她最有名的一对名句分别是:在三皇会战后,为鼓励失意的亚历山大而说:“堂堂沙皇(亚历山大)竟然不及一个法国矮子(拿破仑),这像话吗?”以及在击败拿破仑后,为劝谏骄傲亚历山大而说的:“不过打败了一个法国矮子而已,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可见阿列克谢耶芙娜皇后的不平凡。但内向的亚历山大与直率的伊丽莎白皇后相处不太融洽,两人都默许对方有婚外情,尤其以亚历山大亲近之女性最多。但两人仍然经常有书信来往,而且偶尔会一起出席公开活动,只是不常居住在一起。根据伊丽莎白皇后的情夫波兰亲王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晚年在法国所撰写的回忆录,伊丽莎白皇后的“性倾向”与常人不同,甚至于有可能是同性恋。

  亚历山大还有一个为人所诟病的问题,就是他与四妹凯瑟琳·帕夫洛夫娜女大公(小名叶卡捷琳娜)的亲密关系。是亚历山大继1801年去世的大妹叶卡捷琳娜长公主(亚历山德拉女大公)后,关系最为紧密的妹妹。小时候的帕夫洛夫娜女大公在亚历山大面对众多困难、情绪低落时常常安抚、开解亚历山大,并且常常与亚历山大彻夜长谈。拿破仑早年曾向帕夫洛夫娜女大公求婚,厌恶拿破仑的亚历山大于是将妹妹嫁与奥尔登堡王子格奥尔格,但因格奥尔格因病早逝的关系,叶卡捷琳娜没多久又回到了俄宫。她与大嫂伊丽莎白皇后两人在这时候开始关系紧密,甚至三人之间展开了三角关系。亚历山大击败拿破仑后,欧洲人民奉亚历山大为救世主,亚历山大的权力近乎不受任何制约。此时亚历山大与妹妹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亲密,后宫中除了费奥多罗芙娜太后和伊丽莎白皇后外,就属帕夫洛夫娜女大公发言权和地位最高。英国俄裔历史学家格奥尔德·米哈伊洛维奇·克雷霍夫更质疑亚历山大与妹妹乱伦,不过此说法并没有任何确凿证据支持。亚历山大虽然于1816年1月24日将帕夫洛夫娜女大公嫁与威廉一世 (符腾堡),但两人仍然常在维也纳美泉宫会面,威廉一世对此完全无法对抗。

  另外,亚历山大身边女官众多,其中四位与亚历山大关系十分亲密,分别是女官长安娜·弗拉基米罗芙娜·苏沃洛夫、近身侍从女官索尼娅·凯捷琳娜·罗斯沃夫、书记官玛丽亚·杰诺·妮科莱塔·拉伊蒙多、近卫枪骑兵长官维多利亚·阿卡德弗娜·库纳耶斯卡娅。在亚历山大统治的晚期,亚历山大长年十万近卫军团留在维也纳美泉宫,偶尔带着在欧洲到处活动,近卫军团的补给主要交由奥地利政府负责,俄国政府不管。女官们与亚历山大的情妇玛丽亚‧安东诺夫娜‧纳许奇那也一同陪伴亚历山大居住在维也纳,有关亚历山大这位情妇的描述较伊丽莎白皇后少。亚历山大喜欢她的温柔和姿色妖媚,但随着时间推移,亚历山大认识到她爱慕虚荣、不学无术、阴险狠毒的本质。1818年,就在她责打亚历山大的近身侍从索尼娅以后,亚历山大听从太后、皇后、妹妹们和众位女官的建议亲自遣散了她,只给予她足以温饱的赡养费。

  亚历山大安排女官们各司其职,设立如同军事制度的管理方式,四大女官也各自有自己的职务,职权鲜明且不重叠。女官长安娜·弗拉基米罗芙娜·苏沃洛夫是著名俄军大元帅苏沃洛夫元帅的曾孙女,专责女官的人事任命,与亚历山大在小时侯便认识,比亚历山大年轻十二岁,是亚历山大最为亲近的人之一。近身侍从女官索尼娅·凯捷琳娜·罗斯沃夫为俄罗斯学者、收藏家罗斯沃夫公爵之女,通晓欧洲多国语言,善于社交,为亚历山大担任翻译。她另外一个主要职务是照顾亚历山大的起居,以及改正亚历山大的奇特习惯。书记官玛丽亚·杰诺·妮科莱塔·拉伊蒙多为后来意大利统一运动重要人物之一朱塞佩·加里波底的姨姨,她是一个博闻强记的意大利人,主要负责帮助亚历山大整理奏章、文件。而且她向亚历山大报告任何事项时,都能把所有资料简化成一张纸写完。近卫枪骑兵营长官维多利亚·阿卡德弗娜·库纳耶斯卡娅则是著名的乌克兰钦察弓骑女后裔,因为仰慕打败奥斯曼帝国的亚历山大,率领族人投靠亚历山大。后来因为弓在欧洲战场上被淘汰的关系,转而使用马枪作武器。在拿破仑战争后作为功臣之一,亚历山大特许她带领一千名弓骑女加入近卫军团,建立近卫枪骑兵营。以上四人的共通点都是忠诚心重、年纪轻轻便能力超群的女性。四人除了安娜外,都怀上了亚历山大的私生子,索尼娅的孩子更是亚历山大的遗腹子。

  亚历山大晚年的性需求增加不少,因此私生子女多的不计其数,情妇当中包括女官、贵妇、演员、牧民等等众多的女性,因此亚历山大一世可能有许多私生子女承继其血统,并非无后而终。

  在亚历山大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亚历山大陷入了严重的神秘主义倾向,除了近身侍从女官索尼娅外,没有人能够接触他。对此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解释为亚历山大的童年阴影和他长年压抑情绪导致他出现自闭症、抑郁症般的病征。最终亚历山大在索尼娅的鼓励下在公众场合重新出现,但不久后即猝逝于塔甘罗格。